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窗外天色微亮。68岁的张大爷像往常一样,早早地从床上起来,精心为自己安排了一整套“晨练计划”,空腹快走、凉水洗脸、随手捏一把“补气丸”。
他坚信:“人老了得勤快,早起活动强身健体!”然而,半个月后的一天,张大爷突感头晕眼花,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接诊的王主任边给他检查,边叹道:“其实像您这样,太‘勤快’反而有风险,清晨,宁可多躺一会儿,也千万别做这3件事。”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热衷于“健康早起”,可实际上,有些所谓的“好习惯”,不但无益,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损害我们的健康。你知道吗?权威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清晨不慎做错事,早高峰突发脑血管意外的概率比白天高出19%!
究竟是哪三件事,需要格外警惕?尤其是第二点,许多人至今还没意识到它的危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真相,看看医生们为何多次提醒:千万别再盲目早做了!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早起晨练”简直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金科玉律”。但据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团调研,超六成中老年人曾在晨练时感到头晕、气短、肢体乏力。
清晨5~7点间,人体血液黏稠度最高、血压波动大,尤其是冬春季节,温度骤降更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高龄人群在清晨晨练突发心梗、脑梗的几率,比平时高出14.3%。原因在于夜间身体代谢放缓,清晨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卡路里供应尚未恢复,贸然起身剧烈运动会造成心脑血管压力骤增。
而空腹晨练、未热身就快走,风险更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列出数据,空腹快走者发生低血糖、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约比一般运动高1.7倍。
我们强调的是:不是不动,而是慎选时机与方式。起床后,适度拉伸、室内缓慢活动,待精神完全苏醒、身体机能恢复后再考虑室外锻炼,效果更佳、更安全。
很多老人自认“健康自律”,殊不知频繁早做下面这三件小事,反而可能悄悄伤害身体:
空腹大量饮水
“刷牙洗脸前就喝大茶缸”,一些老人主张晨起空腹补水。但医生提醒:血压不稳或肾功能减退时,空腹狂饮500ml以上的水,会导致血容量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诱发头晕、心悸,甚至心衰。尤其是冬天,瞬间血管扩张,“老寒腿”和怕冷高发者更易晕眩。

开窗透气即用力清扫/晒被褥等户外劳作
许多人习惯一起床就开窗大扫除,搬被褥晒太阳。实际上,清晨温度最低,空气流动慢、污染物积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显示,春秋季清晨PM2.5含量比下午高出11~24%,此时用力干活更易吸入微颗粒,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哮喘急性发作。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增还会增加心脏耗氧量,带来隐患。
黎明即动,立即空腹服药/补品
医学统计,超过一成中老年人自认为“起得早吸收好”,习惯刚起床即服用降压药、保健丸。其实,清晨胃肠功能未完全苏醒,药物吸收速度及效果均受影响,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溃疡、恶心。
2022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数据指出,64%服药型胃炎老年人,多有“晨起即服”习惯,尤其是空腹服用激素、铁剂、复合维生素等更需注意。

医生建议3点,简单易行见效
医生一致认为,适合自己、科学规划的“慢启动”早晨,更适合中老年人的生理节律:
醒后静躺2~3分钟再缓慢起身。
醒来时,先闭眼平卧,稍微活动四肢,让心率逐渐平稳。再缓慢下床,有效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和头晕风险。此法对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喝温开水别贪多,200ml为宜。
清晨空腹喝一小杯温水,帮助稀释血液、促进新陈代谢。如果合并心肾疾病,则不建议大量快速饮水,而要分多次、慢慢喝。
建议早饭30分钟后再根据天气选择轻缓活动
饭前活动可在室内拉伸(如旋转手腕、踝关节、慢速踱步),待用餐后血糖维护、脑供氧充足,再根据外界气温和自身状况选择室外锻炼,绝不盲目“迎着晨雾狂跑”。如遇雾霾或低温天气,更要避免大幅度锻炼和户外劳作。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老年人运动与健康管理共识》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清晨锻炼风险调研分析
中国疾控中心:《空气质量与呼吸系统健康》
《中国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指南》
《空腹血糖、饮水与心脑健康关联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