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行业这几年走得挺曲折,本来大家以为能借着国家支持和市场热潮一飞冲天,结果现实给了当头一棒。
回想2010年代末期,那时候全球芯片短缺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2020年疫情一来,供应链乱套,芯片价格直线上涨,从几块钱一颗蹦到几十上百块。
国内企业一看机会来了,加上政策补贴和自主可控的口号喊得响亮,新注册的芯片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数据上看,2011年新增才1180家,到2020年直接窜到2万多家,比前一年多出1.4万多家。2021年更猛,新增超4万家,2022年接近6万家。
这股热潮不是白来的,国家从上到下推集成电路发展,资金补助、税收优惠啥的都跟上,地方上还建产业园拉投资。不少人觉得这行门槛不高,成立公司就能分杯羹,尤其是设计和封装领域,看起来容易上手。
但好景不长,2022年下半年开始,风向变了。全球芯片库存堆积,价格回落,需求也没那么旺盛了。公开数据显示,那一年国内芯片相关企业注销和吊销的就有5746家,比2021年的3420家多出两千多家。外媒像南华早报之类的报道说,这暴露了对中企实力的过高估计。
它们分析,中国企业在快速扩张中问题一大堆,技术底子薄,部分公司压根没核心竞争力。倒闭高峰主要在下半年,每月平均五百多家关门。类型上,设计类小公司占比最大,因为进入容易但竞争残酷。制造类相对少点,毕竟设备投资大,退出成本高。
行业协会统计,现存芯片企业超17万家,但真正活跃的没那么多。2023年注销数量继续涨,到1.09万家,2024年更夸张,超1.46万家倒闭或注销。Wind数据表明,从2022到2023年,已有1.6万多家芯片企业关张,这股洗牌潮还没停。
话说回来,这倒闭潮不是凭空来的,早有苗头。芯片行业门槛其实高得吓人,新公司想从零做起,设计一款芯片至少要1到2年,EDA软件得授权,架构支持也得花钱买。
制造端更狠,一台半导体设备上千万,建厂动辄几十亿。不少企业当初冲进来,以为靠补贴就能混日子,结果发现没那么简单。市场端也出问题,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跌了11%,只剩12亿部左右,是近十年最低。
消费者觉得手机用三年没毛病,换新动力不足,消费电子整体销量下滑,芯片订单自然少。汽车芯片和AI领域还有点增长,但其他高端市场凉凉。企业如果只盯着短期红利,没长远打算,早晚得栽跟头。
武汉弘芯就是典型。2017年启动,宣称投资1280亿建厂,引进台湾专家,目标是7纳米工艺。结果呢,2020年就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全员解散,公司注销。
济南泉芯也类似,2018年上马,计划投资590亿做存储芯片,2021年停摆,土地设备卖掉还债。河北昂扬微、淮安德科码、坤同半导体这些,也都是前期高调宣传,靠政策薅羊毛,后来一地鸡毛。
2020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过芯片产业烂尾潮,说有些企业没任何产品,就靠概念圈钱。虎嗅网也发文分析,低水平重复建设是祸根。
产业巨头落马更添乱子,2022年8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因腐败被查,芯片大基金多名高管涉案。这些事让行业雪上加霜,外媒如自由亚洲电台报道,中国芯片掀起烂尾潮,正赶上美中竞争激烈时。
其实,这波倒闭潮属于行业正常调整。芯片技术全球顶级供应商花几十年积累,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中国芯起步晚,制造、原材料、装备短板明显。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进口受限,才逼着加速自主。但盲目扩张导致资源浪费,优胜劣汰是必然。数据上看,存活企业更专注细分领域,像汽车芯片、AI芯片有起色。
国家政策转向质量导向,不再一味追求数量。2024年超1.46万家关门,说明下行周期狠,但也清掉无效产能。
总的看,这事提醒大家,芯片不是炒概念,得实打实投入。5700多家倒闭是警钟,外媒说高估中企有其道理。中国芯路还长,坚持下来才有光彩。行业大浪淘沙,正常现象,别慌。
市场决定一切,没需求热度降温正常。那些半途而废的企业,本就没准备好。期待更多公司在细分领域绽放,填补空白。中国芯片进口依赖减,自主率升,慢慢来。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