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60岁的李大叔拖着发沉的双腿走进小区提着刚买好的冰镇饮料。他一边咕噜咕噜灌下一瓶冰可乐,一边感慨:“不喝冰的,总觉得提不起精神!”
可是,自从上个月突然感觉手脚发麻、说话含糊,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才知道自己脑血管出了大问题医生提醒他:“血管堵了,这和你经常喝的某些饮品可能脱不开干系。”如此反转,让李大叔后悔莫及。

你是否也像李大叔一样,对日常喝的“水”毫无戒心?其实,脑梗的“祸根”往往藏在你每天喝下去的饮品里。特别是两类“水”,很多中老年人每天离不开,殊不知,长期如此,血管可能悄悄变坏。
哪两种“水”最伤血管?为什么无声无息地成为脑梗的导火索?又该怎么喝水,才能更好保护大脑?这个答案,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不少人以为,多喝水没坏处,尤其到了夏天,凉茶、饮料和瓶装水更是随处可见。但中国卒中学会联合多家三甲医院研究发现,饮用高糖饮料和含盐高的“功能饮料”,与脑梗风险升高密切相关。
高糖饮料会引起血糖、血脂反复波动,慢慢损伤血管内皮。医学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正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的前兆之一。

另一方面,“运动功能饮料”中部分产品含钠较高,每500毫升含钠高达200~250毫克。长年高钠摄入,会使血压难以控制,增加脑梗和心脑血管病发作概率。
根据《柳叶刀》刊发的全球饮食与心脑血管流行病学研究,饮用高糖饮料的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比不喝的人群高出15.6%,而习惯喝高钠饮品者,脑梗风险增加13.2%。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老年人认为矿泉水、纯净水差别不大,但有些廉价瓶装“矿泉水”在矿物质含量、微量元素检测上把关不严,加剧电解质紊乱,对于肾脏有基础病、血压不稳者来说,喝不对水,后果堪忧

高糖饮料让血管变“粘”,埋下血栓隐患。高糖饮料会引发血糖急剧升高,使血管壁“糖化”加重,血管像水管一样变得粗糙,时间一长,容易结垢、沉积,血管黏稠度增加21.3%。医学检测发现,每天喝500ml含糖饮料,两个月后,血液黏稠度显著上升,微血管堵塞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高盐功能饮料让血压“失控”,大脑承压。部分功能饮料钠含量过高,会促使血压短期内上升约8~12mmHg,血管负担加重,特别是有高血压背景的中老年人,这种隐形伤害往往刚开始察觉不到,却可能成为脑梗的诱因。
水质不良易致慢性中毒,血管老化加快。杂质多、矿物质未达标的瓶装水或廉价饮用水,有研究显示其中部分重金属含量超标,会引发长期小剂量蓄积型中毒,促发血管硬化与微炎症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水质抽样报告指出,随机抽查的低价桶装饮用水中,约有14.7%微量元素异常。
医生建议,不只是喝多少水,更要注意喝“对”水、选“好”水,尤其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优选温开水,拒绝高糖高盐。无论夏天多热,还是不要把冰镇含糖饮料当做补水主力,温开水才是最安全、负担最低的饮品。如口感太淡,可加入数片柠檬、几粒枸杞调味,无需额外添加糖分。

自制淡盐水有讲究,一天总钠摄入别超额。如确需补充盐分,可自制淡盐水,每500ml水加1g盐即可,一天饮用不超过1次,且需考虑整体钠摄入总量(成年人每日<2000mg),尤其对于高血压、心脏病人群,一定要与主治医生沟通。
选购饮水看权威认证。优选有“QS标志”和权威水源认证的瓶装水,并选择在保质期内、口感新鲜的产品。避免长期饮用来源不明、存放条件差的桶装水。
注意饮水量分布。每日饮水量参考1500~2000ml,早起、三餐之间及傍晚分时段缓慢饮用,避免“渴一口猛灌”。

运动饮品和功能饮料只限特殊情况下应急。流汗多的户外工作者,才需要适量补充电解质,普通人没必要经常喝功能饮料,更别用它代替日常饮水。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饮用水质量抽样监测报告》
《柳叶刀》2021年,全球饮食与慢性病风险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高糖饮料与血管健康关系研究综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年第21卷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