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冤狱结束了!中国芯片领域顶级专家张浩,如今终于得以解脱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受美国指控,在温哥华将中国企业家孟晚舟非法扣押。虽然在经历1028个日夜后,孟晚舟顺利回国,但却暴露了美国对我国尖端科技人才打压的野心。而孟晚舟,也并非第一个登上美国必抓的“黑名单”。

2015年5月,当中国芯片专家张浩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时,心中所想的是一场即将举行的国际微波学术交流会议。然而,飞机刚一落地,他就被早已等候的FBI探员逮捕,一场长达九年的噩梦就此拉开序幕。

一个“危险”的对手

在被美国司法系统盯上之前,张浩的人生履历堪称完美。2006年,他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专业知识扎实。随后,他顺利进入马萨诸塞州的思佳讯公司,担任FBAR工程师,这是滤波芯片领域的核心岗位,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前沿产业经验。

然而,在美国优渥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留住他,2010年,正值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股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国。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选择回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成为一名教授。

回国后的张浩,如鱼得水,他不仅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芯片领域的后备力量,更在科研一线冲锋陷阵。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短短几年内就获得了超过200项与芯片设计制造相关的专利。这些成果并非秘密,而是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公开发表的。

更让美国同行感到压力的,是他创办的诺思微系统公司,之所以被美国盯上,是因为诺思研究的无线设备射频前端MEMS滤波芯片,一直以来都没美国长期垄断。在张浩的带领下,诺思迅速崛起,使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前列,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

请君入瓮的“学术交流”

正是这种崛起,让张浩和他的公司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强劲对手”,殊不知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早已在暗中酝酿。那份看似平常的学术会议邀请函,不过是美方抛出的一个诱饵,目的就是将他诱骗至美国境内,实施逮捕。

美方的指控听起来十分严重:经济间谍罪。他们声称,张浩窃取了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商业机密,目的是帮助中国的大学和政府控制的企业获取经济优势。为了让这个逻辑成立,他们甚至将隶属于中国教育部、接受国家经费拨款的天津大学,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中国政府机构”。

然而,指控背后的证据链却疑点重重,整个事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时,美国安华高科技公司的一位名叫里奇·卢比的高管,曾以学术交流的名义参观了张浩在天津大学的实验室。

卢比回国后,随即向FBI提交了一份报告,声称诺思复制了安华的滤波芯片生产线,这份被中方指为“虚假”的报告,成为了启动调查的关键。据称,为了搜集所谓的“证据”,美方甚至动用了黑客手段,入侵天津大学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电子邮件。

而这些邮件,在作为呈堂证供时,被指经过了恶意的编辑和修改,沦为构陷的“伪证”。美方抓住张浩等人在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将其作为突破口,人为地制造了一场陷害。

九年缠讼一场空

2015年6月30日,张浩以50万美元的保释金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这笔钱由亲友用他在佛罗里达州的房产作为担保。但没过多久,他又被关进了移民拘留所。

这种反复的折磨让负责案件的法官都看不下去了,法官明确表示,如果行政部门不释放张浩,他将考虑撤销诉讼。在司法压力的干预下,张浩才在同年7月30日被移民局释放。

但所谓的自由,是被严格限制的:他不能离开北加州地区,脚上必须佩戴电子侦测器,24小时受到监控。

之后,案件的审理被无限期拖延,原定于2016年底或2017年初的审判,一拖再拖。更现实的困难是天价的律师费,预估高达两千万至三千五百万美元,这笔巨款只能依靠捐款筹集。而且由于案件的敏感性,许多华裔律师望而却步,不敢接手。

2020年,美国法院作出判决,张浩被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并处罚款47.7万美元。然而,当他服满刑期后,新的指控又接踵而至。

直到2024年7月,随着诺思与安华高最终达成和解,这场持续了九年的闹剧才终于收场,张浩彻底恢复了自由身。

九年过后,物是人非

九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的身心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张浩始终坚信自己是清白的,他认为美国政府对华人学者和工程师普遍存在偏见,总是用“防贼”的心态来看待他们。

漫长的官司和受限的生活,让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时常感到陌生和孤单。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出现了进食呕吐、体质虚弱等问题。

在美国,他没有医疗保险,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他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远在中国的父母,因为过度的担忧而多次生病住院。身陷囹圄的他,心中最牵挂的,除了家人,还有天津大学的教学工作和那些等待他指导毕业的学生。

这九年,不仅是他个人最宝贵的科研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芯片产业奋力追赶的九年,他失去的,是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宝贵机会。当自由终于降临时,他拒绝了任何形式的赔偿,第一时间踏上了回国的航班,他的归来,被视为个人与中国科技界的一次胜利。

结语

张浩回国后,没有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中,而是选择立即投身工作,去追赶这九年间芯片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抗争的故事,也是一个国家在崛起道路上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应尊重法治精神与学术自由,避免将科学研究政治化。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全球科技发展环境,也才能避免更多像张浩这样的悲剧重演。

信息来源:

环球网2019-08-25《独家:张浩案,美国为打压中国芯片技术精心编织的又一张黑网》

芯智讯2024-07-03《缠斗9年,天津诺思与安华高达成和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科技   冤狱   中国   芯片   领域   专家   张浩   美国   天津大学   美方   公司   自由   学术交流   案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