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中国商务部甩出一纸新规,把稀土出口的门槛抬到了新高度。不仅原材料管着,连含有中国稀土的成品也要审批。
美国财长贝森特直接批中国“拖全世界下水”,日本说“深感担忧”,澳大利亚则拍胸脯要“填补空白”。
听上去阵仗不小,但真有那么简单?澳洲专家一句话给全场泼了冷水:西方就算抱团干,也得五年起步。这五年,谁等得起?
稀土这东西听起来冷门,但它不稀奇,稀的是提纯和加工的技术。一架F-35战斗机得用上400多公斤稀土,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要用掉4吨多。
不光是军工,新能源、电动汽车、AI芯片、风电装备,全靠它撑腰。可以说,稀土不是“工业维生素”,它是高端制造的命门。
而中国,正好掌握了这根命门。中国不只产量大,占了全球70%的稀土开采,还控制着90%的冶炼分离技术。
也就是说,别人就算挖到了稀土矿,最后还得送来中国加工。这不是“份额大”的事,这是整个产业链的支配地位。
这一次,中国的稀土出口管控升级,横跨了“从原料到技术”的全链条,还搞了个“长臂管辖”:哪怕你产品里只有0.1%的中国稀土,也得来报备审批。
等于说,不只是中国公司受影响,全球用中国稀土的企业,也都被套上了紧箍咒。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先出手,干脆由国防部直接入股本土稀土商MP Materials,成了大股东。政府出面兜底稀土价格,愿意高出市场价75%买货,看起来是铁了心要搞自己的产业链。
但问题是,就算有钱,也不代表马上能干成事。
MP Materials现在的情况有点尴尬:矿是在美国挖的,但精炼还得送到中国。这就像自己种了菜,还得请别人炒,最后还得花高价买回来。这哪是产业链,这叫打太极。
再看澳大利亚,防长查默斯拍胸脯说要“填补全球供应空白”,话听着响亮,但底子实在太薄。
他们有矿没技术,稀土精矿挖出来还得拉去中国加工,最后再买成品回去。这不是替代,是绕了个圈又回来了。
日本试图拉G7一起搞“供应链联盟”,加拿大跑去蒙古找矿,大家都在下棋,但棋盘还没搭好。
说到底,西方这波操作本质是从“市场导向”转向“国家安全导向”,但局面尚未成型,还是碎片化的布局。
说到五年这个数字,出自澳大利亚专家玛丽娜·张,她的前提是“所有西方国家齐心协力把稀土当国家项目搞”。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
现实不但复杂,而且慢得让人抓狂。
首先是技术。中国的稀土冶炼,全靠徐光宪院士几十年打下的底子。那个“串级萃取”技术,不是翻翻专利就能学来的。
尤其是中重稀土的提纯,工艺复杂得像精密手术,搞砸一次就是几百万打水漂。
再说成本。中国早就把每个环节的成本压到了极致,西方要想比,至少得投入2500亿美元,还要等上10到20年。换句话说,五年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起步”的时间表。
而且,别忘了,西方国家不是铁板一块。各有各的小算盘,协调资源、分配利益、培养人才、建厂投产,哪个环节不出事?五年时间,光是开几次协调会都不够。
中国的优势不仅仅是资源储量,而是资源、技术、全链条整合的“三合一”体系。这种体系不是靠钱砸出来的,是几十年政策叠加、人才培养、产业试错换来的。
从矿山到工厂,中间牵扯的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整套产业链协同机制。光靠国家兜底、抱团取暖,远远不够。
更何况,中国已经开始从“供应者”变成“规则制定者”。这次出台的新规,本质上是一次“稀土治理权”的宣示。谁想绕过中国,得先想好自己有没有本事重建一套规则。
从全球格局看,未来稀土供应链很可能会逐步分裂成两套体系。一套是以中国为核心的高效整合链,另一套是西方慢慢拼凑出来的“安全链”。但至少在可预见的十年内,中国这个“原版”仍然是主角。
回到那个“西方能打破中国垄断吗”的疑问,答案其实很清楚:可以尝试,但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
中国不是靠垄断压人,而是靠效率和体系说话。西方要想摆脱依赖,得自己走一遍中国走过的路。而这条路,布满了技术难关、成本陷阱和政治障碍。
五年?听起来像是个目标,现实却告诉我们,连“起跑线”都还没站稳。
信息来源:“就算美国和所有盟友把稀土当做国家级项目,赶上中国至少要5年”
2025-10-17 15:53·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2025-10-16 11:21·
美财长不装了:应对中国,必须运用产业政策
中美“稀土战”越打越激烈,西方先从蒙古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2025-10-17 17:01·每日财经资讯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