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躲被窝刷视频、被家长没收手机情绪崩溃、把短视频里的“网络热梗”直接搬进作文......
不仅如此,很多家长还反映,“手机不离手,不只吃饭睡觉时候带着,连洗澡都带”,“对手机之外的一切都没兴趣了,成天就钻在手机里”,“离了手机就好像活不了了似的”......

现在中小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仍然相当严峻,孩子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仅仅影响的是视力问题,更有很多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如变得性格孤僻、逃避与人交流、价值观扭曲等等。
孩子“长”在手机上这一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孩子个人自控力的问题,同时还有心理需求、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
01“手机才能给我带来快乐。”
手机里的游戏、短视频等可以让孩子获得即时满足感,而生活中其他的快乐可能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获取,比如通过长期学习取得好成绩,长期社交获得的友谊等等。
手机应用软件的一些设计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们产生快感,而未成年人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缺乏自控力,很容易被诱惑,从而慢慢形成一种依赖。

02“在游戏里我是‘大神’。”
曾有初中生说现实中没人愿意同他说话,但是他在游戏中却有着几万粉丝,被称为“游戏大神”。如果孩子在现实的学业与生活中缺乏成就感,而手机游戏恰恰能够弥补这部分。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正向反馈满足了他们缺失的存在感、成就感、价值感。
03“玩手机能让我喘口气。”
就算是成年人也会偶尔逃避在“手机”里缓解自己的现实焦虑,而孩子尚不具备完善的问题解决能力,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人际冲突、家庭矛盾等原因也选择玩手机来逃避。
游戏通关、无脑刷短视频、线上聊天都会让他们暂时忘了现实中的烦恼,获得轻松、自由的感觉。

04“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陪我。”
有些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在家父母也很少有空陪自己,感到孤独的时候,手机就成了陪伴自己的对象,它们一直存在,这种陪伴虽然是虚拟的,但也会使孩子产生情感依赖。
而且手机不会拒绝他们,不会对他们有负面情绪,只要打开手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随时获得陪伴感。
05“所有人都在玩手机啊。”
在学校,同学们之间都在讨论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内容,如果自己不参与的话,就感觉被排除在外,为了融入群体,不得不沉迷手机世界。在家里,很多家长也是手机不离手,孩子看到就会模仿。
甚至出门在外,也可以看到大家在各个场所低头刷手机,这种普遍的现象会让孩子觉得,大家都这样,自己玩手机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呢?
首先,家长需要与孩子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玩手机的具体原因,在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再选择对应的办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成瘾的问题。
家长的言传身教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如果家长自身都做不到远离手机,却还要求孩子这样做,很难奏效。
在家庭共处的时间里,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频率,可以引导、陪伴孩子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
接下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计划,互相商量每天可以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和时长,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就会更容易去遵守和执行。
家长还可以借助手机的辅助工具,为一些应用软件设置使用限制,比如到时候自动锁屏。
让孩子放下虚拟世界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去多接触外面真实的世界,比如为孩子安排一些替代手机的活动。
一起做手工、去公园等等活动让孩子发现现实世界的有趣,当孩子真正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精彩,自然就不会过度沉迷手机带来的虚拟的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需注意的是多鼓励少批评,当孩子和那好地控制玩手机的时候,可以及时地表扬孩子,强化这种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被关注、被认可的,如果他们无法在家庭、社会中获取足够的情感关注与陪伴,那就很容易迷失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
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持续关注、帮助孩子,用爱与陪伴引导他们回归到真实的生活。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