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还有人将手上的现金存到“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吗?

上周我回了趟老家,在镇上的农商行(也就是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办业务,发现柜台前依旧排着长队。

几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妈攥着存折,跟柜员仔细确认着利息。

这场景让我想起五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当时很多人断言移动支付会让这些传统银行消失,但现在看来,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不仅活着,还活得挺滋润。

先给大家看几个硬数据。湖南省农村信用社2024年存款余额1.56万亿元,甘肃农信个人存款历史性突破5000亿元,而邮储银行2024年客户存款达到15.29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3.63万亿元,新增1.13万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信任和依赖。就像我老家的张大爷,儿子给他办了支付宝,但他总觉得“钱在手机里看不见摸不着”,每年卖粮的钱还是雷打不动存进信用社。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这两家银行的定位说起。

农村信用社扎根县域,网点覆盖到乡镇甚至村一级,而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其中70%在县及县以下地区。这种物理网点的优势,是互联网银行永远替代不了的。

比如甘肃农信在积石山地震后,抽调110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32.9亿元贷款直接送到受灾群众手中,这种“接地气”的服务,大银行做不到,手机银行更做不到。

再说说利率。农村信用社的定期存款利率明显高于大银行,3年期能给到3.5%,而邮储银行只有2.75%。别小看这0.75个百分点,存10万块钱,三年就能多拿2250元。

对靠种地、打工攒钱的农民来说,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更不用说很多信用社还会搞“存款送化肥”“积分换家电”之类的活动,对农村客户吸引力十足。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年轻人都用手机银行,这两家银行会不会被时代抛弃?

其实不然。邮储银行2024年手机银行月活用户突破8100万户,用户体验连续两年行业第一,而农村信用社也在加速数字化。

比如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推出“零钱包”服务,在乡镇农贸市场提供5角、1角的定制零钞包,还通过网格化管理让现金服务覆盖到每个村。

这种“线上+线下”的模式,既留住了老年客户,又吸引了年轻群体。

政策支持也是关键因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支农支小定位。

甘肃农信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665.8亿元,湖南新宁县农村信用社90%的客户是农民,这些数据背后,是国家对农村金融的强力扶持。

而邮储银行作为国有大行,承担着服务“三农”的政治责任,2024年涉农贷款余额2.29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3万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国有大行前列。

当然,这两家银行也面临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存款利率的下行、客户结构的老龄化,都是现实问题。但它们也在积极转型。

比如邮储银行推出“看未来”技术,用大数据为小微企业快速审批贷款;

农村信用社通过整村授信,将农户贷款覆盖率提升到77%。这些创新,让它们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逐步适应新时代。

最后,我想说一个观察。在老家的镇上,农商行和邮储银行的网点总是挨着,门口停满了电动车、三轮车。

这里没有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没有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但有的是村民们熟悉的面孔,有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

对很多人来说,把钱存在这里,不是因为保守,而是因为踏实。这种踏实,来自于近在咫尺的网点,来自于能上门服务的客户经理,来自于几十年积累的信任。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今还有人把现金存到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吗?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只要农村还需要金融服务,只要农民还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银行,这两家机构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它们可能不再是金融行业的“主角”,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配角”。

就像我在老家看到的那样,柜台前的长队或许会越来越短,但那一抹绿色的农商行招牌,永远会在乡镇的街角,为需要的人亮着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财经   现金   手上   银行   贷款   网点   存款   客户   甘肃   老家   湖南省   乡镇   长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