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恐怖热搜:“得癌反而很开心”,我看到了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今年5月份的时候,在社交媒体看到了一个热度超高的词条:“世俗比等待死亡更令人疲惫与窒息。”看完之后愣了好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女孩,在以往的视频记录里,她总是画着明艳动人的欧美妆,寻找各种美美的拍照角度,对生活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然而,从2024年7月3日开始,她的视频中开始出现医院的病床,手臂上的留置针、口罩、挂水瓶。

她说:“我不想再经历那些杀不死我只会让我变得强大的事了。”

慢慢地,她失去了那一头美丽的红发,体验病痛之后的情绪崩溃,和其他一起患癌的朋友们相互鼓励,相互发声。

但最让人泪目的是她在5月17日发布的最后一条视频,文案中写着:“爸爸妈妈,其实我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真的很开心。”

“世俗的压力真的很大,以前的人生我不敢回味,以后的人生更是迷茫。”

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疾病,直到父母带着哭腔的声音告诉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得的是癌症啊!”

那一刻,她没有背上沉重的枷锁,反而觉得自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

女孩休了学,体验一个人租房子、找工作、上班、去各种各样的聚会、交形形色色的朋友、看从前没有看过的风景、说以前根本不敢说的话。

这个世界一下子对她无比宽容,她做什么都会是对的,写不写作业、中午吃什么、父母的矛盾、生活的压力,在生死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这才是整件事最恐怖的地方所在,不是癌症、不是病痛,是世俗对我们的束缚,已经超越了生命的重量。

就像网友说的:“人居然只有在生命的倒计时前才敢活出自我。”

我们对待自己实在是太苛刻了,苛刻到只有彻底失去了未来,才敢享受现在;苛刻到当一个人快死了,我们才会将TA身上的枷锁去除。

你早就忘记了,其实你不得绝症,也本该拥有这样的生活。

触底带来的觉醒

这个世界或许正在走向病态了。

一个学生得知自己生病,第一反应居然是终于可以休息了;听说学校有人跳楼,麻木的心脏只会感知到一个消息:会不会要放假了?

一个职场社畜在得知亲人去世后请假,第一件事是计算自己请假要扣多少钱;领导听了你的诉求,也只会冷冷甩出一句:你去了有什么用呢?

可是人类并不是真正的程序机器,人类不是靠着物质活下去的,而是靠着感情活下去的。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非要触底才能反弹?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的有一个“边界体验”理论;

当个体在面临生命的重大转折或者事件(决策、疾病、灾难、死亡威胁等等)时产生的认知和价值观的深刻转变

心理学家海德格尔将边界体验定义为从“日常模式”(沉溺于琐事)转向“本体模式”(关注存在本身)的契机。

我们要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了社会期待和他人带来的压力活着,不论有没有经历重大挫折,这都应该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要义。

如果真的等到触底之后再反弹,那就太晚了太晚了。

合法化的退出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休息”和“脆弱”有一种负罪感,好像人生来就该坚强、就该一刻不停地上进。

可是钱什么能赚的完呢?奋斗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是不是只有当下一刻就要迎来死亡了,我们才能放任自己不那么辛苦了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比你更加能够关心自己、照顾自己。

有的时候,你其实不需要太多的钱,也不需要太多的成就,你需要的是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我累了”、“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已经努力很久了”,或者干脆不用任何借口,你干脆就对自己说:“我今天需要休息”。

你生活的意义可以不再是一直往前看,偶尔也要享受当下;

推开窗户看一看大雨过后的晚霞,在一个晴天出门奖励自己一顿大餐,画一个漂亮的妆容去看电影……

你需要的是一个对于生活的“合法化的退出机制”,也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核心概念——认知重评。

生活的意义和优先级应该是“我喜欢”和“我快乐”,而不是让所有的人满意,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妈妈喜欢记录生活,她说:“我的女儿好像被困在房间里了。”

包包子的时候,女儿最喜欢在旁边捏面团,但今天却安安静静地没有动静。

妈妈拿着一个包子来敲女儿的门,邀请她出来玩,但女儿说:不玩了,最近忙着备考。

周末的时候,外面的木棉花特别漂亮,可女儿却发来信息;

说:学不完根本学不完,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妈咪我好累想出去透透气,但是我应该再坚持一下的。

妈妈说:“累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不是会更累吗?”

女儿说自己不想再考试了,妈妈很高兴,因为她终于可以拿女儿的那些资料卖废品了。

母女两个于是一起骑着小电驴去卖废品,回来时买了一屉小笼包。

妈妈非常骄傲,说自己的女儿才不是什么也做不好,就连挑小笼包,一下就会挑到最大最饱满的那一屉

癌症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带来的只是高压生活下一段短暂的真空,但是它却可以帮助某个人、或是更多有所体悟的人明白一件事: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是当下。

不是确定了未来才有现在,而是你本来就应该拥有当下、享受当下。

那些办公室里、教室里、会议室里像一群“准病人”的伪健康人群,他们看似正常,实则已经在满载压力的生活中到达了临界点。

如果我们的生活只能靠着绝症来松绑,那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娱乐   恐怖   女儿   妈妈   小笼包   癌症   压力   人生   认知   世俗   视频   触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