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现象,不少孩子在读一二年级的家长,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孩子,可等到娃儿上了高年级,这些动态就渐渐少了,顶多偶尔发个背影,或者一张模糊的侧脸照。
我跟朋友阿琳,聊起这个话题,她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不是他们不想晒,是没东西可晒了。不说别人吧,就说我家妞妞。刚上学那两三年,几乎每次都拿拿双百,可到了四年级就变成了中等生,现在上了初中都快要吊车尾了。”
阿琳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阿琳的闺女,从“别人家孩子”的典范,到“快要吊车尾”,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够努力,或者变笨了吗?
显然不是。反而有可能是因为小学太过努力,透支了宝贵的学习潜力。
是呀,谁不爱那鲜红 100分?它简单、直接,给了我们莫大的安心。可是这100分,就没有一点水分?真的就能保证孩子一路高歌,挺进高中,考上好大学?
有些话,可能有点扎心,但今儿必须大声说出来——靠“假聪明”撑起来的高分,犹如沙滩上的城堡,看起来是挺漂亮的,可潮水一来,就会瞬间被冲毁。
初高中的那些知识量,跟小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小学靠“假聪明”还能混蒙过关,可到了高年级,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跟得上的。

所以,趁着时候还早,赶紧来瞧一瞧,下面这3种“假聪明”,是不是正悄悄藏在咱家孩子身上,然后想方设法把他拉回正轨上。
第一种:记忆型小“学霸”
这样的孩子不少见,背课文飞快,记生字那叫一个准。凡是考察课本原文的内容,他们总能轻松拿下。我表妹的儿子就是典型,一度让她欣喜地以为生了个“小天才”。
可有一次,我随手拿了本简单的绘本问她:“你觉得这个故事里的小熊为什么难过呀?”
小姑娘眨巴着大眼睛,想了半晌,最后脆生生地回我:“表姨,书里没写。”
低年级知识相对孤立、具象,靠强大的记忆力,确实可以轻松取胜。可是,随着年级的递增,需要孩子自己思考、分析的地方越来越多,光靠表面的死记硬背,就好比拿着一把钝刀,去解复杂的绳结,明明看着是个工具,却怎么也使不上劲。
所以,要想娃儿真会学习,我们应该引导他动脑筋,当他会思考,会联想了,那他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很深刻,那就不用刻意去记,他也了然于心。
要想孩子主动去联想,而非被动地接收信息,那就得从小让他多读自己喜欢的书。
在书中,只要孩子想,就能穿越时空,跟任何一位智者对话,和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主角一起“玩耍”。当他沉浸在故事里,大脑为了理解情节,会被迫去联想、去补白、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在这个过程里,他需要持续地解码文字,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不断地组织、整合信息,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思考力的训练。
第二种:套路小专家
有些小朋友,做题极好,成绩一二年级时看着也挺稳。
你让他做应用题,看见“一共”知道用加法,瞧见“还剩”晓得用减法,口算一算一个准。可是你问他:“宝贝,为什么这道题用加法呀?”
他想都没想:“因为它有‘一共’呀。”
这说明,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他记住的是关键词和套路。
一二年级题目很简单,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模子,凭着小机灵就能得分。可一旦题目换个说法,比如“小红给小华3个苹果后,两人的苹果一样多”,他熟悉的“一共”、“还剩”全没了,就发蒙了,不知如何下手了。
一个人,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做爹妈的,平时就要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这种能力。比如:
读完一个故事,多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果你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红帽的外婆,你会用哪一个?”
背完一首诗,多问一句:“你猜诗人写这首诗时,是开心还是难过?为什么?”
做完一道数学题,让他当小老师,把解题思路讲给你听。
孩子说“天黑了”,不要简单地回个“嗯”,问问他“你觉得为什么天会黑呢?”不管他回答什么,都鼓励他再进一步。
这样不断创造机会给孩子思考,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为什么有的孩子,小学时作业写工工整整 ,分数永远是95分往上,也时常得到老师的夸赞。可是一到了初中,就露底了,字迹潦草,态度懒散,成绩一路滑坡。

因为小学时那亮眼的100分,是全靠家长还有补习班辅导出来的,初中七八门课像山一样压过来,学习难度也大幅提升,时间不够用,父母也辅导不了,结果越学越吃力,最后自暴自弃,只能去职高混日子。
这告诉我们,不要把孩子当成“提线木偶”,七岁后孩子的自主意识喷发,只要体验足够多的“我能独立完成”的经历,就能变成一个自律达人。
这时家长的职责就是:
引导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让他深入思考未来,如果取得好成绩,他能得到什么,无法自主学习,未来又会怎么样。
列出问题清单:了解孩子当前的学习能力和喜欢的科目。比如问他最喜欢哪门课,是因为老师讲得有意思,还是觉得自己学起来特别轻松?哪科需要自己在家额外花很多时间才能跟上?
让他设定学习目标:比如“在期中考试中获得XX分”。为了推进这个大目标,孩子需要先制定一个大致的月度计划,然后再将其细化为每日计划。
学习计划不是一成不变 ,它需要跟着进度灵活调整。但是要记住一点:不能为了补弱科,就把你擅长科目的时间砍掉。因为学习强项科目,不但能学得更带劲,还能拉高总分,拆东墙补西墙反而容易两头落空。
总而言之,小学成绩是有迷惑性的,不能因为一时取得了高分就忘乎所以。
我们要学会辨别,孩子的高分,是凭真本事得来的,还是靠“假聪明”蒙来的,然后对症下药,孩子才能走在正轨上,稳稳地往高处爬升。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