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国庆节长假即将举行的线下的集体面授活动之前的最后一次周末谈情说爱的时刻。我们就花一些时间来继续鉴赏一下我们李教授的著作第7讲 爱能否独吞。
我们还是老规矩,对照着原作的文本来逐段逐段的,或者是分解若干个小主题的进行一番讲解和赏析。第7讲 爱能否独吞 谁都不能独吞爱的占有权,不能无视对方的独立和尊严;如果把对方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支配,一旦这份私有物品受到他人的注视,便会歇斯底里。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小主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理性,没有足够的认知的话,对于爱这样一个主题来讲,当然不存在一个拥有占有或者是支配的这样一个话题会有什么关系了。因为爱本来就不是占有,爱本来就是一种相互平等的,相互合作的,相互付出,同时也因为你的付出而获得回报的这样一种关系。爱不可能通过占有来获得,谁都不属于谁。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人格,相互具有着相对自由的属性的两个人格在一块相互合作,在一块彼此奉献。那这个过程当中,一旦会有这种占有的成分存在,一旦一方被另一方所占有,实际上,何谓占有呢?占有就是同时被剥夺了自主的权利了,而我们自主学一贯的主张就是自主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强烈的渴望着自主的能力以及权益。那么一旦出现了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的话,实际上就等于说打破了自主的这个关系,自主的权利,被剥夺了自主的能力。那么必然会产生矛盾,产生痛苦,必然会发生关系当中的冲突,也就必然会歇斯底里嘛。
真正的爱,即使是性机能完全被破坏,财富和体力都不存在,仍然会执着的爱。我们一直都说,真正的爱并不是以物质为标准的。我们都知道,在哲学领域来看,人类的世界分为两个大方面,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无论是物质也好,还是客观也好,它实际上指的都是现实世界,指的都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实体的这个世界。我们所谓的精神也好,心理也好,它实际上就是人的内在世界。以精神心理为标准的,为主观的,你的情感,你的感受,你的感觉,你的思想,你的意识,你的认知等等这一个范畴。所以真正的爱并不是以客观存在的这种物质为基础的,为标准的。既然如此,当然也就不可能以物质条件作为一个获得或者是付出的一个基本了。无论是性机能也好,还是财富也好,还是体力也好,显而易见,它都属于是物质或者说客观存在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爱不是以这些作为自己的存在的根本的,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深刻且触及人心的问题。
真正的爱与财富无关,与体力无关,与身体无关,甚至也与性无关。当然这并不是只说这个我们就真的是这种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抛弃了物质,抛弃了经济,抛弃了肉体,抛弃了性的需求等等,以一种纯粹精神的状态而留存,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并不是说爱情可以完全抛弃物质,存活于这种真空当中,爱情当然是要有物质作为一个基本保障的,我们强调的是爱的本质与核心,爱的本质与核心应该是情感、精神、你的意识,你的认知以及你的人格。爱的核心应该是人格的连接,而非是物质的利益的交换。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也是第七讲了,实际上在前面的六讲当中,我们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来讲解爱。什么是爱?这个核心就是爱的本质,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我们每一期都会强调这样一个主题。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因为我爱,所以我获得了爱,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应该是这样一种过程。它的核心是给予,而不是收获。而这个给予呢,指的也不是物质上的奉献,指的是给予你,比如说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快乐也好,比如理解、包容、幽默、悲伤等等这一切,就你内心里面的一切与精神有关的,与人格有关的,与生命力有关的这些东西。通过给予这些东西,你丰富了对方,成就了对方,同时呢,也在这个丰富与成就对方的过程当中,也就丰富了自己。进而创造了爱,进而实现了我们爱的能力。相比之下,如果是把关系建立在物质或者说财富之上的话,那么他的内核其实就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才去爱。实际上就本末倒置了,这是一种被动的,同时也是有利益交换的,有价值衡量的这样的一种行为过程,它本质上来说是以获取为目的的,获取一份情感,获取一个人,获取财富,获取一种安全感,或者是获取一种某种身份,某种地位。以获取作为某种目的的一种情感交换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把爱的根基扎在了获取之上的话,那么一旦这个获取的源头消失了,或者是这个获取的过程失败了,那么这个相爱的关系就随之破裂,随之不存在。这是其一,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
其二,我们前面说到,从哲学角度来看,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存在于精神嘛。财富主要涉及到了是否拥有,拥有与否。或者说,财富就可以简单的约等于拥有这个词汇。而爱不是,爱所讨论的话题不是是否拥有,爱的本质是存在。就是说无论你是否去考虑自己拥有爱或者没有拥有爱,不需要考虑这一点,爱是每一个人人格当中天然的一种存在。你只要是一个人,就天然的拥有爱的能力,你就天然的拥有爱本身,财富涉及到是否拥有,获得或者失去,而爱呢?它就是存在,它无所谓获得或者失去,它就固有的,天然的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当中,人格当中。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模式。财富关乎于拥有,比如说我拥有车子,房子,我拥有多少多少钱,这些东西是物质的,是客观的,是外在的,它们既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获取,也可能会由于某些际遇而失去。而爱呢是存在,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我是一个真诚的人,我是一个勇敢的人,我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守信用的人,值得信赖。那么爱就相当于这种人格特质一样,它是本身就存在的,它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是一种状态,它天生就植根于人类的内心深处,它是不会被说,因为你遇到某种事情,遇到某个人,你就不存在爱这个这回事了,你就没有这个爱的能力了,不是这样的。它并不存在拥有或者失去这样的关系。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财富或者说物质,或者是性也好,或者是体力也好,它实际上都具有一种极大的不确定性,具有流动性,它会不断的波动,财富的或多或少,拥有或失去,体力的好与坏,包括性能力的有无,强大与弱小等等,它是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的,它是随时有可能转瞬即逝的,它是具有流动性的,对财富来说,无论是市场变化也好,经济危机也好,或者是人生的变故也好,都有可能让财富或大或者缩水,或者甚至消失。爱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把爱认为成是一种类似于财富或者是物质一样的东西的话,那么,它的这个基础本身就是脆弱和不稳固的,它会随着关系的变化,或者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流动,而或多或少甚至消失。从而带给人无尽的烦恼和焦虑,还有危机。所以爱的根本与物质与财富完全不同。
真正的爱,它的根本在于提供一个稳定的情感内核。我们都说家是一种港湾,家是我们的港湾,爱也是我们的港湾。什么叫港湾?港湾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能够永恒存在的,无论你是否去关注它,无论你是否经常去回溯它,它也始终存在的,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它也并不会消失,但是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却能够给你全部的关爱、保护和力量的这样的一种存在,所以它是避风港。
爱是一个人的避风港,无论你身处顺境也好,还是逆境也好,无论你贫穷也好,还是富有也好,或者说,甚至是恰恰是你身处逆境之时,你恰恰身处贫穷之际,爱的真正的力量,与可贵之处才会更好的体现出来,正是因为在逆境中,在贫穷中,爱的无关于物质,无关于财富的这种可贵的品质和价值,才让它显得格外璀璨,格外难得。财富可以买到很多,物质可以换取很多,但是,无论财富也好,还是物质也好,还是身体也好,还是性也好,它们能换取一切,能交换一切,除了真心,除了两个人格之间的彼此共鸣,你可以用财富来吸引很多人,你可以用物质来交换很多物质,这些被交换来的人也好。这些被交换来的物质也好,它们可能会给予你很多。比如说人的话,可以会给你很多额外的表面的关心呀,热情啊,关照啊等等陪伴你,但是这些关心与热情,这些陪伴,永远不可能与真心画一个等号。因为这种关系往往是功利性的,因为他们是由你的财富而来嘛,他们是由你的物质而来的。所以它的基础是功利性的,功利性的基础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计算和需求。当通过计算意识到并不划算,当他的需求无法被获得满足的时候,那么,对你的陪伴也好,对你的热情和关心也好,也就变得不复存在。真正的爱不一样,真正的爱呢,是源于两个灵魂之间的彼此共鸣,来自于两个人之间的相互的深刻理解和包容,来自于无条件的信任,来自于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些东西是用金钱也好,用物质也好,还是用肉体也好,永远不可能购买和交换的。
我们并不会否定在爱当中,财富与物质的重要作用。但是呢,对于爱来讲,它的核心,它真正的核心,实际上与财富无关。爱的评判标准和精神内核,都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与财富的多寡与好坏,它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选择,选择去看见,理解、接纳、包容,选择去奉献。奉献给那个独特的,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个人本身。这种价值,是由一个人的人格来决定的,是由两个人的精神的契合度来决定的,所以这个东西是无法用物质,用金钱,用身体来做一个价值的衡量的,是无法标价的,同样也是无法摧毁的,所以文中说,真正的爱,它与性的机能无关。甚至当财富和体力都不存在的时候,它也仍然会坚不可摧的存在下去,仍然会执着无比的爱下去,是这样一个意思。
接下来文中说,爱不是占有,故不要在乎配偶是否出走,这样的爱才能够永久。这是在提示我们,虽然我们爱的对象是某一个人,但是事实上,我们更加应该更多的关注的并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这份情感本身,就是这个爱本身,正是因为我们更多的关注这份情感体验,这份情感的付出,而不是这个情感的收获对象的这个人,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如果我们能够想明白的话,看透彻的话,你就不会对这个人产生这种占有的渴望,关注爱,关注这份情感体验的本身,关注这个存在的本身。因为事实上来讲,即便我们想要去占有一个人,想要去支配一个人,想要去控制一个人,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每一个人生来自由,倘若他在一份情感关系当中想要出走,想要离开,想要结束,想要放弃,我们作为这份情感关系的另一方。其实是没有办法去控制的,其实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去左右的。这是以人的自身的力量所无法实现的事情。所以,与其如此,我们不如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到情感本身,放到情感体验本身之上,而不是放到我对面的这个人的身上。
除此之外,我们自主学,一直在强调自主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最重要的需求。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份最重要的需求存在。所以,实际上,对于个体来讲,无论是在工作里面也好,还是在家庭里面也好,还是在情感关系里面也好,每个人内心潜意识里面都是排斥被别人所左右,所影响的。因为每个人最真实的需求都是自主嘛,正因为如此,倘若我们在一份情感关系里面,或许有占有,或许有控制,或许有挽留等等这样一系列主观想要去影响到左右对方的这种思想和行为的话,这种行为对于情感关系中的另一方来讲,肯定是不适的,痛苦的,甚至反感的。那么他反而会对这份情感,这份爱本身产生或多或少的伤害。也就是说当在爱里面,你的配偶倘若想要离开,想要出走,想要结束,这个时候无论我们想主观的怎样去影响他,怎样去挽留他,甚至怎样去强迫他,事实上,第一,注定会失败。第二会加倍的伤害到已经残存不多的仅存的情感,会加速这份情感关系的灭亡。那所以应该怎么办呢?就是关注爱本身,而不是关注这个人,关注我们对爱的奉献和付出,而不是关注我的这份奉献和付出是否能够有相应的回应和回报,这是一种对于爱的智慧,这是一份对于爱的超然,这是一份我们在爱与情感这样一个话题当中,需要去不断的通过修炼来靠近的一个终极目标。
接下来,宽容为爱之难题。它要求双方融为一体。常常需要把自己的某些个别性舍弃而与他人融为一体。这个也是我之前,在我们线上的一次活动当中所谈到的一个主题,我说在爱与情感的关系当中。事实上,每一个人都相当于是要重塑自己,相当于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打碎,然后重铸,两个人都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任何两个人的结合,都相当于是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想要融为一体,一个圆形与一个正方形怎样融为一体,它毕竟是不合适的,它必定会有隔阂,没有办法严丝合缝。想要融为一体,实际上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个正方形和这个圆形打碎重塑。使他们能够像那种榫卯结构一样的能够扣在一起。
我小时候看过一首诗,一个词,觉得写的很好,非常通俗,但是呢,非常的具有真理性。说啊这个元代的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赵孟頫的妻子呢,叫管道升,这管道升呢,实际上也是一位封建社会时期非常难得的才女,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很少会读书识字的。倘若说除了读书识字之后之外,还会书法,还会绘画,还有学问,那么就更是难得。那这个赵孟頫的妻子呢就是这样一位才女,顶级的才女,两个人在文艺界,在书画界,就相当于是江湖当中的神雕侠侣一般。但是久而久之,就像成龙说的那句话一样,成龙不是说他当年曾经犯过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这位大画家赵孟頫也是如此,日久天长之后,也是难免蠢蠢欲动的想要尝试一下这个所有男人都想犯的错。也就是说,他想纳妾。他就写了一首诗,阴阳怪气的暗示自己的这位原配妻子,意思就是想纳个妾。他就说,你看这个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也多情,也会纳妾。唐代的李白,大诗人诗仙,也很多情,一生中有过好多个女人,好几个女人。我赵孟頫放在元代来讲,不敢说是个大文豪,大诗仙吧,也是个在文学艺术领域颇有成就的一位文学家,我也想尝试尝试,我也想犯犯错,你看如何?他妻子管道升,因为这个赵孟頫是写诗来暗示她嘛,那么她也不好直说,她也写了一首词来回答自己的丈夫,这首词呢特别著名,叫做我侬词。原词是怎么写的,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什么意思呢?尔就是指你的意思,侬嘛,就是指我,就是我侬词嘛,就是你心中啊,就原本我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原本我们两个人做夫妻的时候啊,就你心中是有我的,我心中也只有你。我们两个人呢,情到浓处,情到深处,彼此之间,心中都装着自己,都装着一个人,像火焰一样的热烈。在爱情里面呢,两个人想要相处一辈子,想要相爱一辈子,实际上就相当于是拿一块泥,捏两个小泥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我们原本是两个不同的小泥人,但是呢,我们相爱这个过程,结为夫妻这个过程,相当于是把这两个泥人全部拍扁打碎,用水调和起来,调成一团泥。然后呢,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这个时候呢,作为你这个小泥人里面,身体当中有一部分泥是我,而我作为一个新捏的小泥人,我身体上的有一部分泥就是你。变成了一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结果。不仅如此,想要好好的过一辈子,活着的时候,咱俩同一张床睡觉,盖同一床被子,死了也要装到同一口棺材里面,进同一口坟里面,是这个意思。这首诗,实际上算是中国古诗词当中特别白话的一首,即便我们不懂得文言文,不懂得古白话文,实际上你一看这首词啊,你就能够看明白大概讲的什么意思,所以这首词实际上相当于是中国古代第一首半白话的诗词作品,写的非常的白。但是写的非常的情真意切,情感表达的非常的赤裸裸,甚至有一些惊心动魄,活着的时候两人盖一床被子,死了以后咱俩要葬在一处。听起来就甚至有点触目惊心了,正是这样一首赤裸裸的词,给自己的丈夫赵孟頫看的呀是又感动,又惭愧,于是呢,就打消了纳妾的念头,两个人成就了一段元朝时期书画界的一段情感佳话吧算是。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教授文中所说的这个宽容为爱之难题,因为他要求双方必须要融为一体。想要在爱的过程当中获得一个和谐的人生。常常需要把自己的某一部分舍弃掉,打碎掉,为了与对方达到契合而进行重塑,也就是所说的与他人合为一体。所以说爱情它本身是一个融合的过程,爱情既然是一个融合的过程,那么它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根基,这个根基是什么呢?就是宽容,宽容为爱之难题嘛。宽容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所认为的不一样。我们很多人往往特别习惯性的会把宽容认为成是一种忍让,一种忍耐,一种算了,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不是。宽容呢不是忍让,宽容不是忍耐,宽容是什么呢?宽容是接纳,忍耐是被动的,就这事我也没办法,就只能先这样吧,忍着吧,憋在心中,藏在心里,这种叫忍耐。
接纳是什么呢?接纳是一种比忍耐更高层的智慧。它是发现某一现象,某一行为,某一句话,某种语言,或者是某种思想,某种情感的时候,它能够通过自我的理解,自我的转化,不仅不需要去忍耐,不仅不需要把这种感受埋藏到心中,反而是非常欣然的,非常主动的去拥抱它,去感受它 去欢喜它,这种被动性与主动性,在面对同一个现实情况的时候,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就具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说宽容,它不是一种被动的忍耐,相反,它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接纳。
宽容作为爱的前提,作为双方融为一体的前提,才能够使这份爱能够更加和谐,才使双方打碎掉自己的一部分,改变掉自己的一部分,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从而使两个人更加和谐的,更加契合的,能够扭为一体成为了可能。它是一个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宽容的前提条件,那么一切都只能是隐忍。而隐忍,实际上是对问题、对矛盾、对冲突的一种逃避,一种回避。隐忍并不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并不会使矛盾化解,它只是使矛盾,使问题暂时的搁置,而这种暂时的搁置,可能迟早有一天会重新被翻起,被浮现,可能会重新引发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我们要的不是忍耐,我们要的是接纳,而只有真正的接纳,才是真正的爱之中的宽容。
下一段说,爱是永久的凝视力,既望远凝视某一个人的明晰之眼的佛性的凝视力。这一段,虽然文字也很短。但是这一段当中,含金量很高,或者说信息量很多,爱是永久的凝视力,首先真正的爱是永久的。什么叫永久?永久就是永恒的,会永远存在的,它并没有拥有或者失去之说,它是天然的存在于人的人性当中的。所以第一点爱的永恒性。
第二点,爱是永久的凝视力,什么叫凝视力?就是我双眼目不斜视的,用力的,充满情感的,全神贯注的关注了对方。这是什么?这实际上讲的是爱的专注性。真正的爱,需要专注,专注于一份爱情,专注一份情感的体验本身,也专注于一个爱人,专注性。即望远凝视某一个人的明晰之眼的佛性凝视力。所以第三点是什么呢?望远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指代的是我们上周末的时候刚刚提到过的一个话题,就是在爱的关系当中,需要空间,需要两个人格的相对的自由程度,无论空间也好,还是自由也好,它一定也需要望远的,离远一点儿的。就像我们现实当中的这个实际体验一样,我们想要去阅读一篇文字,想要去看一幅画,想要去看个电视,想要看个电影,或者说想要看清一个人的面庞的时候,倘若我们离得特别近,你可能会看不清,我们离得越近,你可能会越看不清,你反而会眼花缭乱,不仅如此,离得越近,我们的视线所能够看到的内容就越加局限,我们只能看到一张脸的局部,我们只能看到电视画面的一个局部,我们只能看到一幅画的局部,当我们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清全貌的时候,我们必然就会看错,必然就会难以理解,难以真正的认识全貌,所以怎么看呢,离远一点看,离得越远,越能够看清全貌。我们在看一个人的长相的时候,看一个人帅不帅的时候,不可能脸贴脸的过去看,我们可能离3~5米远的时候,能够整体的看清一个人的五官与头型与发型什么样子,哎,挺帅。然后离到七八米远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个人的全身的身材,身材也不错,一米八大个,大长腿。穿着也比较讲究,能够看清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你如果离得特别近的时候,肯定看不清楚,这是我们的生活常识。
对待情感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当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越近,走的越近,距离越近的时候,实际上,你是没有办法去理性的看清这个人的全貌,这份情感关系的全貌的。离得越近,越看不清全貌,只能看到局部,然后你就发现看到的全是问题,全是毛病,全是缺点,不是说彼此之间真的有那么多的问题和缺点,而是因为我们离得太近了,我们看不见整体,我们只能看到这张脸上面有几颗青春痘,毛孔有点粗大,鼻子里面甚至还伸出几根鼻毛了。但实际上,我们保持距离,离远一点看,你会发现在整张脸的骨相上面,这个人整张脸的皮肤质感上面,就此而言,那一两颗痘痘和鼻子里面伸出来那两根鼻毛,其实那根本就无所谓,其实根本就无爱观瞻。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第三点就是望远。望远等于什么呢?空间,自由和距离,也就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人格。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既望远凝视某一个人的明晰之眼的佛性凝视力。所以第四点是什么呢?佛性,什么叫佛性?在佛教语言当中,佛性指的就是,首先,佛性是完全不需要去刻意修炼和追寻的,佛性是天然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性当中的,就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佛性存在。而有些人适合成佛,有些人却反而会变成魔,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佛性,不是因为他的佛性有多少的差异,这个佛性,就相当于是每一个人精神深处的一颗珍珠,而这颗珍珠上面呢,蒙有灰尘,有些人灰尘比较厚,有些人灰尘比较浅,所以每个人修行修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反复的,慢慢的把这颗珍珠擦亮的过程。在佛教的语言当中,佛性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就是每一个人人性当中最为纯粹,最为赤诚的那颗真心,那就是佛心。
而这个佛性有什么表现呢,比如说,慈悲心。就是对众生苦难的感同身受,乐于助人,而且不图回报。慈悲心。比如说智慧,在佛教的语言体系当中,智慧又叫做般若,什么意思呢?它不是我们通常所所说的什么,聪明,脑子灵活,能够想明白事儿,不是这个意思。佛教的智慧指的是,你能够看破幻象,看到一切幻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说,倘若你足够拥有智慧的话,你就不会再被外在的名利,荣誉呀,名誉呀,财富呀,物质呀,前面说的这个性机能等等,你就不会再被这些东西所影响,所左右。同时你更加不会被自己内在的这些情绪,你主观情绪,你的欲望,你的念头所影响,就是所谓的能够看破幻象。能够看到事情的本真,能够看到事情的无常,甚至能够达到这种无我的境界。什么叫无我的境界?就是你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不会再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感受作为标准,叫做无我。这是智慧。
刚才说的慈悲,这个语言体系当中的慈悲,指的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大爱。他不是说因为我喜欢你,所以对你好,因为我爱你,所以对你好,而是一种认识到你和我本为一体的。爱你,实际上就是爱我自己;反过来说,伤害你实际上就是在伤害我自己,把你等同于我,把我等同于你,往更大了说,把大千世界等同于我,把我也等同于大千世界,不存在你我之别,也就不存在于收获与付出奉献之别,我奉献于你的爱,实际上就是在奉献于我自己的爱。爱你就是在爱自己嘛。王力宏不是有一首歌吗?歌名叫做爱你等于爱自己,歌词也在唱爱你就等于爱自己。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但实际上歌词写的非常具有佛家的智慧。所以智慧加仁慈,就是佛性的重要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平等的尊重。正因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所以你我之间本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当中,就绝对不存在于权贵的献媚,不存在权力的高下,也不存在这个富有和贫贱的高下,还有平常心,平常心也是佛性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平常心呢?就是我们李教授不是有一篇不是写的嘛,就是遇喜不亢。大概意思这样说呀,当我们遇到顺境的时候,遇到开心、满足、快乐的时候,也不会狂喜。遇到痛苦难过的时候,遇到失去的时候也不会狂悲,面对逆境不会绝望,面对顺境也不会暗自的偷着乐,一种平常心,还有利他心。什么叫利他心?利他心就是发自真正那颗佛心的,发自真实自我的一种对他人的爱,对他人的一种善待,一种善行。我们对他人好,我们去爱他人,不是说我应该去爱他,我想要去爱他,我想要去帮助他,想要去做好事儿,不是,而是一种仿佛条件反射一般的,比如说,我们走在路上,突然间一颗石头飞过来,我们出于本能的就想用自己的手来护住自己的头避免被砸伤,这种利他心就相当于你的这个手在保护自己的额头一样,用你的爱去善待,去保护他人,他人就仿佛你自己的额头一样,这种感觉,这就是利他心。
什么叫无我心?无我心就是无论我们在说话做事,对任何人,在与任何人相爱的时候,这个相爱的过程里面不存在我的成分,我的得失,我的面子,我的拥有与失去,我的好与坏,淡化这当中我的部分,甚至是完全消弭我的部分。所谓无我的奉献,就这个意思。所以,这就是佛性。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爱的三种境界嘛,第三种是所谓接近于神性之爱。所以这段话当中所谓佛性的凝视力,指的就是用这种更加大爱的,广博的,无我之爱,利他之爱,去关照对方,去爱对方。
下一段,爱是不止的思念,爱是一生的挂念。而性,则是流淌不定的杂念。好理解,爱是不舍的思念,爱是具有恒定性的,爱是源源不断的,爱是不存在开始与结束的,爱是不存在拥有失去的,出现或者消失的,这是爱的恒定性。所以说爱是一种不值的思念,爱是一生的挂念。而性呢,则是流淌不定的杂念,什么意思呢?性就是时有时无的,它是一种激情,它是一种冲动,当你在激情和冲动的驱使之下,你有了性的渴望和需求,但是当这种需求和渴望获得满足之后,或者是被打断之后,它实际上会结束,会消失,会短暂的离开我们的心理世界。这就是它的这种流淌不定的属性。这就是它之所以为杂念的原因。爱不会这样,爱不会因为被某些事物所打断,或者爱不会因为某种情感的,或者是直接就是说爱的满足而消失而结束。他不会因为我爱你,而你也爱我,我获得了这份爱情,他就因此而结束。他只会因为我爱你,刚好你也爱我,使得这份爱更加的历久弥新。这是爱与性的差别。
下一段说,恋是人的行为惯性,爱是人的行为本性,在某一人身上发生了性行为而又形成了惯性,这是绝大部分爱情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女人,一定要知道如何摆脱一个不值钱的男人或不能再去爱的人,首先要分清是恋情还是爱情。恋仅仅是行为惯性,爱才是一种本能行动,假如对方真的已经离开,我们明知不应再去爱,但又彻夜难眠,仍然对他难以忘怀,这主要是惯性造成的,已经不是爱情。驱车前行,见势不妙,想急刹车,可是一下子怎么也停不住,这就是惯性的原因,刚开始的情投意合,这仅仅是恋,而恋容易冷却消灭,唯有真正的爱,才能经得起千锤百炼。所以,恋是开始出征,爱是行动过程。这几段加起来呢,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主题,所以我们把它连在一起来看待。什么主题呢?其实就是恋爱,就是恋爱这个词,就是恋爱这个词汇,我们中国人的这个汉语语境里面,经常会把恋与爱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来用,说起爱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说恋爱,通常是放在一起来用的,但事实上,倘若我们细究的话,这个恋与爱这两个字当中啊,其实是有一些差别的,或者说,他们本质上来讲是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他们的这个情感内核和层次都不一样,比如说恋更像是一种指向自我的情感渴望,也就是说恋个主语主要是指自己,而爱呢?爱是一种绵长的,深沉的,指向对方的责任与奉献。也就是说,爱的主语实际上更加偏向于对方,情感重心是截然不同的,恋的情感重心是什么呢?依恋,眷恋,当我们说到依恋和眷恋这两个词汇的时候,你会想到两种意向,一种是像孩子对待母亲一般的感情,依恋母亲,眷恋母亲,或者是在某一个女性依恋男性一般,所谓小鸟依人嘛。一个温柔似水的女性依靠在某一个强壮高大的男性身上,这种依恋与眷恋的感觉。这个就是恋的感受。他有一种不舍得,有一种沉迷的,有一种渴望靠近或者是被靠近的这样一种意味。所以他的这个重心,他的这个情感重心,实际上是在自我身上。当我说我恋上了你的时候,我看到你之后,我感觉自己恋爱了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我需要你,我想要你,我想要拥有你,我想要你陪在我身边,我需要你的回应,倘若没有这些的话,我会感到痛苦和空虚。所以恋这个词又指向了占有,又指向了拥有或者失去的这样一种分别,就是恋。爱呢,与恋不一样,爱的核心实际上是守护和给予,当我们说起亲子之间的爱的时候,亲情的爱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面会直觉的反映出一种画面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说母亲爱孩子,母亲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恋爱是完全不同的,孩子依恋母亲,而母亲呢,热爱孩子。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怎么一个爱法呢?就是奉献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就是牺牲的爱,它有一种保护的感觉,它有一种成全的感觉,牺牲了我的生命,来成全一个与我有血缘关系的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实际上,从母亲怀孕的时期,这种关系就已经天然建立了。一个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面去孕育成长,从一个细胞逐渐的生成了一个人形,它的整个生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完全百分之百的从母体身上去汲取营养,也就是俗话说,吸取母亲身体内的精华。而这个过程当中,作为母亲的我们,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它有一种保护、成全、牺牲、奉献的意味。所以这个重心是指向对方的。我爱你,所以我成全你,我爱你,所以我牺牲自己来成就你,我希望你能够更好,更幸福。这是你的成长,尊重你,甚至在你有一天不需要的时候选择离开的时候,我也依然祝福你,我也依然期盼着你能够离开我之后也变得更好,爱的意向是这样的一种意象。这就是爱与恋的不同点。
恋就是依恋、眷恋、迷恋,爱就是爱护、慈爱、母爱、仁爱。恋的心理重心是指向自己的,我需要你,我想拥有你,占有你,或者我想要依靠于你,本质上都是指向自我的。而爱呢,更多是指向对方的,我爱你,我希望你好,我希望你幸福,我希望你能够成长,能够完美。所以正因为是如此,所以恋的主要特征是热烈的,激情的,占有的和排它的。在前面我们说过好几次吗,爱情具有排他性,但是爱情的排他性呢,实际上是仅限于爱的前两个层级的,也就是原始的动物之爱,或者是第二层级的精神之爱。倘若我们能够升级到爱的最高境界,神性之爱,真正的博爱大爱的话,那么实际上爱并不具有排它性。所以放到这里我们说,具有排他性的往往是更加类似于恋的小爱,甚至是原始动物之爱,而真正的爱,纯粹的伟大之爱,它是深沉的,理性的,尊重的,自由的,它是以奉献牺牲作为根本的,那么它自然也就不具有排他性。相反,它具有佛性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利它性,甚至是无我性。
正因为恋是具有排他性的,有占有欲的激情一般的,所以它往往很热烈,但同时也很短暂,会快速的,因为获得,因为得到,或者是快速的因为被拒绝,被否定,而趋于平淡,而消失,而结束,终结。爱刚好相反,爱可能并没有恋那么的激情,那么的热烈,但同时,爱更加的平和,更加的持久,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事物的困难的历练,它是一种更加长期的,稳定的选择,它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因为短暂的拥有或者失去而宣告终结。相反,它会绵长的留存在人的心里。恋就是一种拥有,你是我的,我属于你,而爱是一种存在,在今天开头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了真正的爱与拥有与否并无关系。真正的爱是一种存在,我爱你,就是爱的本身,我因为爱你而成为更好的我,甚至于我爱你,就是在爱我自己。所以说,爱是一种存在。爱平时可能不易察觉,但爱实际上又不可或缺,无处不在。而恋呢,像烟火一样灿烂而炽烈。熄灭之后呢,冰冷的像冰块,像冷水一般,当然,爱与恋在实际的体验过程当中,它并不可能是一分为二的,它并不能说我只有恋没有爱,只有爱没有恋也不是的,我们之所以会把恋与爱形成为一个词汇来共用,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你比如说在长期的情感关系当中,往往通常我们都是从最初的恋,先产生开始的恋,然后由恋逐渐慢慢的升华为爱,一个递进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彼此交织的动态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可能始于恋,然后走向爱。
所以,这就是我们教授文中所说的恋是人的行为惯性,为什么说是惯性呢?因为它始于激情,始于冲动,甚至有可能两个人的相恋最初是属于性的冲动的,荷尔蒙激素作用的。而爱呢,是人的本性。因为它是天然存在人的人格当中的,它是永远不灭的,它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激情或者冲动,或者是一种魅惑而产生,它就没有产生与否这一说,它天然存在嘛,而它也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而熄灭,它是本性。在某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性行为而又形成了惯性,这是绝大部分爱情的基本特征。这当中的这个惯性,因为发生了性行为而形成了一种惯性,实际上是一种短期的一种激情性的,一种冲动性的一份情感。而事实上,现实生活当中,大部分人的爱情,都是这样的,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他并没有能够真正的由恋升华到真正的爱去,所以,才会有一对情侣在相爱过程当中,日子相处久了之后,情感趋于平淡,就会变得冷漠,最后变得不相爱了,宣告结束,宣告分手,那是因为他们的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们的爱实际上还处在恋的阶段当中,没能够将恋升华为爱,那么这份恋必然像火焰一样,随着日久天长,慢慢的熄灭冷却结束。
作为一个女人,一定要知道如何摆脱一个不值钱的男人,或者不能再去爱的人。首先要分清恋情还是爱情,大多数人并不能够分得清嘛。恋爱仅仅是一种行为惯性,而爱才是一种本能行动。假如对方真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明知不应再去爱,但又彻夜难眠,仍然对他难以忘怀,这主要是惯性造成的,已经不是爱情了。也是如此,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爱是恋的升华,爱是恋的更高层级,倘若我们在情感关系中没有办法去让这个关系,让这份情感做这样一个升华升级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变成文中所说的这样一种结果。刚开始情投意合,这仅仅是因为恋,而恋容易冷却消灭,只有真正的爱,才经得起千锤百炼,恋是开始出征,而爱是行动过程。
最后一部分,在爱情的天空上,曾经有一颗彗星,叫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个时代,情种太多,情圣太少,情种是见一个爱一个,情圣是爱一个,爱到永远。爱是人格与人格的融合,人格光辉是很大的一种美德。有的人文化很低,却很可爱,因为人格很高,平凡的人能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就是这种人格光辉在起作用。有的人很有才,但一旦有钱、权,心就变了,抛弃了孩子和老婆,这种人再有才能,光辉也少了几分,可爱也就低了几成。所以,知识、才貌都不是爱的最重要的成分,人格才是爱的根本。这几个自然段加起来讲了一个小主题,就是人格。人格才是爱的最重要的成分,才是爱的根本。
所以说我们要简单的再次讲解一下到底何为人格,我记得好像上周末的时候已经涉及到这个话题了,但是呢,没有讲完整,没有讲透彻,因为人格本身来讲,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所谓多维度,是因为人格这个词汇呀,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当中,它所指代的重点不太一样,你比如说人格,最常见的就是在心理学当中的一个概念,在心理学当中,主流认为人格,什么叫人格?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个人的操作系统,或者是一个人的精神名片,或者说,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一个人的精神长什么样子,长什么面貌。一个人有两张脸,一张脸呢,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这张脸,这张脸长什么样子,你比如说我没有头发,光头,一个圆脸啊,肉有点多,小眼睛,小鼻子,小嘴,然后戴一个眼镜,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最近稍微有点略胖,这就是人的外表的样貌。除此之外,人还有另一幅样貌,就是你的精神面貌,就是你的内心世界长什么样子。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格就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一个人内心的心理特征的总合。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什么样子?这个人气质是什么样?这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这个人有没有什么信念,这个人的能力,有什么什么能力,这一切加起来有机的组合,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一旦形成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这个本性难移,上次说过,指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一旦成熟,就具有着相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不太容易由外界或者是内在情绪的因素而影响而左右发生改变。并且还有独特性,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独特性,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不一样。这其中既有遗传基因的因素,同时也有这个在漫长的成长过程当中,在你的独特的成长环境里面所产生的后天影响。你的生活经历,因此,就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也不一样,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事情也不一样,每一件事情,同样类似的事情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每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即便在心理学的学术领域当中,从古到到今,从过去到现在,有过很多种去划分人格的方法,你比如说过去的九型人格,你比如说什么颜色人格,你比如说最近这几年特别流行的那个用四个字母简写来来指代一个人的人格,你是快乐小狗人格,你是旅行家人格,你是辩论家人格等等这种,但实际上它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它并没有办法去特别精确的描述每一个人的人格。以及心理学当中的人格,它不是被动的,它是有个内驱力的,这个内驱力就是我们的人的欲望,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做一件事的动机等等这一切。所以从心理学来讲,人格就指的是你的这个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气质、动机、价值观,你的信念、信仰、能力等等这一切加起来。导致了你的这个精神面貌长了这样的一副模样,这个就是人格。
除了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的话,还有哲学角度,哲学领域里面的这个人格呀,与心理学的侧重点不太一样,哲学角度里面讲的这个人格主要侧重于人的尊严,理性和道德这些东西。我们开玩笑的时候,有时候会说,说你侮辱了我的人格,你不仅侮辱了我的身体,你还侮辱了我的人格,那什么叫侮辱了我的人格呢?实际上就是指的是哲学角度的认可。就是你伤害了我的尊严,你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所以在哲学领域里面,人格主要指的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尊严,理性和道德的存在。有这些,你就有一个相对健全的人格,而欠缺的这些呢,你的人格就不够完整。
然后是社会学,在社会学指什么呢?指的主要是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去生存,去活动的时候,你的这个社会角色的总和和你的基本权益,你比如说,我作为一个社会人,我有如下这几种角色。第一儿子,父母的儿子,第二丈夫,第三父亲。第四,一个绘画工作者,第五,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第六,比如说我还是国家的公民,你就必须要守法等等等等,这一切你的社会角色所综合起来,就是你的人格。以及包括你的权利和义务。从法律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比如说你有生命权,你有这个名誉权,你有这个财产权,你有这个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你也有很多对社会所必须担负的义务,这个权利与义务加起来就是你的社会领域的人格定义。
所以说,真正的爱情它的重要成分,它的根本是人格。无论是心理学的人格也好,还是社会学的人格也好,还是哲学的人格也好,他们实际上才真正都是爱与相爱的关系当中,真正的根本,真正的本质。你比如说爱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长什么样,而是他的性格好,我们说这个人性格好不好呀,这个人脾气好不好呀,爱不爱发脾气呀。两个人相爱的时候,这个三观合不合呀,比如说价值观合不合呀。这个人有没有什么精神信仰,这个人有什么能力,哪方面能力,比如说有这个赚钱经商的能力,你像我,我本人完全没有赚钱经商能力,不知道这个钱到底怎么赚。但是我的能力在于什么呢?读书写字画画看报是吧,这些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所关注的东西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指向了心理学视角的这个人格。我们刚才说了,心理学当中,什么叫人格?人格就是性格也好,气质啊,动机啊,价值观啊,信念啊,能力等等这诸搬方面的一个综合体,就是心理学当中的人格嘛。除此之外,我们在谈到爱的时候,我们还会考量什么呢?考量一个人的道德对不对?考量一个人的是否足够理性,是否足够理智,有没有自我意识?他的认知程度为何?有没有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思考能力?知不知道自己是谁?这几年网络上有一句那个用来嘲讽男性的俏皮话,是通过一档脱口秀节目所流传出来的,就形容一个男人,说这个男人如此的普通,却又如此的自信,简称普信男。这是在说什么呢?这实际上就是在说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一个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能力的那种问题。明明这个人很普通,在他人看来,他自己却很自信。这就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的客观的身份和客观的位置与自我对自我的认定,与自己对自我的认定的一个落差,这指的就是一个人认识自己,自我反思能力,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的过去,我的现在或者未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来给自己一个相对客观的身份定位,这就是理性的自我意识嘛。
所以当我们在谈到爱的时候,谈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呢?谈的就是在哲学层面当中,一个人的人格的契合程度。至于社会学当中的这个人格概念,实际上就更好理解了,你作为一个丈夫的忠诚度的责任心,以及他的情绪价值的提供,你作为一个父亲,你这个父亲的这个身份的责任和付诸行动的这个程度。你作为一个孩子,我们说找对象的时候要找一个孝顺的男人,孝顺的小伙子。为什么找一个孝顺的小伙子呢?因为孝顺是你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子女这样一个社会角色。你只是要担负的相应的责任,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这个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个人的社会学层面的人格。所以你看,如果我们把它剖析开来,仔细一想,他其实也并不深奥,虽然我们说这个所谓知识、财貌、财富等等这一切都不是爱的最重要成分。唯有有人格才是爱的根本。我们这样抽象的去看待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好好好深奥呀,而且新尚呀,甚至好不接地气,到底怎么样才算是以人格来作为爱的根本?实际上在当我们日常谈论爱的时候,在找对象的时候。我们理智的去考量这些作为人本身的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考量一个人的人格,考量两个人之间人格的契合程度,而不是房子、车子、工作、财产,给我多少东西,带我出去旅游,给我吃好吃的,送我一辆车,感动的我一塌糊涂等等这一切。所以,唯有人格的契合,才是真正的爱的根基,才是爱的根本。
好,那么第7讲 爱能否独吞 我们就赏析到这儿,剩下一些时间呢,我们由教授主持来解答问题。
记录人:高新平
2025年10月12日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