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中国航天员里响当当的名字,母亲是航天员,父亲是飞行员,她的女儿自然也跟着沾光,享受国家给军人家庭的四项优待。这事儿听着挺牛,但其实特别接地气,就是国家对这些为国奉献的人和他们家人的一个认可。
王亚平,1980年1月生人,山东烟台福山区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来的。家里种樱桃树维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她还有两个妹妹,父母硬是咬牙供仨姐妹上学。从小她就挺争气,小学五年当班长,学习成绩老是拔尖,体育也不赖,长跑特别厉害。到了初中、高中,她一路考到烟台一中,成绩没掉过链子。
高中那会儿,她本来想当医生或者律师,觉得这行能改善家里条件。可1997年,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来学校招女飞行员,条件死苛刻,身体得顶尖,视力还得完美。班里好多同学都因为近视pass了,她却刚好达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去参加了选拔,结果真过关了,成了全国第七批37个女飞行员之一。
进了飞行学院,训练那叫一个苦。早上跑步,冬天冷得要命,她跑完一身汗,衣服都能拧出水来。第一次跳伞,紧张得不行,但她咬牙坚持下来了。1998年,她第一次开飞机上天,2001年毕业,拿了个军事学学士学位,分到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当运输机飞行员。她飞过四种机型,总共安全飞行1600小时,还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和北京奥运会人工消雨任务,技术硬得很。
2010年,她被选进中国第二批航天员,训练更狠了,啥失重环境适应、专业技术,全得学。2013年,她搭神舟十号上了天宫一号,在太空待了15天,还给全国学生上了堂物理课。2021年,她又上神舟十三号,待了183天,创了中国女航天员在轨时间最长的纪录,还完成了中国女性第一次太空行走。这一路,她靠的是真本事和硬扛。
她老公赵鹏也是空军飞行员,俩人2003年结婚,2006年在烟台结的婚。因为工作忙,俩人一年见不了几次面,但感情没啥问题。2016年,他们女儿出生了,王亚平一边拼事业,一边尽量顾家,挺不容易的。
军人家庭的四项优待,到底是啥?
王亚平的女儿,因为爸妈都是军人,一个还是航天员,能享受国家给的四项优待。这不是她家独有的福利,是国家对军人家庭的普遍政策,特别航天员这种高风险职业,优待更实在。咱逐一聊聊这四项是啥,咋实行的。
中国教育竞争多激烈,谁都知道,好学校名额抢破头。王亚平女儿在升学或者考试时,能享受优先录取或者加分的待遇。具体咋操作呢?比如中考、高考,成绩够线的情况下,她可能因为父母的军人身份多几分,或者直接进重点学校的名额。这不是作弊,是国家给军人家庭的正儿八经政策。
为啥有这优待?军人整天在外,孩子教育没人管,容易耽误,国家就得帮一把。王亚平常年在外训练、执行任务,她女儿上学的事儿基本靠家里老人或者老公盯着,有了这政策,至少升学压力小点,机会多点。
从出生到成年,王亚平的女儿看病全是免费的。不管是小感冒还是大检查,国家全包了。这在现在医疗费用动不动就上千的年代,太实惠了。军人家庭为啥有这待遇?因为父母工作特殊,风险高,国家得保证他们后顾无忧,孩子生病不用愁钱。
实际操作上,这政策依托军属医疗保障体系,医院有专门通道,报销或者直接免单,手续也不复杂。王亚平两口子忙任务的时候,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家里人带去医院就能搞定,不用操心费用。
军人工作调动多,今天在这儿,明天去那儿,家属跟着跑。王亚平一家要是搬家,国家给安排住房,孩子转学也有保障。比如赵鹏调到新单位,可能全家得换城市,房子国家分配一套,学校也提前联系好,学籍直接转过去,不耽误上课。
这政策听着简单,但对军人家庭太重要了。王亚平上太空那183天,赵鹏也在部队忙,家里要是没这支持,搬家、转学一堆事儿谁处理?国家出手,生活就稳多了。
航天员训练和任务时间长,王亚平一年在家没几天。她女儿想妈了,可以随时去探望,路费国家报销。这不是啥特权,是军人家庭的标配。航天员基地一般在偏远地方,普通人去一趟花不少钱,有了这政策,孩子见父母方便多了。
实际执行上,家属探亲有专门流程,报备一下就能走。孩子小时候可能赵鹏带着去,长大点自己也能去。母女感情不因为距离淡了,这点特别暖心。
这四项优待加起来,覆盖了教育、医疗、生活、情感,挺全面的。不是给王亚平女儿开后门,是国家对所有军人家庭的承诺,尤其是航天员这种高精尖职业,贡献大,风险也大,家里必须得照顾好。
王亚平的航天路,咋走出来的?
王亚平能有今天,不是靠运气,是硬拼出来的。咱再细聊聊她从农村到太空的路,挺励志的,也能看出她女儿优待的根儿在哪儿。
她小时候,家里条件差,父母种樱桃树赚不了几个钱,但特别重视教育。王亚平学习好,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尖子生,体育还强,长跑拿过不少奖。1997年那次招飞,她本来没想过当飞行员,就是试试,结果身体素质太合适了,直接入选。
飞行学院那几年,她吃了不少苦。冬天跑步冷得要命,跳伞吓得腿软,但她从没退缩。毕业后飞运输机,汶川地震那会儿她投物资,北京奥运会时搞消雨,任务一次比一次硬。她技术过关,胆子也大,部队里都服她。
2010年当航天员,训练更变态。失重环境下练操作,体力脑力都得顶尖。2013年神舟十号,她在太空给学生上课,讲得清楚明白,全国都认识她了。2021年神舟十三号,她在轨半年,还走了太空,成了中国女航天员的标杆。这一路,她靠自己闯出来的,父母没啥背景,全是本事。
她老公赵鹏也厉害,飞行员出身,俩人都是部队培养出来的精英。女儿生在这样的家庭,起点高,国家给优待也说得过去。
这四项优待看着是给王亚平女儿的,其实背后是大政策。军人家庭不容易,尤其是航天员这种职业,风险高、压力大,国家得有点表示。
首先是公平。军人保家卫国,航天员上天搞科研,都是高危活儿,家里没人管,国家不出手,谁来?教育、医疗这些优待,就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其次是激励。王亚平这样的精英,看到家里有保障,干活儿更带劲,国家也希望更多人投身这种事业。最后是稳定。军人家庭稳了,部队才稳,航天事业才能往前走。
这政策不是新鲜事儿,早就有了。解放军有家属随军、子女入学优惠的老传统,航天员家庭不过是加码版。说白了,就是国家对这些人的回报,别觉得是特权,换你去太空试试,值不值这待遇?
2022年4月16日,王亚平从神舟十三号回来,任务圆满完成。回来后她没闲着,去北大读心理学博士,还到处演讲,讲太空的事儿,特接地气。她还当了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科技教育和军人福利,挺有担当。
她女儿呢,现在还小,但有这四项优待,生活学习都不愁。教育上,她能进好学校;医疗上,生病不用慌;搬家有保障,见妈也方便。父母都是榜样,她以后咋走不好说,可能像妈一样上太空,也可能干别的,但起点肯定不低。
王亚平自己说过,还想再上太空,甚至去月球。中国航天计划正往月球、火星走,她经验足,估计未来还有她身影。她这人,干啥都拼,女儿估计也差不了。
王亚平从山东小村到太空,靠的是坚持和本事。她女儿生在这样的家庭,有优待是福气,但也得看她自己咋走。父母是航天员和飞行员,压力不小,期待也高。她可能继承爸妈的梦想,也可能干别的,但有这四项优待,至少路宽了点。
国家给优待,不是为了惯着谁,是为了让这些家庭安心,让更多人愿意干这种硬活儿。王亚平的故事没完,她女儿的故事刚开始。咱看着吧,未来咋样,谁知道呢?但这母女俩,注定不普通。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