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思想争锋:中国如何走向独立与胜利

《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左玉河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抗日、民主等时代主题展开思想论争。中国应该如何取得民族独立,成为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左玉河教授基于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丰富的史料、深刻的分析,系统梳理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社会各界如何探索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以及如何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抗日烽火中淬炼铸就的辉煌历程,有力佐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内文选读

导论(节选)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开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则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8年间,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时期(以下简称“抗战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国内阶级矛盾的错综复杂,中国各政派不可避免地以应对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解决急迫的政治经济问题、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和探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为运思的着力点。所以,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主要集中于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等领域,并且以国共两党及中间党派的思想主张为主导。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需要人们予以回答,这些回答构成了该时代的思想主题。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就是在回应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大时代主题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的演进历程,就是把握战时思想主题及其展开的历程。围绕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时代主题及其思想主题,中国各种政治势力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层次的思想主张,构成了抗战时期思想发展的总体性状况。

抗战时期,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引发的民族危机面前,如何奋起抵抗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问题。主导这个时段中国历史走向的势力,分国内与国外两种。国内有三股政治势力,即执政的中国国民党、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党派;国外势力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苏联及英美等国势力。这段时间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和历史命运,主要取决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和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三方势力的博弈。抗战时期的主题思想,是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演化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生了变化,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的思想主题及其形式均会随之演进,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思想内容。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导致中国革命主要任务的重大转变:一是由过去侧重于反封建(土地革命)转向反帝(民族革命),二是由过去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转变为首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下,如何及时调整各自的政治思路,改变各自既定的方针政策,从停止内战走向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摆在国共两党及中国广大民众面前的重大问题。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及其苏维埃政府和中间政治势力,围绕抗日救亡这个时代主题进行理论讨论和思想回应,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思想的主题。

沈阳九一八历史纪念馆(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界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反蒋抗日转向联蒋抗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加深以及国内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抗日方向发展,国民党政府开始从“攘外必先安内”逐渐转向对日强硬、对内联共的政策。随着中共主动调整政策并对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国民党逐渐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各中间党派及其代表人士要求抗日和民主,与中共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一致的,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批评忠告和期望则是中肯的,极大地推进了团结抗日的实现。这样,中国各派政治力量逐渐汇入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之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机。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加速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形势发展之急需。蒋介石及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并捍卫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利,顺应全国民众抗日救亡的强烈要求,最终改变对日“忍辱含垢”的妥协态度,走上以武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卫道路,并加快与中共谈判,正式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1945年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时期,时代的主题是在中日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取得抗战的胜利,如何在抗战过程中实现民主并在战后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抗战、民主与建国,成为这个阶段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包括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中间党派在内的中国各派势力,围绕着抗日、民主和建国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推动建立并极力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阶级性和复杂的民族性。国共两党各自拥有政权和军队,没有正式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这便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充满着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中共正确处理了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其他阶级和政派的关系,主张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提下,承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矛盾个体在处理自身内部事务时具有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形成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思想。

……

总之,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及其政派围绕着抗日、民主和建国等时代主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利用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并以思想论争的方式展开丰富多彩的思想主张。正是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不断讨论、争论和论战的过程中,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各方人士,围绕时代主题和思想主题及相关问题进行广泛思考,将自己的政治诉求及思想观点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抗战时期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抗战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烽火   中国   走向   独立   思想   抗战时期   民族   战线   中国共产党   势力   政治   主题   中华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