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人静,小区花坛前的石凳上,张阿姨轻轻叹了口气。
她最近总觉得晚上睡觉“不对劲”:夜里口渴得像沙漠里行走的人,几乎每天都要爬起来喝水;手脚有时突然发麻僵硬,凌晨三四点还莫名从梦中惊醒,心跳得格外快。
第二天清晨,整个人昏昏沉沉,起床像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最让家人担心的是,她的打鼾比前几年重了许多,呼吸甚至有时会夹杂着几下憋气。张阿姨始终以为,这些都是“上年纪睡眠不好”带来的正常现象。

直到去体检,被医生提醒:“您的血液检查提示高黏血症,这些夜间表现其实都是身体在求救!”她愣住了,心里泛起阵阵不安:难道一觉好睡也和血液健康息息相关?
现实中,像张阿姨一样忽略夜间“小信号”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你是否也常常夜间口渴醒来,或是被手脚麻木、憋闷、晨起头晕困扰?
特别是下文要提到的第3种表现,超6成人都“习以为常”,却因此错过了调整和干预的最佳时机。睡觉时身体暗中的预警,你中招了几个?
其实,血稠并非只有老年人需要担忧。据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健康调查报告》统计,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血液高黏稠的发生率高达38.4%,多数人早期“完全没感觉”,症状都隐匿在日常小细节里,尤其是睡眠时。

血稠,医学上称为高黏血症,意味着血液里的“成分”:例如红细胞、脂质等,含量增加导致血流变慢、血管壁压力上升。
哈佛医学院研究显示,深夜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若血液过稠,微循环障碍更易出现,进而引发下列五大表现:
夜间频繁口渴,醒来必须喝水:血流变慢,微循环受阻,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夜间口腔常感干涩,刺激你不断起夜饮水。
手脚偶感麻木、针刺感加重:血黏度升高,神经末梢供血受阻,手脚麻木变得更加频繁和明显,严重时清晨更甚。“最近太阳穴发木,脚背像踩着蚂蚁走路”,很多患者都有类似形容。

夜里突然易醒、心慌,或有胸闷压迫感:血液流速慢,心脏“供泵压力大”,夜间代谢不畅,极易出现短暂惊醒、心悸胸闷感。63.2%的中老年高黏血症者反映夜间焦躁、易醒,但大多以为只是“心事太多没睡好”。
凌晨头晕乏力,早起如“断了电”:晚间供氧受限,脑部代谢废物堆积,导致清晨醒来后头昏、四肢酸软、起床缓慢,偶尔还会“眼黑”忽然站不稳。这种现象容易与普通疲乏混淆,实为高黏血症的早期信号。
夜间打鼾变重甚至呼吸急促:咽部血管充血,软组织肿胀,夜间打鼾声变大、变重,甚至出现短暂呼吸暂停。相关医学调查发现,55%以上的高黏血症患者打鼾问题明显加剧。

你数过后中了几条?特别是“夜里心慌易醒”,很多人长期“习惯”,直到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才惊觉苗头早已显现。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或许已经开始担心:血稠是不是不可逆转,自己是不是“没救了”?其实,只要及时发现,科学干预,血稠是可以有效改善的。以下建议,皆为医生结合多年临床、流行病学依据总结:
饮食调控,主食搭配巧安排:建议选择低脂、低糖、粗杂粮为主,每日烹调油脂摄入控制在25克以内,避免重油重糖食物,多吃燕麦、糙米、豆类、高膳食纤维的食材,有助于保持血液流速,降低血脂水平。

有氧运动,“快走+舒展”最友好:每天坚持30分钟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使血液黏稠度平均降低13%-19%。运动不用太激烈,“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中老年朋友也能轻松完成。
补水要分次、小口慢饮:血稠人群切忌“渴了狂喝”,一天分7-9次,每次100-150毫升,小口慢慢咽下,能有效稀释血液,协助循环顺畅。

远离烟酒、规律作息:吸烟和烈酒都是高血脂和红细胞聚集的推手。建议戒烟、酒量每日不超两小盅,晚上23点前尽量入睡,留足身体自我修复的时间。
定期体检,检测为先: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空腹血脂、血糖及血粘度指标检测,有高危慢病或不适者随时“加餐体检”,确保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哈佛医学院高黏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血稠与睡眠障碍关系研究综述》
《北京协和医院高黏血症健康科普手册》
《慢性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推荐手册》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