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后人现状:妻被日军迫害致死,儿37岁因公殉职,留下5子女

前言

1944 年秋,河南确山一户农家院内,郭莲在弥留之际将子女唤到身边。

她艰难地从女儿棉衣夹层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青年男子目光坚毅。

"把照片藏好,等到革命胜利了找到父亲……" 这是她最后的遗言。

她不知道,照片中的丈夫马尚德,那个她苦苦寻找 17 年的人,就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而且在四年前已经壮烈牺牲。

郭莲更不会想到,自己离世后,儿女们将继续在乱世中艰难求生,而杨家的血脉,也在新中国,将这份根正苗红延续下去。

从新婚别离到生死未卜,十七年的等待

1922 年的河南确山,李湾村的农家女子郭莲与同村青年马尚德结为夫妻,彼时的他们,和无数普通农家夫妇一样,期待着安稳的生活。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与中国革命的洪流紧紧绑定在一起。

婚后的马尚德并未止步于田间劳作,1923 年,他考入开封纺染工业学校,正是在这里,进步思想如星火般点亮了他的人生,也悄然改变了这个家庭的轨迹。

1925 年暑假,返乡的马尚德不再是那个只懂农桑的青年,他成了当地农民运动的组织者,白天走村串户动员乡亲,夜晚在煤油灯下撰写宣传文稿。

郭莲虽然不懂丈夫口中的 "革命" 究竟是什么,却始终默默支持,她帮着整理传单,瞒着家人掩护前来开会的同志,将小家变成了"秘密据点"。

1926 年,儿子马从云的出生,给忙碌的生活添了份暖意,可这份暖意没能持续太久。

因为在第二年,丈夫马尚德带领数万农民攻占确山县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政权,此后,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常常彻夜守在革命根据地,连儿子的周岁礼都没能参加。

1929 年春天,女儿马锦云出生仅五天,马尚德就接到了组织派往东北开展工作的命令。

临行前夜,他在油灯下反复摩挲着刚满月的女儿,最后将一张自己的照片塞到郭莲手中,只说了句 "出趟远门,会有几年时间不能回家",就匆匆离去。

郭莲攥着照片,本来想问丈夫去多久、去做什么,可见他眼里满是难掩的愧疚,到了嘴边的话就咽了回去。

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这一别,是夫妻间的永诀,更不知道,丈夫为了保护家人,从此改用 "杨靖宇" 这个名字,从此了无音信。

杨靖宇,取 "平靖宇内" 之意,也暗合他即将担任的 "杨政委" 职务,开始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抗击日寇。

马尚德走后,郭莲的日子很快陷入困境,因为国军查到了马尚德的家人,四处张贴告示要来抓他们。

郭莲不得不抱着年幼的儿女、扶着年迈的婆婆,躲进深山老林。

没有粮食,就靠挖野菜、拾野果充饥,遇到搜查,就钻进山洞里屏住呼吸。

婆婆受不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没过几年就病逝了,从此只剩郭莲独自扛起养育两个孩子的重担。

不过哪怕去乞讨,郭莲也始终把丈夫留下的照片藏在女儿的棉衣夹层里,那是她唯一的念想,也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

她对孩子们说:"等你们爹回来,咱们就能过好日子了。"

可郭莲的好日子没等来,反而等来了更残酷的命运。

1944 年,日军占领确山,得知郭莲是杨靖宇的家属后,立刻将她逮捕。

在狱中,日军用尽酷刑逼问杨靖宇的下落,郭莲被打得头破血流,却始终只说 "我不知道什么杨靖宇,我只知道我丈夫叫马尚德"。

最后,丧心病狂的日军将她投入粪坑,导致郭莲浑身的伤口严重感染。

弥留之际,郭莲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子女叫到身边,叮嘱他们藏好照片、找到父亲。

42 岁的她,直到闭上眼睛,都不知道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就是那个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将领,更不知道,杨靖宇早已在 1940 年 2 月壮烈牺牲。

在濛江县(今靖宇县)的山林里,杨靖宇弹尽粮绝,靠草根、树皮和棉絮坚持战斗,最后身中数弹倒下,日军剖开他的肠胃,里面只有未消化的枯草和棉絮。

杨靖宇后人的三代传承

郭莲去世时,17 岁的马从云已经成家,妻子方绣云怀着身孕。

而15 岁的马锦云为了活命,不久后被迫早早嫁人。

兄妹俩牢记母亲的遗训,一边艰难谋生,一边四处打听 "马尚德" 的下落。

可战乱年代,信息闭塞,他们找了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消息。

直到 1951 年夏天,几个穿着干部服的人找到马从云家,看到他的第一眼,带头的干部就激动地说:"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经过详细核实,马从云终于从干部口中听到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消息:他寻找了 22 年的父亲马尚德,就是抗日英雄杨靖宇。

那一刻,24 岁的马从云蹲在地上痛哭,他又悲又喜,喜的是终于有了父亲的下落,悲的是父亲早已为国捐躯。

当干部们讲述杨靖宇牺牲的细节时,马从云的手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原来父亲这些年不是 "出远门",而是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

父亲用生命,践行了曾经发出的誓言。

不过即便知道了身份,马从云也没有借着 "英雄后代" 的名义寻求特殊待遇,反而把这份荣耀当成了责任。

当时组织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想安排他到机关单位工作,他却主动要求去郑州铁路局当火车司机,说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心里踏实。

在岗位上,马从云也不提自己是杨靖宇的儿子,脏活累活抢着干,别人问起家庭背景,他只说 "父亲是个普通农民"。

1964 年,郑州铁路局材料厂生产任务紧张,当时已查出胃癌的马从云,瞒着家人主动申请出差,他说 "厂里人手不够,我还能撑得住"。

可这一去,他就没能再回来,在出差途中,他因过度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 37 岁。

此时,妻子方绣云正怀着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四个年长的孩子最大的 14 岁,最小的才 5 岁,家庭的重担瞬间压在了方绣云一个人身上。

方绣云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知道丈夫一直以父亲为荣,所以也对孩子们说:"爷爷是英雄,那是爷爷的荣耀,你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做人,不能借着爷爷的名字偷懒。"

她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回家给孩子们缝补衣服、辅导功课,哪怕日子再难,也从不让孩子们伸手向组织要帮助。

有一次,学校老师知道孩子们是杨靖宇的后代,想给他们减免学费,方绣云特意跑到学校拒绝:"我们能养活孩子,不能搞特殊呀。"

在她的教育下,五个孩子都养成了低调、踏实的性格,长大后各自在岗位上勤恳工作,有的成了技术工人,有的当了教师,没有一个人拿 "英雄后代" 的身份谋私利。

2005 年,吉林靖宇县想邀请马从云的儿子马继民担任县长助理,参与当地红色文化建设。

方绣云没有立刻答应,而是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反复确认这个职位是通过正常程序任命、并非特殊照顾后,才对马继民说:"去了之后要好好干,不能给你爷爷丢脸,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马继民到任后,果然不负期望,工作做得非常好。

他走遍靖宇县的山山水水,整理杨靖宇的革命事迹,组织红色宣讲活动,却从不在公开场合主动提及自己的身份。

直到一次工作中被当地老人认出,大家才知道这位踏实肯干的县长助理,是杨靖宇的孙子。

相比哥哥马从云,杨靖宇的女儿马锦云的人生同样坚定。

知晓父亲的身份后,她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回到确山老家务农,后来又到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当保育员,一辈子与孩子打交道。

1985 年,60 岁的马锦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她被确山县政府聘为杨靖宇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

在纪念馆里,她给前来参观的人讲父亲的故事,讲母亲的坚守,每次讲到父亲牺牲的情节,都会忍不住落泪:"我爹是个好人,是个为老百姓拼命的好人。"

1986 年,57 岁的马锦云去世,临终前,她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父亲照片交给儿子,叮嘱道:"要记住你姥爷是怎么做人的,以后也要这么做。"

杨家的红色基因,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杨靖宇的长孙马继志,年轻时参军入伍,主动请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荣立三等功。

退伍后他进入郑州铁路局工作,退休后又成了吉林省红色故事宣讲员,走到哪里,就把杨靖宇的事迹讲到哪里。

而杨家的第四代,1996 年出生的曾孙马铖明,大学毕业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 —— 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曾祖父杨靖宇曾经战斗过的吉林省,成为磐石市烟筒山镇官马新村的驻村干部。

在村里,他跟着老党员学种粮技术,帮村民搭建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带领乡亲们搞乡村旅游,把 "靖宇精神" 变成了脱贫的力量。

从 1929 年马尚德离家赴东北,到 2020 年马铖明在吉林乡村扎根,杨家四代人跨越近一个世纪。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生活中的坚守,诠释着英雄精神的传承。

"不能给英雄丢脸" 的叮嘱,从马从云的自我要求,变成了四代人共同的人生准则。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英雄从未远去,他的精神,正通过一个个平凡的后代,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继续生长。

参考资料;血脉传承|杨靖宇之孙马继民:以半生坚守宣扬抗联英雄事迹,2025-08-13 11:17·,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杨靖宇之孙、赵一曼孙女、刘亚楼之子,受聘顾问,2025-08-19 22:46·,京报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因公殉职   日军   后人   子女   现状   确山   父亲   郑州铁路局   丈夫   照片   靖宇县   工作   英雄   后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