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你是不是常常这样
早上
中午
下午
明明睡眠足够了,但还是感觉累累的
不要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嗜睡症
很有可能是“秋乏”上身了
每天下午都犯困
最近很多人都中招
33岁的刘女士(化名)最近就备受煎熬。
作为杭州某文化公司创意负责人,刘女士做事一贯雷厉风行,但最近一个月却感觉怎么都提不起精神,尤其是每天下午都犯困,冰美式一杯接着一杯也赶不走“瞌睡虫”。
原以为是休息不够的她,每晚保证8-9小时的睡眠,却丝毫没有改善,还出现了胃口差、大便偏稀的情况。
刘女士在家附近的医院完善了各种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同事的一句“你怎么脸色这么差,是不是气血不足啊”,让她走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打算好好调理一番。
接诊的中医科主任吴国琳主任中医师经过问诊辨证后表示,刘女士这是典型的脾胃气虚,加之秋季阳气收敛后,气血生化不足,加重乏力症状,出现了“秋乏”的情况。
对症服用中药以及调整生活一周后,刘女士明显感觉到“下午不那么困了,胃口也好了”。调理两周后,午后乏力的情况基本消失了。
好不容易熬过了春困
赶走了夏倦
秋乏又来了
真是季节基础
精神状态就不基础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需不需要治疗呢?
吴国琳主任解释,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本质是人体适应季节变化的“过渡状态”,并不是一种器质性疾病。
中医认为,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向内收敛,气血运行变缓,心神得不到充分濡养,就容易出现精神不振、乏力嗜睡的表现。
尽管秋乏不算病,但长期乏力、精神不振会影响工作生活,尤其是本身就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人,秋乏还可能诱发感冒等疾病,所以及时调理状态很重要。
做到“四要四不要”
比进补还管用
吴国琳主任表示,对绝大多数被秋乏困扰的人群来说,主要还是在生活中做到“四要四不要”,有时候比进补还管用。
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不歇
秋季宜“养阴养收”,作息上建议早睡早起,让阳气随太阳升起而舒展,避免长期熬夜耗伤气血。
要少辛多酸,不要盲目进补
在饮食上,要少吃辛辣、冰冷刺激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也不要盲目进补如阿胶、人参等滋腻补品,增加脾胃负担,加重乏力。可以多吃山楂、乌梅、葡萄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或者山药、莲子、南瓜等健脾的食物。
要温和锻炼,不要久坐不动
在运动上,可每天进行约30分钟左右的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避免一些高强度剧烈运动。当然,也不可久坐不动,久坐会使气血淤滞,甚至可能越坐越乏。
要多疏肝,不要压抑情绪
在情绪管理上,长期的情绪低落会影响肝气疏泄,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精神更加萎靡,要合理调节情绪,通过增加户外活动、社交活动等方法释放压力。
辨证体质,对症治疗
当然,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无法缓解,或者持续存在乏力、精神不振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中医师在辨证每个人的体质后,可对症开出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常见体质和对应方药如下。
针对辨证为气虚体质者
可服用“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包含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适用于乏力、没胃口、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的人群,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能从根源改善气虚乏力。
针对辨证为血虚体质者
可服用“八珍汤”
八珍汤包含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适用于乏力,同时存在面色苍白、头晕、手脚冰凉的人群,可实现“气血同补”。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尽管中药对改善秋乏有妙招,但需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抓药服用。
因此,如果你近期正被秋乏所困扰
不妨从生活方式先入手调整
希望大家每天都能“美美桑内~”
本文专家
本文为浙大一院中医科、宣传中心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通讯员:中医科 师艺航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