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令人震惊!
一家以速溶咖啡和婴幼儿奶粉闻名的食品巨头,其宠物业务半年营收竟然达到了830亿元人民币。
2025年上半年,雀巢集团财报显示,旗下普瑞纳宠物护理业务以92.29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831.65亿元)的销售额,成为集团内部实际增长率(1.8%)最高的业务板块,远超其咖啡业务的增长。
这是什么概念?直观点说,相当于国产头部宠物企业乖宝宠物(2024年营收52.45亿元)干16年。
上半年营收,食品领域吊打蒙牛(447亿)、东鹏(107亿),海天味业(140多亿),双汇(275亿)等国产龙头,宠物领域还要再补一刀,这可太扎心了。
在全球消费疲软的背景下,宠物业务已成为雀巢的“压舱石”。其背后,是中国宠物市场年均12%的复合增长预期,以及2028年将达1.15万亿元的蓝海图景。但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的巨大差距,正拷问着中国宠物产业的突围路径。
看来,整个消费市场都该重新审视“它经济”的能量了。
PART.01
雀巢的宠物生意
很多人可能没留意,1867年成立的瑞士雀巢,早就靠着普瑞纳做起来宠物相关的生意,从宠物小时候到长大,各个阶段的需求都能覆盖到。
这背后有段渊源,1892年威廉・H・丹佛斯毕业后听了父亲建议,要做能常年满足大众需求的生意,两年后便创办了普瑞纳,最初靠一款马饲料起家,连商标都是只面带笑意的骡子。
2025年上半年,虽然全球宠物食品市场不太景气,但普瑞纳还是增长了1.3%,利润达到20.37 亿瑞士法郎(约183.55亿元人民币),在雀巢的业务里,仅次于饮料,是比较稳的赚钱来源。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数量已达1.2亿只。
喜欢吸猫、撸狗年轻人越来越多,宠物食品、医疗、美容、寄养服务等领域也迎来飞速发展。
产品上,2025年雀巢重点推进的6个全球创新项目里,就有普瑞纳的金字塔型猫粮GourmetRevelations,这些创新项目加起来已经卖了2亿多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7.7亿元)。
我们再来看市场策略,雀巢如今正在锁定新兴市场。
从财报能看出来,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宠物业务增长最快,这部分增长刚好补上了欧美市场的疲软。
这种“全球技术打底、本地落地适配”的思路,让冠能这些子品牌在高端市场稳稳站住了脚。
不过,即便是雀巢普瑞纳这样的巨无霸,面对分散程度较高的中国市场,也会束手无策。
去年,普瑞纳在大中华区销售额仅1.26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0.14亿元),占全球宠物业务份额的2.5%,增长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
主因中国宠物食品市场增速放缓,消费者趋于理性,更关注产品本质而非品牌溢价。同时,行业分散度非常高,线上品牌就有超过3万个,竞争相当激烈。
PART.02
国产品牌还在打“价格战”
与国际巨头的稳健表现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宠物产业正经历“大而不强”的成长烦恼。
据预测,2028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将达1.15万亿元,但CR5(前五品牌市场份额)仅约24.4%,而美国市场这一比例稳定在70%左右。
国产头部企业中,乖宝宠物2024年营收52.45亿元,市占率5.5%;中宠股份旗下顽皮wanpy市占率2.3%,与雀巢宠物业务的规模差距高达29倍。
这种差距背后,是产业阶段与竞争维度的双重落差。
中国宠物食品市场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2024年高端猫粮占比仅29.4%,远低于美国的54%。
国际品牌通过多品牌矩阵占据价格带,比如雀巢的冠能主打高端科学营养,珍致聚焦超高端湿粮,喜跃覆盖大众市场,这种全品类布局形成了对消费升级的完整承接。
而国产企业多依赖单一品牌打天下,且长期陷入“价格战”泥潭。
以乖宝宠物为例,2024年其毛利率42.32%,但净利率仅12.04%,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6.31%,高昂的营销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
尽管其在抖音等内容平台表现亮眼,比如2024年双十一期间麦富迪抖音GMV达1.17亿元,远超雀巢冠能的0.08亿元,但这种流量依赖型增长难以支撑长期品牌价值。
不过,随着占比已达22%的00后宠主群体崛起,外资品牌的“光环”正在褪色。这群年轻养宠人不再盲目追捧外资,转而盯着配料表、适用场景等细节挑产品。
这种消费逻辑的转变,正在改写市场格局。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选择国产犬粮、猫粮的消费者比例已分别升至33%、35%;天猫618期间,TOP20宠物品牌中近六成是国产品牌。
从“迷信外资”到“精挑国货”,年轻宠主的认知转向,正为国产宠物食品的替代浪潮铺就土壤。
PART.03
国产暂时追不上国际巨头
但面对雀巢这类国际巨头的压力,国产宠物企业想突围,显然不太容易。
首先在研发上,不能再照搬配方,得有自己的硬实力,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雀巢的抗过敏猫粮能卖高价,是因为它解决了3600万家庭的难题。
国内企业可以盯着中国宠物的特有需求发力,像针对城市室内猫的肥胖问题做低脂粮,针对南方潮湿天气做防霉粮。这种本土化创新,比盲目对标国际标准更管用。
目前,乖宝宠物已经在冻干技术上有优势,要是能积累更多临床数据,有望在功能粮领域闯出来。
而在品牌上,得跳出“靠流量带货”的模式,让消费者认可品牌价值。
事实上,国际品牌的溢价不光来自产品,更在于输出“科学养宠”的理念。比如雀巢参与制定《中国宠物营养与喂养指南》,把生意做成了行业标准;玛氏通过宠物医院渠道建立专业形象。
国产企业可以学这种“内容+渠道”的组合,线上用科普短视频讲营养知识,线下和宠物医院合作开健康讲座,让“专业”成品牌的标签。
至于全球化,花朵财经认为,咱还是先老老实实站稳本土市场,再一步步往外走吧。
因为你看雀巢的全球化,已经不是简单卖产品了,咱们一时半会是追不上的了。
国产企业可以先探探东南亚这些文化相近的市场,把国内成熟的电商玩法复制过去,再慢慢建本地生产基地。
比如中宠股份收购新西兰Zeal的例子证明,通过买品牌来嫁接技术和渠道,是全球化的一条捷径。
整体来看,这个市场的竞争早已超越“卖产品”的层面,进入“卖解决方案”的新阶段。
对国际巨头而言,如何持续理解中国宠主的情感需求,将决定其能否保住优势。对国产企业来说,能否把供应链优势转化为技术与品牌优势,将决定“国产替代”的速度。
但无论如何,这场围绕“毛孩子”的商业战争,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个把宠物视为家人的消费者。
无论你是否承认,随着人口负增长的到来,“它经济”接下来会是商家们抢破头的一片领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