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 21又杀回来了!这已经是它第四次扛着“快时尚”大旗闯中国,前三次分别以“常熟批发市场一日游”“南京路大店租金刺客”“拼多多摆摊无人问津”的姿势光速退场,活像村口那个反复离婚又复婚的老夫妻——每次都喊“这次肯定好好过”,转头就因为“酱油瓶该谁刷”吵到民政局。但这次不一样,它抱上了唯品会的大腿,还学乖了搞快闪、蹭蓝精灵,看起来是做足了功课。可问题是:中国快时尚江湖早就不是2010年那个“谁来都能捞一把”的草台班子了,现在的玩家们个个拿着供应链火箭筒、数字化加特林,Forever 21这身2015年的“复古潮”行头,真能躲过“外资快时尚坟场”的诅咒?
一、Forever 21的“三进宫”黑历史:每次都精准踩中“快时尚死亡陷阱”
要聊Forever 21这次能不能成,先得扒扒它前三次在中国市场的“作死操作”——说好听点是“战略调整”,说难听点就是拿着地图找厕所,结果一头扎进了化粪池。
2008年第一次入华,它选的首店地址堪称“迷惑行为大赏”:不在北京三里屯、上海南京路,偏要去江苏常熟——那个以“服装批发市场”闻名的城市。你想想,目标客群是“一二线年轻潮人”,结果把店开在大妈们砍价“十块卖不卖”的地方,这不就等于把LV专柜开在菜市场?当年的消费者回忆:“进去转了圈,以为是哪个本地牌子蹭‘Forever 21’的名,衣服标签上的英文拼写都歪歪扭扭。”一年后,这家店悄无声息关门,连个“清仓大甩卖”的横幅都没舍得挂,堪称“快时尚界的闪电战逃兵”。
2011年第二次杀回,学聪明了点,在北京王府井开了家2500平的大店,号称“亚洲旗舰店”,门口排队的年轻人能从王府井排到天安门。但热闹劲儿没过半年就凉了——店里衣服还是欧版大码,160cm的姑娘穿上像偷穿了爸爸的睡衣;上新速度慢得像蜗牛爬,纽约刚上架的爆款,北京店得等三个月,等货到了,小红书上的潮人早就穿腻了同款。更离谱的是价格,一件普通T恤卖299,隔壁ZARA同款才199,H&M打折时99块两件。程伟雄说得实在:“它以为开个大店就能当‘快时尚皇帝’,结果成了‘租金刺客’的活靶子——王府井的房租够它卖一万件T恤,可年轻人不买账啊。”2019年,Forever 21不仅退出中国,还直接申请破产,网友辣评:“从‘潮人启蒙’到‘破产清算’,只用了8年,比我的恋爱还短命。”
2021年第三次回归,它学乖了搞“线上摆摊”,入驻拼多多、唯品会,结果又犯了“摆烂式运营”的毛病:天猫店“筹备中”挂了一年,小红书账号发三条笔记就停更,直播?私域?不存在的。有消费者吐槽:“在唯品会刷到它家衣服,点进去一看,模特图还是2018年的库存照,尺码表标着‘均码(适合欧美体型)’,合着是让中国人集体去拉骨增高?”线下更绝,首家旗舰店开在江苏泰州靖江——一个连星巴克都刚入驻的城市,网友锐评:“这是把中国市场当‘下沉市场试验田’,还是觉得靖江人比上海人更懂‘美式复古潮’?”2024年,品牌公众号停更,门店陆续关门,第三次入华又成了“快闪式失败”。
二、第四次入华抱上唯品会:是“救命稻草”还是“同归于尽”?
这次Forever 21学精了,不单打独斗了,直接抱上唯品会大腿——上海橙迪是被授权方,而橙迪的第一大股东就是唯品会。官方说法是“优势互补”:Forever 21有品牌、设计、全球供应链,唯品会有渠道、流量、线上线下能力。听着挺美,但仔细一扒,这俩的“互补”可能更像“互相填坑”。
先看Forever 21的“优势”:品牌确实有情怀,80后90后谁没在大学时攒钱买过它家的亮片裙?但情怀这东西不能当饭吃,现在的00后看到Forever 21,可能会问:“这是我妈当年追过的‘老网红’?”产品研发?这些年它的设计越来越“土味美式”,不是oversize卫衣就是低腰牛仔裤,跟UR的新中式连衣裙、太平鸟的国潮卫衣比,简直像“村口小芳撞上市中心名媛”。全球供应链?听起来厉害,实则是“慢时尚”的原罪——一件衣服从意大利设计、孟加拉生产到运到中国,至少要3个月,等上架时,抖音上的网红款都已经迭代三波了。
再看唯品会的“优势”:渠道确实强,尤其擅长“品牌特卖”,但用户画像跟Forever 21的目标群体有点错位。唯品会的核心用户是“追求性价比的宝妈和职场女性”,她们买衣服讲究“耐穿、便宜、百搭”;而Forever 21想吸引的是“追求潮流的年轻人”,他们要的是“新款、个性、出片”。这就好比让卖平价母婴用品的店突然卖潮牌,用户可能会问:“这亮片吊带能当哺乳衣穿吗?”
当然,合作也不是全无亮点。唯品会的“线上线下互补”或许能帮Forever 21破局——比如在唯品会的线下奥莱店设专区,线上搞“限时秒杀+直播试穿”,毕竟唯品会在下沉市场的渗透力比天猫京东还强。但问题是,Forever 21敢不敢放下“潮牌身段”?要是真在唯品会上搞“三折清仓”,那“年轻时尚”的人设就彻底崩了;要是坚持原价卖“潮款”,唯品会用户大概率不买账。
更关键的是,Forever 21这次还是没解决核心问题:本土化。程伟雄说得直接:“得融合中国审美,版型适合中国人身材,设计加中国文化元素。”可看看它回归后的操作:蓝精灵联名款、草莓音乐节快闪、地铁广告——蓝精灵是80后IP,草莓音乐节的年轻人更爱国潮和小众设计师品牌,地铁广告上的模特还是欧美脸大长腿。这不还是在用2010年的思路讨好2025年的消费者?网友锐评:“建议直接改名叫‘Forever 2010’,至少能当个‘复古情怀牌’。”
三、中国快时尚江湖变天:外资品牌的“三板斧”早就不好使了
Forever 21四次折腾,本质上是没搞懂:中国快时尚市场早就不是“谁来都能分杯羹”的蓝海,而是“本土品牌拿着AK47扫射”的红海。十年前,外资快时尚靠“三招鲜”横行中国:一是“快”,ZARA两周上新,H&M一周补货;二是“潮”,紧跟国际秀场趋势;三是“便宜”,一件T恤99块。可现在,这三招全失灵了。
先说“快”。中国本土品牌已经把“快反”玩成了“闪电战”。UR从设计到上架只要7天,太平鸟靠小单快反做到“首单100件试销,爆款3天补货”,就连抖音上的白牌商家都能做到“上午刷到明星同款,下午就能上架”。为啥这么快?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密集的服装供应链集群”——广州沙河的面料商、杭州九堡的加工厂、义乌的辅料市场,形成了“30公里半径产业圈”,一件衣服从打版到生产,比外卖小哥送餐还快。外资品牌呢?ZARA的欧洲供应链要漂洋过海,H&M的亚洲工厂要统一排期,Forever 21的全球采购更是“慢得离谱”。罗贤亮说得扎心:“现在不是‘快时尚’的时代了,是‘极速时尚’,外资品牌的供应链根本跟不上。”
再说“潮”。十年前中国消费者追“欧美潮”,现在是“国潮当打”。年轻人穿汉服、戴玉髓项链、背故宫文创包,UR的新中式旗袍卖断货,李宁的“中国李宁”卫衣成街拍常客,就连蜜雪冰城都能靠“雪王汉服”出圈。外资品牌想学国潮?大多是“东施效颦”:H&M出过“中国风卫衣”,结果把山水画印成了“马赛克”;ZARA搞过“旗袍系列”,结果做成了“高开叉到腰的夜店风”。程伟雄说得对:“国潮不是简单印个龙纹、绣个盘扣,而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这恰恰是外资品牌的短板。”
最后说“便宜”。以前外资快时尚靠“低价”碾压本土品牌,现在本土品牌把“性价比”玩成了“降维打击”。拼多多上的白牌T恤19.9元两件,质量不比H&M的99元差;UR的连衣裙299元,设计比Forever 21的399元还好看。外资品牌想降价?成本摆在那儿——全球供应链、国际物流、品牌溢价,降了价就得赔本,不降就卖不动,陷入“死循环”。罗贤亮直言:“Forever 21这次还想走低价路线,纯属跳进红海找死,中国市场根本不缺便宜衣服。”
四、外资快时尚的“渡劫指南”:别再用2010年的地图找2025年的路
Forever 21的挣扎,其实是所有外资快时尚品牌在华的缩影。H&M关了一半门店,ZARA靠联名IP续命,Gap卖身给宝尊,连优衣库都开始卖“新中式衬衫”——不是中国消费者变心了,是外资品牌还在用2010年的地图找2025年的路。要想在中国活下去,至少得改三样:
第一,版型别再“欧美化”了。中国人的身材是“肩窄、腰细、腿短”(相对欧美体型),欧版衣服穿在身上,不是“溜肩显壮”就是“裤脚拖地”。学学优衣库,专门推出“中国特供版”,肩宽收窄2cm,裤长缩短5cm,立马从“爸爸的衣服”变成“合身神器”。
第二,设计别再“抄秀场”了。国际秀场的趋势是“高定、夸张、艺术化”,中国年轻人要的是“实穿、个性、有文化梗”。UR为什么火?它把“宋制褙子”改成短款,配牛仔裤穿;太平鸟为什么卖得好?它把“敦煌壁画”印在卫衣上,还能扫码看AR动画。外资品牌要是实在不懂国潮,至少别硬蹭——把“福”字倒着印在T恤上,以为是“中国风”,其实中国人看了想笑:“这是把‘福倒了’穿在身上?”
第三,数字化别再“摆烂”了。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是“刷着抖音买衣服,看着直播下单,在微信群里囤货”。外资品牌还在靠“天猫旗舰店+小红书种草”?早就out了。学学本土品牌:UR在抖音开“设计师直播”,讲解新中式设计灵感;太平鸟在微信搞“会员日秒杀”,私域复购率高达30%。Forever 21第三次入华连直播都不搞,简直是“拿着大哥大跟用5G的人比速度”。
结语:Forever 21的第四次入华,更像一场“快时尚鲶鱼效应”
说实话,Forever 21这次能不能成功,我持谨慎态度——毕竟前三次失败的坑还没填,中国市场的竞争又这么卷。但换个角度想,它的“屡败屡战”也不是坏事。程伟雄说得好:“不能因为外资品牌活不下去就开心,封闭的市场长不出参天大树。”有Forever 21这样的“鲶鱼”搅局,本土品牌才能更警惕:别以为现在卖得好就高枕无忧,外资品牌要是真学乖了本土化,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当然,Forever 21要是再失败,建议直接改名叫“Forever 21天无理由退货”——至少还能蹭个电商梗。但不管结果如何,这场“第四次入华”的大戏,已经让我们看清:中国快时尚市场早就不是“外资品牌的后花园”,而是“本土品牌的主场”。在这里,只有懂消费者、够灵活、敢创新的玩家,才能活下去。至于Forever 21?祝它好运吧,毕竟“四进宫”要是再失败,快时尚外资坟场可真要没位置了。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