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垄断95%到仅剩2.3%,日本的崩溃循环,中国亲手按下终止键

文 |求知

曾许人间第一流


曾经,日本制造业风光无限,不少全球尖端产业都是日本人的天下。那时无论是电视、芯片,还是大船、轿车,日本货的名声几乎等于质量保证。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后,这一切的主角就换了人。现在的日本,昔日那种“说一不二”的地位正在迅速消退,许多产业甚至到了生死关头。

其实,这个大转折背后有着清晰的脉络,既有日本自己的路径选择,也和我国这些年强势崛起密不可分。

日本制造业的黄金时代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彼时的日本,真是让世界羡慕得不行。从家电到半导体、从造船到汽车,几乎每一项关乎人们生活的核心产业都有日本企业的身影。

那会儿,全球的显示面板有95%都产自日本,芯片市场日本人也牢牢占住了70%。造船业就更不用说,世界上每两艘大轮船里就有一艘出自日本造船厂。

家家户户都知道索尼、松下、东芝这些名字,日本的技术“金字招牌”深入人心。

可这份荣耀背后,危机也在悄悄酝酿。日本企业有种习惯,喜欢把产业链一把抓牢:研发、制造、销售全都自己来,觉得这样才安全。

但慢慢地,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开始暴露短板。市场需求变了、技术迭代加快,原本固若金汤的产业链成了束缚发展的“铁链”。

日本企业的反应速度越来越慢,技术创新也开始跟不上时代。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显示面板。日本当年几乎垄断全球市场,但随着液晶、OLED等新技术快速涌现,日本企业却步子迈得太慢。

等到发现苗头不对,想联合自救时,市场早被韩国、我国等新势力瓜分。昔日的“老大哥”,一夜之间变成了“边缘人”。

芯片产业也类似。日本曾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教科书”,但在国际分工和技术潮流面前,逐渐被韩国、我国台湾甚至我国大陆企业超越。

造船业同样走下坡路,随着我国造船规模和技术的飞速提升,日本船厂的订单和份额持续缩水,全球市场只剩下零头。

真正让日本制造业步入“崩溃循环”轨道的,是一波又一波的企业合并潮。其实,合并本来是想“抱团取暖”,但日本的合并却成了“合并即消亡”的怪圈。

以日本的面板企业为例,老对手松下、索尼、日立等选择组建“日本显示器公司”想要共渡难关,可惜为时已晚,市场红利早就被我国和韩国企业瓜分得干干净净。

产业链一体化的老模式没能带来效率提升,反而让企业包袱更重,创新速度更慢,最后不得不大规模裁员甚至关门大吉。

芯片产业也未能幸免。日本企业曾经引以为傲的自主研发,到了新世纪变成了“孤岛”模式。

面对欧美、我国等多国协作的产业新生态,日本企业没能及时转型,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造船业的故事也差不多,面对全球新兴造船大国的价格和技术冲击,日本的“抱团”反而让产业结构更加臃肿,缺乏竞争力。

合并之后,市场份额没有增加,反而加速了边缘化。数据显示,如今日本在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的份额只剩2.3%,芯片跌到8.68%,造船业更是只有2.8%的市场占有率。

每一次合并,几乎都是企业退出主舞台的前夜。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日本一路下滑的时候,我国制造业却能逆势崛起?其实,答案很简单——灵活、开放、敢变。我国企业没有死守“全产业链”这条老路,而是善于在全球范围内找资源、玩协同。

以显示面板为例,早期我们主要靠引进技术,但很快就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弯道超车。

现在,无论是液晶还是OLED,我国企业都已经坐稳全球头把交椅。家电行业更不用说,格力、美的、海尔这些品牌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力军。

轨道交通、通信设备也是一样,我国高铁、5G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制造”成了“高端制造”的新代名词。

在芯片领域,虽然我国起步晚,但进步神速。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许多细分市场已经实现对日、韩、欧美的追赶甚至超越。

我国企业敢拼敢闯,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极高,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了先机。这种开放、灵活的模式,正好和日本的保守、封闭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的最后一道防线

到了今天,日本制造业的“压舱石”只剩下汽车。汽车产业不仅是日本经济的支柱,还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全国有542万人靠汽车产业吃饭,人均GDP中有很大一部分都靠它支撑。丰田、本田、日产这些招牌,几十年来撑着日本的工业体系。但这道防线,现在也开始松动。

全球汽车工业正发生剧变,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速度惊人,比亚迪、上汽、吉利这些企业在技术、价格、市场三方面全面开花,全球销量遥遥领先。

日本虽然有技术积累,但在电动化转型上犹豫不决,迟迟没有给出新一代产品的答案。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日本厂商的优势被不断侵蚀。

更让人担心的是,国际市场的新能源政策趋严,日本车企的燃油车“老本”吃不长久。

日本汽车产业一旦丧失竞争力,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将受到冲击,甚至有可能从发达国家队伍跌落出去。

其实,我国制造业并不是简单地学日本,而是结合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过去,日本强调产业链自主可控,什么都靠自己。我国则更重视全球化协作,能引进就引进,能合作就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企业不仅敢于投入,还善于和国际接轨,快速推动产业升级。比如我国高铁技术,最早是引进外国标准,然后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优化,最终反超国际同行。

通信设备也是如此,从1G、2G追赶,到3G、4G并跑,再到5G全球领先,我国企业用开放和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打破了日本的“闭环”体系,用灵活、开放、高效的方式建立了新模式。

企业不再一味追求全产业链自给自足,而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最优分工。这样一来,既提升了效率,又增强了创新能力。

日本的老路成了教训,而我国的新路成为全球产业学习的样板。

“合并即消亡”的怪圈,让日本昔日的产业优势逐步消退。我国凭借创新、协同和开放,全面超越日本,主导了全球产业新格局。

现在,日本汽车产业也面临最后的考验,一旦失守,昔日制造强国的荣光只能留在记忆里。产业变迁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新格局的开始。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日本这些产业仰仗中国——湖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财经   日本   中国   我国   企业   全球   产业链   产业   市场   造船业   制造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