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反内卷与消费贷贴息的左右两难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近期,多地金融监管局、银行业协会发声推进银行业“反内卷”,要求银行遵守自律机制约定、落实相关利率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几乎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却推出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贷贴息政策,要求银行通过财政联动降低信贷成本来刺激消费。

一边摁着银行不让打价格战,一边又鼓励贴息降价,银行到底该卷还是该贴?矛盾背后,实际直指银行业转型最痛的神经,在规模和质量之间摇摆不定。

反内卷与贴息的两难困局

反内卷其实是从监管到银行的上下一致呼声。

最近几个月,全国多地掀起一场针对银行“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整治风暴。在宁波,57家银行被召集开会,签署公约全面叫停房贷“返点”行为,因为这种返佣模式曾推高银行成本,宁夏银行业协会则启动专项检查,直指“返佣是破坏市场公平的毒(瘤)”,广东直接发布银行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半年内处罚机构129家,动了真格。这种监管高压,本质上针对的是银行间愈演愈烈的自杀式价格战,因为在贷款端大企业贷款利率甚至低于国债收益率,部分房贷利率“跌破保本点”,且在存款端季末年末“高息买存款”“手工补息”等操作让存款利率明降暗升。

结果呢?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被压到1.43%,大型银行仅1.33%,创历史新低。这种“规模扩张—价格血拼—风险积聚”的死循环,被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点名批评为“内卷严重”。

消费刺激的急迫任务

但另一边,国务院却在7月31日紧急部署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要求银行配合财政“降低居民信贷成本”。逻辑很直接,当前消费恢复疲软,上半年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长缓慢,必须靠贴息拉动购车、家电、文旅等大额支出。

矛盾点恰恰在此,车贷和房贷正是“内卷”重灾区。贴息要求银行继续降价,而反内卷却要求停止低价竞争。一季度其实很多行消费贷实际利率已压到3%以下,但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好转。叠加贴息,情况也不一定会太乐观。

政策看似打架,但核心诉求其实一致。支持实体经济与消费升级是长期目标,反内卷反对的是破坏行业健康的无序竞争。银行要破局,必须跳出“贴息=继续卷价格”的思维定式,认知核心是定价机制和考核改革。所谓定价机制就是要设定底线,分层竞争,与其放任价格混战,不如建立行业性底线规则。例如统一最低定价,例如参考国债收益率或资金成本设定贷款利率下限,禁止“贴息后继续突破保本点”的倾销行为。更主要是需要风险分层定价,大行因资金成本低可服务优质客群,中小行则对高风险客户(如科创企业、县域小微)适度上浮定价,用风险溢价弥补成本。

考核改革才是最终政策能否落地和矛盾是否化解的核心,一定要扔掉规模“指挥棒”。“内卷”根源在扭曲的考核机制。

基层为冲规模不惜高息揽储、亏本放贷。破局需从顶层改革,弱化存款规模、贷款增速等指标,转向“客户满意度”“资产质量”“服务覆盖率”等长期价值维度,这些年多少短期冲量很猛的明星银行,最后不都是一地鸡毛收场的。银行毕竟不是电商,冲得太猛一定栽跟头,行稳致远才是正解。一定要给一线松松绑了,当考核不再逼员工抢存款,谁愿意白送利息?同样的,贷款考核指标如果不是天方夜谭,基本没有一线员工愿意在这个周期铤而走险。

走出内卷,才能让贴息真正“贴”到实处。反内卷与消费贴息看似矛盾,实则是硬币的两面,前者治标,遏制银行业自毁式竞争。后者治本,通过结构性政策激活需求。对银行而言,短期需守住定价底线与合规边界,避免贴息沦为新一轮价格战弹药,中长期则要重塑发展逻辑从“规模情结”转向“服务信仰”。

这场转型注定艰难,但行业到了必须换个活法的时刻。(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财经   左右两难   银行   规模   银行业   成本   竞争   政策   存款   矛盾   高息   机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