102岁,还在视频会上跟年轻博士后掰扯“杨-米尔斯”到底该怎么往下走,这画面本身就够离谱。
更离谱的是,给他递水、递眼镜的那位“师妹”,今年刚满49,两人结婚整20年,骂声早停了,好奇心还没散:到底图啥?
一个图青春,一个图遗产?
别急,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物理”得多。
先说遗产。
不是钱,是那一屋子手写草稿,比房产证厚三倍。
中科院刚批了专项资金,给他建“杨振宁学术档案馆”,光整理目录就得两年。
翁帆每天干的事,就是把那些发黄的草稿按年份、按课题、按“和米尔斯吵架第几回合”分类,顺手还要给老头子念邮件——眼睛还行,耳朵已经“挑食”,只听得进学术八卦。
外人看是伺候,内行看是“贴身读博”,毕竟能一页页翻大师手稿的,全世界没几个。
再说图啥。2004年婚礼照片一出,全网都在算“翁帆30岁守寡概率”,算得比杨老算粒子还准。
现实却是,翁帆从汕头大学的小翻译,一路读到清华博士,现在还能在量子物理论坛上插话,用的不是“杨先生教我”,而是“我们最近那个数据”。
一句话,她把自己也写进了脚注。
换别人,可能早被“杨夫人”三个字钉在原地,她倒好,把前缀活成了后缀——论文作者栏里真出现“F.Yang”。
有人替她惋惜:20年青春换一堆旧纸。
可旧纸里夹着啥?1954年那篇“杨-米尔斯”原稿,当年被审稿人骂“数学游戏”,今天成了标准模型的地基。
市场价值零,学术价值没法用数字写。
翁帆把它一页页扫进电脑,顺手在旁边批注:这一步老先生当年跳了,其实可以补一个拓扑解释——到底是“整理”还是“合写”,已经说不清。
档案馆落成那天,她的名字会出现在“共同整理”一栏,这位置,比“遗孀”硬多了。
至于杨老自己,每天日程简单:早上听翁帆念arxiv新论文,中午自己推公式,下午睡一小时,晚上视频会。
医生说他各项指标“像85岁”,秘诀就两条:一,不锻炼,二,不生气。
问他怎么看“爷孙恋”标签,他眯眼笑:“物理里没年龄,只有时间。
”一句话,把八卦拍成了二维纸面,轻飘飘。
所以,别再问翁帆以后怎么办。
她早就给自己写了答案:先把档案馆跑通,再把那本传记收尾,书名叫《杨振宁:再向前一步》。
出版社问她要不要用“我们”代替“他”,她想了想,说还是“他”吧,读者读着不别扭。
可校样里,每隔几页就出现铅笔小字——“此处需补实验细节”“此处老先生记错了年份”——笔迹不是杨老的,是她的。
到底谁在讲故事,书合上那一刻才揭晓。
故事说到这儿,也甭灌鸡汤。
人生百年,有人把名字写进定理,有人把名字写进脚注,还有人把脚注活成了正文。
哪一笔更值?
杨老早给过公式:贡献度=时间×深度×心跳次数。
深度自己挖,心跳自己数,时间对谁都一样。
剩下的,就是选一张纸,写下去。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