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哒一声。”厨房椅子倒在地上,瓷杯碎成几瓣。六十七岁的李荷抱着手腕蹲下去,脸白得像蒸好的馒头。女儿周岚冲进来,掀起袖子看肿起的地方,“妈,疼到冒汗了。”对门的老马探头,“骨头响得我这边都听见。你不是天天吃钙片吗?”
急诊室里,骨科医生许主任摁住她的桡骨,语气干脆,“轻度移位,打石膏,三周复查。”他抬头看家属,“钙片怎么吃的,什么时候吃,吃哪种。”周岚答不上来,翻包找药瓶,玻璃珠子一样叮当作响。李荷喘气,“早上一起吞下去,省事。”
她的抽屉里常年塞着几瓶钙。邻居钱婶给的一种,超市搞活动买一送一的两种,社区团购又塞来一瓶。瓶盖一拧,药片像小贝壳,白而光滑。她习惯早晨端一杯豆浆,抓起几片一起咽。午后喝茶,晚上舍不得吃药,怕睡不着。
年初体检单里有个红字,骨密度T值到了负二点五。她把单子折成两折,塞在煤气灶旁边的缝里。周岚念叨,“妈,咱得重视。”李荷摆手,“家里活忙,顾不上想那么多。老同学说早上洗收好,我就听她的。”
手腕刚固定好,许主任把图示贴在床边。绿色箭头从“饮食钙”指向“血钙”,黄色箭头从“补充剂”指向“骨骼”。他抹去粉尘,“早上吃,晚上吃,差别不在钟点,在三件事。”他拿笔敲桌面,“先把你日常讲完。”
“早饭两片,豆浆一杯。”
“午饭呢?”“随缘。”“晚饭呢?”“吃了就想睡。”“喝不喝茶咖?”“茶要浓。”“胃是不是常吃抑酸药?”“胃口不好,心慌的时候就吃。”“还有没有别的药?”“甲状腺素一粒,清晨。”
他把听诊器挂回脖子,“信息够了,方案能定。”
街坊们爱在门口拉家常。钱婶拎着菜问,“钙片早上空腹吸收快,我一直这么干。”老马摇手,“我骨科住过院,医生说睡前一片,夜里骨头修修补补更需要。”两种说法撞在一起,谁都不肯退。李荷夹在中间,既点头又犯糊涂。
门诊复查那天,许主任把她约进小示教室。墙上挂着一只纸做的大钟。桌上摆两小堆药片,一堆写“碳酸钙”,一堆写“枸橼酸钙”。他开门见山,“人群不一样,钙盐不一样,吃法也就不一样。”
“碳酸钙怕胃酸少,最好随餐,靠食物里的酸和胃酸帮忙。”
“枸橼酸钙不挑食,空腹也行,胃不舒服的人用它更稳。”
“夜里骨转换旺一些,睡前小剂量能贴合节律,但要避开影响睡眠的症状。”
“白天随餐分次,能减少一次性大剂量造成的肠胃负担。”
他把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字,“依从为上”。话音落地,黑板灰抖了一层。
周岚举手,“那到底是早上吃,还是晚上吃?”许主任把手掌摊开,“先看你是谁。胃酸少、长期吃抑酸药,枸橼酸钙更合适;老年人夜间骨转换高,睡前半片或一片可考虑;工作忙、忘得快,就挨着三顿饭,分成两到三次。时间一变再变,效果更差。规律最要紧。”
示教室的椅子吱呀作响,进来两位同病房的大姐,也把耳朵竖得高高的。许主任擦净黑板,写下三个大字“切记准则”,接着往下列:
“准则一:分次小剂量。每日总量按年龄和饮食评估,缺口用药补,不要一把吞。碳酸钙随餐,枸橼酸钙任意时段;有夜间骨痛或骨转换高的情况,可把一小次放在睡前。”
“准则二:相避相配。与铁剂、甲状腺素、部分抗生素错开两小时;与浓茶、咖啡、含草酸植酸的食物错开;与维生素丁同服更稳,日晒和蛋奶坚果一起安排。”
“准则三:量入为出。先从餐桌算起,牛奶、酸奶、豆制品、深绿叶菜能顶一半,药补缺口。肾结石史、血钙偏高、肾功能差的人按医嘱个体化,少盐多水,别越补越堵。”
字迹锋利,像在玻璃上刻痕。李荷低头看手腕,石膏带还带着石膏粉的味道。她咬了咬嘴唇,“我早上跟甲状腺素一块儿吃,算不算冲突?”许主任把头点了一下,“算。甲状腺素需要空腹单独服,钙要往后拖一两个小时。你那杯浓茶也挡道,茶多酚、草酸都爱抓住钙。”
七月复查,骨密度机器嗡嗡响。打印纸滑出来一条,T值从负二点五抬到负二点二。许主任把单子递给她,“方向对了,继续。药别停,动作别断,盐别多,日晒补上。”李荷把纸折起来,小心塞进布包,“听见了。”
邻里闲坐,风从槐树缝里钻进来。老马举着矿泉水瓶,“喝水就是喝钙?”众人哄笑。李荷摆摆手,“喝水是为了石头不长,钙还是得吃在饭里和药里。”钱婶挠头,“我总记不住。”李荷把门口小黑板搬出来,“写给你看。”
黑板上三行字:
“一天三次,小量分开,碳酸钙挨着饭。”
“撞药食物避开,维生素D拉一把。”
“先算餐桌,再补缺口,腰腿要动。”
秋天的阳光像温水。周岚给母亲买了顶遮阳帽,早晚带着绕小区快走两圈。石膏早拆,手腕活动度回来了七八成。楼下那家小超市把买一送一的牌子又挂出来,李荷站在货架前犹豫,摸到枸橼酸钙那排停住,拿起一瓶,翻到成分表。
“妈,算一下。”周岚递过手机。
“一片二百毫克元素钙。”
“早饭后半片,午饭后半片,睡前半片。”
“够我今天需要的缺口。”
晚饭桌上,凉拌秋葵、清蒸鱼、杂粮饭。盐轻,味清。电视里在播健康讲堂,屏幕底下滚动一行字,“成年女性建议每日一千毫克,绝经后建议一千二。”李荷咬着筷子尖点了一下,“我记着。”
春节前,她把厨房翻新。盐罐换了位置,钙片和维生素D并排放在餐桌角。冰箱门贴着日历,打勾的笔印密密麻麻。阳台晾着一条新的弹力带,颜色鲜得像春天的叶。
邻居聚在一起包饺子,云蒸霞蔚。孙嫂递过一只,“你现在像个小讲师。”李荷笑,“我只是吃过亏。”她把三条准则背了一遍,声音不快不慢。旁人听完不争辩,只点头。
清晨的第一缕光从窗沿爬进来。李荷按表吞下甲状腺素,过了一小时,端起牛奶,嚼了半片钙。午后阳台晒得暖,她把剩下半片吞下。夜里洗了热水脚,关灯前又吞下一半。手腕旋转一圈,骨头没响,心里踏实。
许主任回访社区,意外看见门口的小黑板。他站住,拿手机拍了一张。李荷从楼道里走出来,打了个招呼。医生笑了一下,“你这块黑板,比我们诊室更有用。”他把话说得直白,“早上吃也行,晚上吃也行,关键是你是哪类人,你吃的是什么,你能不能坚持,能不能避开冲突。三条准则抓住,是钥匙。”
风吹过来,黑板上的粉尘起了一层薄雾。李荷把手里的抹布拧干,往上一擦,字更清楚了。她把抹布搭在肩上,迈下台阶,去晒一会儿太阳。楼下孩子在跳皮筋,喊声清脆。她把手腕举高,伸了个懒腰,笑纹在眼角铺开。
街角的小超市打烊得早。门口立着两句新年横批,“骨壮步稳”“家和人安”。李荷停下脚步,朝横批点了一下头。她心里有数,钟点是表面,生活才是根。三条准则像钉子,钉住了她的日子。她把围巾紧了紧,把那块小黑板收回门后,留给明天的邻居。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