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eSIM准确认知。
文 | 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丰伟
刚刚,中国联通收到了监管部门正式颁发的“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文件。 当前,消费者、通信行业及智能终端产业对eSIM手机的认知存在较多误区,特此梳理最常见的十大误区并逐一澄清,以帮助各方建立准确认知。
误区一:
eSIM 卡没有 “卡”,只有数据
澄清:eSIM 并非仅包含卡数据,其核心用户数据(如身份认证信息、网络接入权限等)均存储于专用安全芯片中 —— 该芯片具备物理形态,且直接焊接于手机主板,是终端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二:
eSIM 卡看不见摸不着,总感觉不安全
澄清:该误区的产生,源于传统SIM卡可被用户直接观察与接触,而eSIM因焊接于手机主板内部,无法被用户直观感知。但从实际安全性来看,eSIM无论是技术架构(如数据加密层级、防篡改机制)还是物理形态(内置式设计避免插拔损耗与恶意替换),安全性均优于传统 SIM 卡。
误区三:
eSIM技术是国际标准技术,因此国内外完全一样
澄清:前半句表述准确——eSIM技术基于全球统一标准,已被全球主流运营商与终端厂商广泛采纳。但后半句存在认知偏差:eSIM的落地应用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监管要求影响,功能实现存在差异。例如,国内在eSIM的号码存储数量、安全证书体系、业务办理流程及办理条件等方面均有相关规定,这些规则的设置核心是为了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确保eSIM 手机在国内规范、稳妥发展。
误区四:
eSIM手机国外版和国行版完全一样
澄清:因国内实行严格的通信实名制、数据安全认证等管理要求(如 eSIM数据下载需通过国内安全证书认证),eSIM 手机国外版与国行版存在本质差异:
国外版eSIM手机:若已下载国外运营商eSIM号码,可在国内使用漫游服务,但因未内置国内安全证书,无法办理及下载国内运营商的 eSIM 号码;
国行版 eSIM 手机:可实现全球通信兼容——出国后既支持国内 eSIM 号码漫游,也可在当地运营商处办理并下载当地 eSIM 号码,使用更灵活。
误区五:
eSIM 卡与 SIM 卡没有什么区别
澄清:从核心功能来看,eSIM 与传统 SIM 卡一致 —— 二者都是存储用户身份数据、供用户接入运营商网络的 “钥匙”。但二者的差异更为显著,具体体现在:载体形态(内置芯片 vs 可插拔卡片)、数据存储模式(加密内置 vs 卡体存储)、用户操作方式(数据迁移 vs 手动插拔)、与终端的集成方式(主板焊接 vs 卡槽适配),乃至终端产业的商业模式(如终端轻薄化设计、硬件版本统一)。二者将保持并存状态,但 eSIM 是传统 SIM 卡及手机终端的明确演进趋势。
误区六:
eSIM手机是机卡一体,换机很麻烦
澄清:传统 SIM 卡手机换机需手动插拔卡片,而 eSIM 手机换机的操作更灵活:可将原设备中的 eSIM 卡数据迁移至新 eSIM 手机,也可随时申请将 eSIM 转为实体SIM卡(适配传统SIM手机)。本质上,用户对eSIM的核心权限(如号码管理、套餐变更)与传统 SIM 卡完全一致,且额外具备“不换卡即可自由切换号码”的灵活性。
误区七:
eSIM手机只能用eSIM 卡
澄清:该认知并不全面,目前 eSIM 手机主要分为两类:
“实体卡槽 + eSIM” 双模机型:用户可自由选择使用实体 SIM 卡或 eSIM,二者也可同时启用(如主卡用eSIM、副卡用实体SIM);
纯 eSIM 机型(eSIM Only):无实体卡槽,仅支持 eSIM。若用户从传统 SIM 手机升级,可将原实体 SIM 卡转为 eSIM;此类机型因省去卡槽结构,通常能实现更轻薄的机身设计与更优的防水性能。
误区八:
eSIM 卡焊在终端电路板上,能焊下来换在别的设备上用
澄清:首先,eSIM 芯片尺寸仅约 2mm×2mm,物理拆解难度极高(强行拆解易损坏芯片与主板);其次,从安全机制来看,eSIM 卡数据与终端主板的硬件信息已实现“一对一双向绑定”——一旦芯片脱离原主板,卡内所有数据(含网络接入权限)将立即失效,无法在其他设备上复用。
误区九:
eSIM卡由厂商采购装配,因此厂商掌控eSIM运营和使用
澄清:eSIM 卡虽由终端厂商采购并装配至设备,但用户购买终端后,eSIM 硬件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归属用户。从业务流程来看,用户办理 eSIM 号码、下载卡数据时,均由国内运营商通过专属安全证书加密后直接写入 eSIM 芯片,终端厂商不参与任何运营环节(如数据管理、权限控制)。简言之:eSIM 硬件归用户所有,卡内数据归运营商管理,厂商仅负责硬件装配,不掌控 eSIM 运营权。
误区十:
eSIM是高科技,对用户而言太复杂
澄清:eSIM 虽依托先进技术,但并非 “新生事物”—— 其技术已诞生超 10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已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物联网终端、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等领域广泛应用,技术成熟度极高。在手机领域,eSIM也已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运营商中落地实践。
对用户而言,eSIM 的核心定位与传统SIM卡一致:都是运营商颁发的 “用户身份载体” 与 “网络接入钥匙”。虽需调整部分操作习惯(如换卡、数据迁移),但整体体验更安全(防丢失、防篡改)、更便捷(无需插拔卡)、更灵活(多号码切换),是终端与通信服务演进的必然趋势。
国内终端产业链对 eSIM 手机的推动意愿与实际收益显著,在降本增效方面:全球80%以上的手机产自中国,国内主流手机品牌的多数产品均实现国内外同步销售。eSIM手机落地后,厂商可统一全球产品的硬件版本(无需为国内外市场单独设计“有卡槽”“无卡槽”版本),大幅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在产业链自主可控方面:eSIM 芯片的设计、制造已实现国产化,可与国外芯片形成良性竞争,既能推动国内 eSIM 产业链升级,也能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通信终端领域的竞争力。
以上澄清内容,基于当前eSIM技术标准、国内相关政策法规、运营商业务规范及终端产品技术指标整理。随着eSIM手机商用试验的持续推进,部分场景与规则将逐步优化迭代。未来,运营商与终端产业链将进一步协同,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通信与互联网服务,以及更优质的eSIM终端产品。
作者简介:
陈丰伟
陈丰伟 ,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通信产业和智能终端行业相关工作,对技术推动下的终端产业变革,以及通信业务视角下的终端创新有深刻洞察,是运营商体系中的资深终端专家和产业思考者。
编辑:亮亮指导:辛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