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每人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社交媒体上,新一轮关于生育补贴的讨论再次抵达高峰。除了国家发放的“现金红包”,在“生得起”与“养得好”之间,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挑战。
年初发布的《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作为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的生育大省,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113.3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0-3岁婴幼儿数量超400万。目前,全省托育服务机构已达1.2万家,托位数增至60万个,均居全国首位。旺盛供给背后,普惠托育服务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超过30%的家庭有送托意愿,需求极大。
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存在哪些结构性矛盾?广东在解决托育痛点方面有怎样的探索?如何让婴幼儿不仅“有地儿托”,还要“放心托”“托得好”?近日,本报记者到一线探寻构建普惠托育服务的“广东答卷”。
现状——
普惠托位不足 价格与信任成瓶颈
广州市南沙区一家企业的李女士小孩刚满两岁,因家中无人帮忙带娃,她考虑寻找合适的托育机构把小孩送托。一番寻找后却发现,家附近的民办托育园普遍收费偏高,最低也要约3600元/月,每个月的托育费用就占了家庭月收入的40%。公立托位不仅离家远,还“一位难求”。
李女士面临的难题是近年来广东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的一个缩影。《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超三成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受行业发展阶段及服务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477万个托位的实际使用率为46.7%,0~3岁婴幼儿入托率仅为7.86%。广东在这方面的情况,同样不甚乐观。“调查显示,广东超过30%的家庭有送托意愿,珠三角等地比例更高。因此,托育服务在广东的需求非常大。”今年5月,广东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0~3岁婴幼儿家庭带娃有哪些难题?记者随机采访了10户双职工家庭。他们均表示,在孩子3岁前无法在工作日亲自照顾孩子。其中,有4名家长有意愿在孩子3岁前送去托育机构,6名家长表示“想送又不太放心”,一方面认为托育贵,另一方面担心孩子太小,担心托育服务机构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针对婴幼儿家庭报读托育园意愿,广州市总工会2024年调查显示,近七成职工通勤30分钟以上,近三成职工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带娃上班不现实。此外,超过九成的职工希望托育收费标准在2000元/月以下,超六成希望低于1000元/月,而2024年广州市中心城区托育服务市场价超过4500元/月,这对于职工来说也是不小的支出,因此更倾向选择让家里老人带娃的传统养育模式。
“不科学的养育理念也影响着送托意愿。”广东省婴幼儿照护服务省级专家、广州市妇儿中心儿童保健部主任胡艳表示,0~3岁是发育黄金期,但部分家庭依赖老人照料,可能导致儿童社交能力滞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儿童早期发展五大维度(健康、营养、安全、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亟需专业托育服务支撑。
7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托育服务发展情况的报告。记者关注到,近年来,广东将托育服务纳入“十大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全省托位数从2020年的22万增长到2024年底的60.2万,每千人口托位数从2.0个提升至4.7个。目前,广东正按计划推进托位供给,预计年底可实现每千人口5.5个托位的规划目标。
探索——
三大托育模式,盈利难影响可持续性
近年来,旺盛的托育需求推动广东加快构建“1+N”服务体系,探索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企业为节点的社区嵌入式托育、区域托育联盟、“共享家长”社区互助托育的多元模式,将托育服务从企业福利清单转化为街头巷尾的“15分钟托育圈”。记者了解到,广东探索的三大托育模式虽具特色,但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社区嵌入式托育
家门口的“普惠驿站”
对于一年到头奋斗在岗位上的“打工人”家长而言,接送便利是他们托育时考虑的关键因素,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无疑提供了一种选择。位于珠海市神前路的香湾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四周高层住宅林立,是社区市民服务中心的一部分,也是珠海市“公建民营”托育机构的代表。
“中心由政府提供场地及装修,免除租金,我们‘拎包’入驻。经营成本因此降下来,为我们落实普惠性托育给予了实际的支持。”园长陈晓燕介绍,目前每生每月收费3300元,比非普惠性托育价格低2000元左右。
香湾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开设了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亲子共托等服务,同时还与社区医院、居委会等联合开办了包括健康检查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便捷又实惠的服务,吸引了不少来自“楼上”的顾客。二孩宝爸杨先生是其中一位,每天只需花10分钟,就可以把两个孩子送到该服务中心托管。“中心在家楼下,对孩子的照护细致入微,我们很放心。”杨先生说,他还会向保育老师请教育儿问题,总能收到专业及时的答复。
令家长“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建园时间更早的世纪园托育园。它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一个较为老旧的小区,萦绕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珠海市世纪园托育园对街的幼儿专属户外活动场所。全媒体见习记者杨璇/摄
记者观察到,离世纪园托育园仅十米的对街,有一个由护栏围绕的小小“游乐场”,里面有滑梯、迷你帐篷等。下午3点多,保育老师在托育园门口组成“人墙”,接力护送着一个个小朋友下楼梯、过马路,直到他们都有序进入“游乐场”玩耍。
“这个户外活动场所与居委会协商得来的,是我园专属用地。”园长梁璀莹介绍,为了让孩子们多与大自然接触,世纪园托育园每周五还会组织方圆15公里以内的远足活动,保育老师全程护航。
梁璀莹回忆,2019年办园前,她在珠海考察了十多个社区,才最终敲定了这个居民众多、医院及中小学配套完善,却唯独没有托育机构的区域。世纪园托育园建园6年来,取得了周边居民的信任,长期满员。园区显眼处挂着的锦旗、手写奖状,都展示着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可。
这些荣誉以及规范化的托育服务,更使世纪园托育园于2021年获评珠海市香洲区首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机构,得到实打实的政策支持——一次性补贴30万元,此后三年每年补贴10万元,并享受每生每月600元的普惠性托育运营补助。这些都鼓励着该园为受托婴幼儿持续提供来自“家门口”细水长流的呵护。
挑战:现有资金可持续性存疑,一些类型的补助资金后续发放还未最终确定。此外,部分托育机构建设不合规的问题,部分托育机构在相关建设标准未明确时建成,因成本较高后续并未进行改造,因此也尚未通过卫生健康部门审批与登记,亟待优化。
区域托育联盟
企业福利转化为民生服务
7月23日,在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的悦美乐托育中心,记者看到,厨房正根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营养团队审核通过的食谱为孩子们准备午餐。这个由广州市天河区政府联合越秀地产、医疗机构打造的示范中心,创下三个“全市首家”纪录:首家托育综合服务示范中心、首家“政医企”共建机构、首家融合“智慧照护+医疗保健+科学养育+营养膳食”的“智医育养”特色中心。该托育中心开设了乳儿班、托小班、混龄班和托大班共6个班,可提供100个托位,目前前来办理托育的孩子有60多个。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悦美乐托育中心老师在遛娃。全媒体记者郗建新/摄
当天早上8点,陆续有家长把孩子送进托育中心。记者看到,每个家长进园后,要视频验证身份,家长身份验证通过后,摄像头能自动测出孩子的体温。有家长手牵手带孩子入园,也有抱着孩子入园的,还有的家长推着婴儿车入园。每个孩子入园时,门口都会有老师亲切招呼,并叫出孩子名字。
“来我们托育中心办理入托的,都是在珠江新城周边工作的双职工家庭,也有荔湾区、越秀区的职工。”一名老师向记者介绍说。
“我们引入智能手环监测婴幼儿体温、睡眠等数据,每周有儿科医生驻点坐诊。”托育中心教学副园长叶薏介绍,按照规定,每个托育中心都设有一名健康园长,托育中心联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营养学博士,指导他们的保健医生制作每日营养膳食,每天有两顿正餐,两个点心,还有水果餐。
挑战:周边居民对托育的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不足,托育服务的宣传有效性不足;政府补贴的支持力度、广度不足,由于托育服务不盈利,但政府对国企的收入利润考核没有剔除托育部分,限制了托育园的长期良性发展。
“共享家长”社区互助托育
以志愿服务换取托育权益
7月22日上午,记者走进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道打造的“向日葵亲子小屋”看到,这里设有“阅读角”、亲子书架、育儿乐园、主题沙龙等板块,实行家长志愿者自主管理,以“共享家长”的身份参与日常志愿服务,志愿者子女便可进入这里免费托育。
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道打造的“向日葵亲子小屋”。单位供图
余俭是广州黄埔文冲新村社区居民,也是“向日葵亲子小屋”的一名“共享家长”。一年来,她每个周末都会以家长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托育服务。在这里,她发挥阅读、手工、绘画等特长,带动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与小朋友一起搭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圈,让小朋友在进入幼儿园前便能拥有自主生活的能力。
“文冲街道下辖8个社区,常住人口约7万人,家庭户25603户,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约2200名。”文冲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陆玉金介绍,街道通过线上问卷、扫楼宣传等调研形式,初步形成“向日葵亲子小屋”亲子家庭需求、服务、互助等“三张清单”,结合婴幼儿成长特点,针对性设置儿童托管、亲子互动、图书漂流、玩具漂流等多项功能,科学划分园艺种植区、户外游戏区、阅读区、活动区、游乐区等。“向日葵亲子小屋”鼓励家长排班互助互带,邀请家长相互结对子,为“共享家长”探索“邻家看娃+”托幼新模式。
在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的“社区亲子互助中心”,二孩妈妈林艳芳感到如释重负。“当时,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从家走出来几分钟就能到互助中心。孩子最终顺利入园,我也如愿留在岗上。”林艳芳说。
2021年初,坪山街道选取居民相对集中、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的花园小区为试点,街道出资建成“社区亲子互助中心”,并引入专业机构派员常驻指导托育服务、管理,在新和社区开园的“社区亲子互助中心”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该互助中心持续面向当地社区有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多种普惠托育服务。该社区家长在经过报名、筛选、培训、考核等流程后,便可成为互助中心的一员,家长每义务服务1天,其幼儿可获数天免费托育,每位家长通过提供“轮流照护服务”获得“免费托育权益”,家长既是服务提供者,又是服务受益者。如今,该互助中心充分链接社会资源,不断为中心签约家庭提供定期儿童健康筛查、宝妈身体调理、亲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特色服务门类。
挑战:依赖社区动员,活动开展缺乏可持续性,缺少专人负责,需要配备专人提供专业服务。需要政府派驻专业的育儿老师开展家长讲座,提升社区家长的育儿能力,尤其是针对0—3岁婴幼儿父母开设专业课堂,为培养亲子关系创造良好条件。
破局——
推进政策协同 加强行业规范
如何让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从“有得托”到“愿意托”“放心托”,正成为广东这个生育大省的新课题。广东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育班,目前全省有8000多所幼儿园开设托育班,可提供托位30余万个。同时,推动各类用人单位利用自有资金和场地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其中,工会主导的托育服务填补了公共服务空白。
近年来,广东省总工会联合省卫健委大力推动用人单位开展“爱心托育”服务,通过多元办托模式和政策扶持,有效缓解职工家庭育儿压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29家单位获评全国及省级“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省总工会对每家省级“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给予1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同时要求各地市总工会或省级产业工会给予1:1配套资金补助。全国总工会也对每家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给予6~1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
当前,我省用人单位开办托育服务主要有托幼一体化、用人单位与第三方幼儿园合作“园中园”、自建自营、自建委托第三方运营和托育机构自营五种模式,以破解场地与运营难题。
“尽管模式多样,但场地稀缺、运营成本高、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仍制约发展。”省总工会女职工部负责人建议扩大财政补贴范围,探索生育经费补助,明确托育备案流程,建立从业人员职称评审体系,推广社区临时托、工业园区区域托育,降低职工通勤育儿负担。
针对托育资源供给不足现状,今年广东两会期间,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集体提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建议加快推进“托幼一体化”,从管理体系、资源配置、人才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建立教育部门主导、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出台专项条例统一机构标准与规范,将幼儿园补贴政策延伸至托育部分,并给予税费减免、租金优惠等长效支持;动态监测供需缺口,放宽机构年龄登记范围至0-6岁,推动普惠托位与学前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推进“保教一体”中高本教学改革,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从业人员职前职后一体培训,畅通“双师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通过破除部门壁垒、精准配置资源、培育复合型人才,有效解决当前托幼服务供需错配、人才短缺等瓶颈,全面提升托幼一体化服务效能,助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王艳 彭新启 郗建新 见习记者杨璇)
责编:蒋灵茜
二审:刘敏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