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那个修不完的BUG让我明白:互联网人的内耗,不是“玻璃心”
上周三凌晨,刷到一位大厂程序员朋友几近崩溃的朋友圈:
“改到第五版了,还是不对,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干这行?”
他的配图里,三个空咖啡杯,电脑时间定格在凌晨2:17。
这个画面,你是否也觉得熟悉?
过去半年,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内耗”的评论:
运营林林说“数据差时刷同行案例到天亮,越看越觉得自己是废物”;
产品经理阿凯吐槽“需求被研发怼、被业务骂,开完会在楼梯间哭了十分钟”;
就连看似风光的中层张姐也承认“每天开车到公司楼下,都要在车里坐二十分钟才敢上去”。
这些瞬间,藏着互联网人最隐秘的痛——内耗。
它不是加班后的身体疲惫,而是“明明没做什么,却心力交瘁”的倦怠;不是完不成KPI的焦虑,而是反复怀疑自己、在无意义事上纠结的自我消耗。
最伤人的是,很多人会骂自己“玻璃心”、“不够强大”,但是啊,大家却没意识到:互联网人的内耗,真不是个人问题,而是这个行业高压、快节奏、强对比的环境,把我们的情绪逼到了墙角!
今天我选了这个题,不是想要讲“多喝水早点睡”的无用鸡汤,而是我和12位互联网朋友深聊后,总结出的三套“拿来就用”的心理急救方案——无论你是在加班崩溃边缘,还是被绩效压得喘不过气,都能在5-10分钟内稳住自己。先别着急划走,请往下看~
在给方法前,我们先认清一个事实:其实呢,互联网人的内耗,从来不是“无病呻吟”。
技术岗的内耗,常藏在“对细节的执着”里——为了代码更优雅反复重构,结果三小时写完的功能,用户根本感知不到差别;遇到BUG先自责“是不是我哪里疏忽了”,越想越慌,越慌越改不动。
技术大佬老周曾为一个非核心功能加载慢了0.5秒加班到凌晨四点。后来他坦言:“其实带着这个小问题上线根本不影响使用,但我就是过不了心里那关。”
运营岗的内耗,大多来自“无处不在的比较”——看到竞品活动GMV破百万,再看自己的数据,瞬间觉得自己的方案一无是处;同事推文打开率15%,自己只有8%,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标题、封面、内容全都不行。
运营小夏做过一次留存率80%的社群活动,本来挺满意,听说
隔壁组做到90%后,悄悄把复盘报告藏起来,连庆功会都没去。
但是在我看来,其实这大可不必,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节奏,千万不能自己直接给自己加上了枷锁。
产品岗的内耗,来自“多方博弈的困境”——业务方催“需求下周必须上”,研发说“技术实现至少要三周”,你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做方案时既要考虑用户体验,又要兼顾商业化,改来改去最后自己都不满意。
产品经理阿琳吐槽:“有次我做了三个方案,业务选A,研发选B,领导选C,最后我硬把三个揉在一起,结果上线一塌糊涂。”
如果你在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别急,接下来的三套方案,专门针对那些让你崩溃的瞬间。
加班到深夜,看着做不完的工作,要么烦躁想摔键盘,要么摆烂想“明天再说”。这时候别硬扛,试试这套方法:
5分钟呼吸法,先稳住情绪
坐在工位上就能做:
每轮结束后睁眼看看周围,再开始下一轮。亲测5分钟后心跳明显平缓,摔键盘的冲动也消失了。
拆解你的目标激励,把大任务化小
冷静后别直接挑战“改完三版方案”这种大目标,把任务拆到‘不做都不好意思’的程度:
例如:花10分钟整理两个活动的核心数据;用15分钟写第一个活动的3个亮点;完成后喝口可乐或吃颗糖。
程序员小王用这招救过场。加班到11点还有两个模块没改,本来想放弃,拆解后凌晨2点就完成了,比预期早一小时。“原来我不是做不完,是被‘两个模块’这个大任务吓住了。”
绩效没达标,领导谈话,同事数据比你亮眼...这时候啊,我们是最最容易自我怀疑的时刻。但是我劝你别一个人扛,可以试试这三类支持:
情感支持:找对的人倾诉
你需要的是理解而非说教。适合的对象是家人、非职场朋友。避开高要求领导、爱比较的同事。
开口时明确表达需求:“我想吐槽十分钟,你有时间吗?”
信息支持:向有经验的人取经
这个其实很多人都踩过坑,我们千万别闭门造车,身边就有活教材。用这个不尴尬的模板:“XX,你上次XX项目做得真好,能不能发我复盘参考下?后续有需要我的地方随时说。”
运营林林用这招解决了问题。她做的社群活动留存率50%,找绩效第一的同事要了复盘,借鉴后下次活动留存率就涨到了75%。
技能支持:找能教你的人补短板
如果是能力不足导致绩效差,别自己硬学,找个能教你的人效率更高。可以是直属领导、公司导师或行业前辈。
产品经理阿凯曾因“不会用数据说服研发”而需求总被拒。他请教产品总监学会了一个数据沟通模板,用这个模板后,他提的三个需求有两个顺利通过。
懂得求助才是聪明职场人。
寻求支持不是无能,而是懂得借力——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群体的智慧才能帮你破局。
开会被批评、需求被否定、看到同事升职比你快...瞬间鼻子发酸、想逃离现场。别硬撑,试试“3分钟情绪着陆法”:
视觉着陆(1分钟)
环顾四周,找5个不会引发情绪的物体,心里默述细节:“电脑是黑色的,屏幕上有份文档”“水杯是白色的,还有半杯水”...
其实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我的经验看来,这个是在帮大家找到【生活确定性】,而不是永远都在焦虑中。快划线抄笔记啦!
触觉着陆(1分钟)
触摸四样东西,专注感受:“键盘冰凉,按键凹凸”“纸面粗糙,边缘光滑”...
听觉+嗅觉+味觉着陆(1分钟)
听三个声音:空调声、键盘声、窗外车声;闻两种气味:咖啡香、青草味;想一个熟悉味道:昨天吃的蛋糕甜味。
后来有个新同事在会上被领导说“方案没逻辑”时,虽然她瞬间眼眶发热,但是她立刻用了这方法,一分钟后就能冷静听领导指出具体问题了。(好的,这里是瞎编的,希望你别遇到这问题...)
敲黑板:前面的方案是治标,要想长期减少内耗,需要治本——重新找到工作的价值感。
很多互联网人内耗,本质是长期只盯着KPI、数据、他人评价,忘了为什么做这份工作。
每周花一小时做“职业价值复盘”,帮你重新连接工作意义:
我用这个复盘表三个月后,最大的变化是:不再把“KPI没完成”视为个人失败,而是看作需要改进的尝试;不再因领导批评就否定自己,而是先弄清问题所在。
比如本人上周推文打开率未达预期,但复盘时写了“小成就”——有读者留言了,顿时觉得即使打开率不高,这篇文章也有价值。
互联网职场的高压,并不会因为我这篇文章就会消失,同时,你的KPI也不会降低,面临的竞争不会减少,但你的内耗真的可以减弱。
你不用等“有空”再调整,不用等“状态好”再行动——现在花5分钟做一次呼吸练习,就是改变的开始;今晚花10分钟测内耗程度,就是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周末花一小时做价值复盘,就是找回工作意义的起点。
你的职场,不该被内耗困住。你值得更轻松、更有力量的状态。
最后请记住,如果真的遇到了困扰,请一次次回到我的开头:
正在内耗的互联网人,建议你反复阅读这篇文章。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