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风君 · 小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是一年中最炽热的节气,阳气达至顶峰,万物繁茂至极。
此时养生,重在外热内养,既要顺应天时排湿祛寒,又要谨防暑热损阳伤体。
大暑养生,掌握这三条养阳要诀,一起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01
养阳先养心:静心避暑,不耗心神
《黄帝内经》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大暑时节,心火最易亢盛。
许多人感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实则是心神被暑热所扰。
大暑养心有三要:
1.午时小憩,补益心气
11:00-13点为心经当令,此时闭目养神20分钟,胜过夜间酣睡2小时。
2.清心饮食,降火安神
《饮膳正要》载:“夏月宜食苦,以养心气。”
大暑时节,饮食当以清补为要,既消暑热,又养心神。
苦瓜、莲子心等能清心火,安神志;红枣、红豆等可补心血,宁心神;绿豆汤、百合粥等可生津液,除烦热。
3.调息静志,戒骄戒躁
《庄子》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暑热最易扰动心神,使人焦躁难安。
此时当以静制动,调息静志。
早晨起来,面向东方,深呼吸。也可以夜晚睡前,静坐冥想,修心养性。
02
排湿不伤阳:借天力祛陈寒
《伤寒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大暑毛孔大开,是祛湿的最佳时机。
但现代人过度依赖空调冷饮,反而让寒湿内侵。
排湿牢记三法:
1.晨起姜枣茶,暖胃驱寒
取生姜3片,加入红枣2颗,大火煮开转小火10分钟,清晨饮用最佳。
2.适度运动,微汗为度
选择慢走或是八段锦这样的慢运动手切忌大汗淋漓,如若汗出不止,还可适量饮用淡盐水,以免津液流失。
3.艾灸关元,固本培元
有研究显示:
大暑艾灸关元穴者,冬季感冒发病率降低42%。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四横指处。艾灸时艾条悬灸10分钟,待到局部潮红即止。
频次不宜过高,每周3次,不超过三周。
03
饮食有取舍:吃三瓜,忌三凉
《饮膳正要》强调:“夏月饮食,尤当谨慎。”
清代御医有这样一个记录:
乾隆年间有一位官员盛夏贪凉,连饮数碗冰镇酸梅汤,结果夜里腹泻不止,直到月余方才痊愈。
所以,炎热夏季,饮食习惯大有讲究。
①冬瓜:暑湿克星
中医认为冬瓜性微寒味甘淡,归肺、大肠、膀胱经,是祛湿的上品。
《本草纲目》记载其“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
现代营养学证实,冬瓜含水量高达96%,钾含量丰富,能促进钠的排出。
食用时用冬瓜500克配薏米30克炖汤,既符合"药食同源"理念,又能健脾祛湿。
脾胃虚寒者可加生姜3片调和寒性,既遵循“寒者热之”的中医原则,又能保护脾胃阳气。
②丝瓜:通络圣品
《滇南本草》称丝瓜能“通经络,行血脉”。
其含有的丝瓜络皂苷具有类似针灸的通络作用,特别适合长期吹空调导致经络不通的人群。
建议取老丝瓜络50克煮水泡脚,水温控制在40℃左右,有助于温通经络,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③西瓜:天然白虎汤
西瓜在中医里被称为“天然白虎汤”,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但要注意午时(11-13点)阳气最盛时食用最佳。
酉时(17-19点)后阳气渐弱,食用易伤脾阳。
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200克。
此外,将西瓜白皮部分煮水代茶饮,也有清热护正之效。
①不洗冷水澡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冷水澡会损伤卫阳之气,突然受寒会让毛孔紧闭,把热气都闷在体内,容易感冒,甚至是引起关节疼痛。
还会让血压忽高忽低,对中老年人特别危险。
切忌刚出完汗就洗澡,洗澡时也用比体温稍凉的温水,洗完马上擦干,以免受凉。
②不食冰镇物
《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冰饮会直接损伤脾阳,导致身体运化失常。
建议将饮品放置在室温下饮用。
暑热难耐时,可以用乌梅5颗、山楂10克煮水代茶,可生津止渴,酸甘化阴。
餐前还可顺时针按摩中脘穴(肚脐上4寸)3分钟,可增强脾胃功能。
③不久吹空调
《伤寒论》特别强调“避风如避箭”。
空调冷风属虚邪贼风,久吹易致阳气失调。
建议在空调房穿戴护住后颈、肚脐、脚踝等要穴的衣物。
此外,温度不宜低于26度,还要多开窗透气,改善空气质量。
▽
大暑的炽热,是天地赐予我们的养生良机。
此刻的一份克制,换来的是秋日的肺气清朗,冬日的肾阳充足。
智者知进退,热时亦要懂收敛。
养生顺天时,借天力,方可养天年。
愿君:
心如止水度酷暑,身似青松立艳阳。长夏养得根基稳,四时安康福绵长。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