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大冤种?实测RTX 5090 D v2 性能几乎不掉 还省出一套98X3D板U套

不少人吐槽说:RTX 5090 D v2 显存砍了三分之一、位宽也砍了三分之一,价格还不降,那不是大冤种买的? 是的,纸面参数确实如此,显存从 32GB 变成 24GB,位宽从 512 Bit 缩到 384 Bit,官方建议零售价还写着一模一样的数字。 但问题是,这卡真的是“大冤种”才会买么?

最近 2 个月,有几个朋友问我买 RTX 5090 D 还是买 D v2,我给的答复是如果只是个和我一样臭打游戏的,那 D v2 就好。虽然,RTX 5090 D v2 的官方建议零售价和 RTX 5090 D 一样,但实际情况就是 RTX 5090 D v2 同型号同比就是便宜至少五千,这差价去买一套 R7 9800 X3D+主板不香么? 在正式测试之前,我们先简单看看 RTX 5090 D v2 和 D 规格上到底差在哪。这两者的 GPC、SM 数量和流处理器规模 完全一致,真正的区别只在显存。

之前 RTX 4090 在显存带宽上有一定瓶颈,使得扩大 GPC/SM 规模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效应,而 RTX 5090 D 在推出时候,即使是在吃到 1/3 的 GDDR7 频率红利的情况下,依然把位宽提升到了 512 Bit,这样显存带宽就从 RTX 4090 的 1008 GB/s 提升到了 1792 GB/s。每个 SM 平均带宽也从 7.88 GB/S 提升到了 10.54 GB/s。 RTX 5090 D 是 16 片 32bit 2 GB 总计 512 Bit 32GB 的 28 Gbps GDDR7,而 RTX 5090 D v2 砍掉了 1/3,缩减到 16 片 32bit 2 GB 总计 384 Bit 24GB 的 28 Gbps GDDR7。不仅是容量缩减了 1/3,位宽和带宽也缩减了 1/3,从之外的 1792 GB/s 缩减到了 1344 GB/s,现在每个 SM 的 7.9 GB/s 平均带宽也回到了 RTX 4090 的水平。 所以问题来了: 1. 在 SM 规模扩大这么多的情况下,带宽缩水三分之一 会不会成为性能瓶颈? 2. 24GB 显存 对于高端 4K 游戏和轻度 AI 应用来说,是否还够用?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

测试显卡和测试平台展示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具体的测试开始之前,先让我们大略看看测试显卡和测试平台,本次我们测试的显卡是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 GB,其完全沿用了之前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ulcan OC 32GB 的 PCB 和散热方案,而黑白火神由于之前我们已经展示过太多次,感兴趣的可以回看之前对白火神的外观展示和显卡拆解。

解决RTX 5090 D v2的600W散热问题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ulcan OC 这套散热系统的确相当强悍。此前白火神的裸机测试中,这张卡的温度表现非常优秀。不过,实际使用中多数玩家都会将显卡装入机箱,而非在开放平台运行。考虑到 RTX 5090 D 系列默认 TGP 高达 575W,最高可释放至 600W 的恐怖功耗,即使显卡本身散热再出色、核心温度再低,能量守恒定律依然摆在那里,这 600W 的功率最终都会转化为热量。如果机箱本身的风道和散热能力不足,内部环境温度势必迅速升高,反过来又会抬高 GPU 温度、影响 Boost 频率与整体性能。

针对这一旗舰卡的“老大难”问题,iGame 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 iGame C25A Vortex涡流机箱。这款机箱采用无立柱、下置电源仓的海景房式设计,整体结构较为常规。

这个机箱核心卖点横流风扇位于机箱电源仓外侧,整体观感有点像个倒挂的空调出风口,我们可以从这个出风口看见横流风扇的扇叶部分。但其出风方向基本是朝向玻璃侧板而不是直吹显卡,在开机时候打开玻璃侧板会感觉春风拂面,但横流风扇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足够大的进气风量,形成足够大的正压差,将机箱内的热气挤出去。 其实横流风扇在工业类产品上是有很多年成熟的应用,用在机箱上最早应该是 2022 年的一个名为 MESHLESS AIO 的小众客制化机箱,后面几年虽然鑫谷有推出装备横流风扇的 WS1 Ultra,但这也是工作站定位,而现在 iGame 终于将横流风扇带到了玩家机箱品类,用来解决以往高端 硬件 发热量大的老大难问题。

横流风扇供电为普通的小 4pin 接口,并不需要额外供电,待机转速为 500 RPM 出头(上面动图是待机演示),在盖上侧盖的情况下半米是听不见声音,而在高负载游戏的时候转速会上升到 1600 RPM,虽然不能说没声,那也比满速水冷风扇和水泵安静。另外我建议使用 iGame 自在星球 或者 Fan Control 之类的软件将横流风扇的转速关联到 GPU 温度上。

在机箱的玻璃侧面方向底部有个斜切凹面作为横流风扇的进风口。

再来看看 iGame C25A Vortex涡流机箱+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的装机效果,涡流机箱原生支持 M-ATX 和 ATX 版型,但我硬装了个加宽的超大 E-ATX 主板,虽然也可以安装,但和显卡支架有干涉需要拆掉,如果你和我一样使用 E-ATX 主板的话,还是建议单独安装一个显卡支架。

iGame C25A Vortex 涡流机箱虽然机箱体积并不大,但整体结构很紧凑,内部空间利用率很高,可以支持最长 420mm 的显卡和 180mm 高的风冷散热器。即使是 360mm 长 x 164mm 高 三槽的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装进去前端和外侧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冗余。另外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火神散热器外框和背板刚性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将 PCB 和散热器完全包裹,这样极高的强度结构可以很大程度避免由于 PCB 形变导致的GPU脱焊。

iGame C25A Vortex涡流机箱侧盖采用一片大 R 角的整体曲面玻璃,由侧面延伸到顶部,并且采用无立柱的前面板设计,整体视野十分开阔。

机箱后部采用大栅格开孔设计,上部可以安装一只 12cm 风扇。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虽然是三槽宽度但还是双槽挡板,背后接口相比标准的 3 个 DP2.1b+1 个 HDMI2.1b,额外多了一个 HDMI2.1b,这样在接驳显示器之外,也可以更方便的外接 VR 头显或者 HDMI 功放之类的设备。背后还有一个 BIOS 切换按钮,弹起的时候是公版默认的 2407 MHz+575 W,而按下亮起蓝灯的时候就切换到高频 BIOS,不仅核心频率拉升到 2527 MHz,功耗也直接解禁 600W,不再需要用户进行手动调整。

其实我十分喜欢 Vulcan 最近两代的工业设计,风格简洁但又不乏侵略性,黑银的撞色设计很有质感,前端/侧面和正面都的 ARGB 氛围照明也十分克制,作为智屏的点缀可以说恰到好处,横插竖装都很靓,而且一点也不杀马特。

如果是安装 iGame 全家桶的话,就可以使用 iGame 自在星球 对整机的灯光/桌面壁纸进行整体同步控制。整机观感可以说十分通透,颜值拉满。但 iGame C25A Vortex 涡流机箱的核心卖点还是开头提及的横流风扇,我们看看其可以将 600W 的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压制到什么地步。 具体测试我们在 20 度环境温度,分别在开启横流风扇/关闭横流风扇和不盖玻璃侧盖的情况下,使用 600W 的高频 BIOS,运行 3DMARK Speed Way 压力测试 20 轮累计 20 分钟,记录 GPU-Z 核心最高温度,并用热成像(0.95 的发射率)记录侧板的最高温度。

在敞开侧板的情况下,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GPU 最高温度为 68.3 度,显存最高为 82 度,机箱内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显卡供电接口,为64.7度,显卡本体PCB散热器温度到不高。

而在封闭机箱进行测试的时候,我发现在显卡后上方有明显的集热,于是在后部的 12cm 风扇位增加了一把 1800 RPM 的幻趣 12 风扇进行测试。在关闭横流风扇的情况下,GPU 最高温度为 77.6 度,显存更是到了 92 度,而在开启横流风扇后,GPU 温度下降了 7 度,来到了 70.6 度,只比敞开侧盖高了 2 度多,显存也仅仅只有 84 度。并且显卡风扇转速从 2600 RPM 降低到 2200 RPM 的水平,运行噪音也更低了。

3DMARK 和超频

3DMARK 测试包括 DX12 光栅化的 Time Spy Extreme 和光线追踪的 Port Royal / Speed Way 测试。

三个项目RTX 5090 D v2 默认公版频率是 RTX 5090 D 的 97%,98% 和 94.4%,第三个 Speed Way 由于是重显存带宽项目,差距被拉大到 5.6%。

众所周知,GDDR7 是很好超频的,28 Gbps 的 99.9 % 可以稳定超到 34 Gbps。也众所周知,显存带宽=显存频率 x 位宽 / 8,在这样情况下 RTX 5090 D v2 24 GB的 384 Bit 也有 1536 GB/S 的带宽,从 RTX 5090 D 32GB带宽的 66.7% 提升到 85.7%。在仅超频显存的情况下,RTX 5090 D v2 24GB 3Dmark 3 个测试场景的性能可以达到 RTX 5090 D 32GB的 100%/100% 和 99.3%。

RTX 5090 D v2 24 GB的 GDDR7 即使是超到 32 Gbps 带宽依然是低于 RTX 5090 D,那是怎么实现基本持平的性能的呢?这部分可以看后面游戏性能测试《赛博朋克2077》部分的具体分析。 我们通过分析 Log 发现,都在相同的 575W 默认功耗限制,RTX 5090 D v2 的频率大概比 RTX 5090 D 要高 2 档,大概 30 MHz,我首先怀疑是 D v2 的 24 GB 的功耗更低,给 GPU 留有更高的功耗余量。为了验证这个,我们使用内部工具和 hwinfo64 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对应,发现 GPU unkown Rail D4 Power 是 VRAM 供电功耗,但结果 RTX 5090 D 和 D v2 的 MSVDD 功耗都差不多,默认 135W,超频 34 Gbps 140W 出头。那这频率差别就只能解释为 GPU 的体质差别。

而超频测试部分测试, 由于我手上的这张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体质比之前我那张32GB的白火神体质更好,超频频率更高,两者在超频后的性能也基本大差不差。

游戏性能测试

3DMark 是一款负载设计极高、执行效率极高的基准测试程序,能够充分压榨 GPU 的潜力。然而由于它采用原生分辨率渲染,与实际游戏场景相比负载更重、对显存带宽的需求也更高,因此其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游戏中的性能表现。在本次测试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游戏的人气度与技术代表性,选取了《赛博朋克 2077》、《黑神话:悟空》和《刺客信条:影》这三款对画质与硬件要求都极高的 3A 游戏,来对比 RTX 5090 D v2 与 RTX 5090 D之间的性能差异,并进一步验证 24GB 显存容量在高负载场景下是否足够。同时也加入 RTX 5080 16GB与 RTX 4090 24GB作为参考,帮助玩家更直观地评估性能梯度与购买取舍。

赛博朋克 2077

《赛博朋克 2077》是个老游戏,但一直是 NVIDIA 新技术的试验田,从 DLSS 3 到路径追踪,再到光线重建和 MFG 多帧生成,这虽然是 RTX 30 系首发的游戏,但到 RTX 50 系也依然还是画质顶流。本次测试我使用 AI 重构了展示图表,能够全面展现不同 DLSS 设置的性能(彩色条为平均FPS,暗色条为最低FPS),并保持不错的数据可读性。

在 4K 分辨率全特效,我们分别测试了 DLSS 质量档和 DLSS 性能档在关闭帧生成和开启的性能,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和 RTX 5090 D 32GB 的性能差别很小,即使是在开启 4 倍的多帧生成后性能差距也只有 1.5%,而其他设置性能差别都小于 1%。

那问题是 24GB 够不够用呢,我们使用 4K 全特效/DLSS 质量模式+4 倍 MFG 进行测试,其显存占用大概在 14GB,如果不开启 MFG,那还会大概低 1GB。即使考虑更复杂的游戏场景,还是更长的游戏时间,RTX 5090 D v2 的 24GB 对于《赛博朋克 2077》也是绝对够用的。

当然,这样分析只能说 24GB 的容量够用,但不能说 384 bit 的位宽没有影响,我们又使用 Nsight Graphic 分析 RTX 5090 D 32GB在《赛博朋克 2077》的带宽状态(最新的 2025.4.1 版本暂时还不支持 D v2),并未为了保证接近玩家的实际游戏状态,并没有使用 Benchmark 场景,而是在游戏里实际游玩了10分钟再抓取 GPU Trace Profile,我们发现其 VRAM 带宽的最高峰,读带宽最高也只有 1100 GB/s(写是 203 GB/s,但显存是全双工上下行带宽完全独立,这里看读就好),不仅相比 RTX 5090 D 32GB的 1792 GB/S 相距甚远,相比 RTX 5090 D v2 32GB 的 1344 GB/s也有段距离。

这其实基本说明 RTX 5090 D v2 24GB的 384 Bit 位宽基本是够用了,并不会造成瓶颈。并且 VRAM 带宽在绝大多少时间都在 100GB/s 的水平,实际使用率很低,而 RTX 4090 在同样设置下的 VRAM 带宽峰值使用率就有 90%(Night抓不到RTX 4090 24GB的具体带宽数值),并不那么够用。

究其原因是 Blackwell 架构改善了 L2 缓存架构,使得 负载段的L2 命中率基本有 90%以上,用比较简单的话说, 就是 GPU 需要用的数据 90% 都可以在 L2 缓存中找到,这样L2的高命中率就明显的降低了显存的负载和性能需求。剩下的 10% 在 L2 实在找不到才需要访问显存,这个时候 VRAM使用 宽才会起来。

并且Blackwell的L2 不仅是大,命中率高,并且速度也快,在赛博朋克 2077 的每个单元的 L2 带宽可以达 5000 GB/s 以上,是显存实际应用带宽的 5 倍。

这就是 Blackwell 架构要如此大投入大幅改进 L2 缓存系统的原因,也是RTX 5090 D v2显存带宽缩水1/3,依然对游戏性能影响不大的原因。

黑神话悟空

《黑神话:悟空》使用的是虚幻 5 引擎,并且在 UE5 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套基于路径再采样的实时路径追踪的光照系统,相比 UE5 原生的 Lumen 实现效果更好,并且还有不错的执行效率。黑神话悟空使用全最高特效进行测试(彩色条为平均FPS,暗色条为5% LOW FPS)。

相比上次 RTX 5090 D 32GB白火神时候的测试,虽然《黑神话:悟空》 Benchmark FG OFF 性能基本没有变化,但开启帧生成后性能还是有明显提升。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在不开帧生成的情况下,相比 RTX 5090 D 32GB 大概只有 2 FPS 的差距,而开启帧生成,特别是在 DLSS 质量模式,这个差距则被放大。

显存占用方面,《黑神话:悟空》4K 全特效 DLSS 质量+4X MFG,大概可以吃掉 12 GB 的显存。

刺客信条影

《刺客信条:影》虽然在主角塑造和剧情方面存在一点点争议,但全新世代的 Anvil 引擎画面表现还是十分优秀,其核心是增加了 RTGI 光线追踪全局光照,其他还通过 Atoms 系统实现了实时是时间和天气变化,并且有动态的季节系统。《刺客信条》系列上一次世代变更是大革命,而《刺客信条:影》将《刺客信条》的画面表现又大幅的向上拉伸了一个世代。

具体测试使用游戏自带Benchmark,设置4K全最高特效,分别测试DLSS质量/性能和FG ON/OFF情况的性能,其中彩色条为平均FPS,暗色条为%1 LOW FPS。

这次测试相比上次测试白火神时候性能也都有明显提升,看看 Ubisoft 和 NVIDIA 在游戏性能优化方面在持续做工作。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和 RTX 5090 D 32GB 的性能也基本在误差级别,甚至有的数据 RTX 5090 D 在第一轮测试性能相比 D v2 还慢一点,后续复测才能勉强超出或者持平。并且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超频的性能还有很大提升幅度,可以以比较大的幅度领先默认频率的 RTX 5090 D 32GB。

《刺客信条:影》的 4K DLSS 质量模式的显存占用大概是 11GB 不到,24GB 的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也完全不用担心。

游戏性能测试小结

我上面测试基本是三个对硬件要求最高的游戏,其特别是对显存带宽和容量都有极高的要求。但即使是这样三个顶级画面和技术表现的游戏,384 Bit / 24 GB 的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相比 RTX 5090 D 32GB 都没明显的差别。

带宽部分在前面赛博朋克 2077 的 Trace GPU Profile 部分就有说明,Blackwell 大幅改善了缓存架构,使得显存带宽需求大幅降低,即使是 384 Bit 的带宽 对于游戏来说也是够用的。

再来说说容量,前面 3 个顶级 3A,在 RTX 5090 D 都刚刚跑得动的设置,显存占用都就 16GB 不到水平,就更不用说 24GB 会不够用了。当然,超过 24GB 显存需求的游戏并不是没有,如果星球大战法外狂徒全特效+DLAA 在比较复杂的场景显存占用会超过 24GB,但此时 RTX 5090 D 的性能就只能拍 24 FPS 不到水平,卡的完全不能自理。一般情况来说,一个正常设计的游戏如果显存占用超过 24GB,那 RTX 5090 D 的核心性能就早先不够用了。

那有没有 RTX 5090 D 跑得动但 24GB 不够的游戏呢,也是有的。比如怪物猎人荒野在 4K DLAA +帧生成的情况下会吃到 26GB 以上。但这是由于游戏使用了 Direct Stroage,并且资源回收存在问题,纯粹是开发者的水平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游戏的 MOD 无脑塞纹理和其他资源也会超过 24GB,当然这样完全不考虑优化,已经不是正常讨论的游戏范畴。

我手上的这片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有不错的核心体质,超频后游戏的时候可以 Boost 到 3.1 GHz,性能超越我稍早之前测试的 RTX 5090 D 32GB 白火神的默频性能。当然RTX 5090 D 32GB同样也可以超频,但由于超频有一定的运气因素,我这里就不再单独列出 RTX 5090 D 32GB 白火神的游戏超频性能。

AI 性能测试

前面我们测试说明 RTX 5090 D v2 缩减显存带宽和容量对于性能影响不大,但如果我也想跑跑 AI 呢,这里我们也测试了 ComfyUI 和 LLM 语言大模型的性能,看看相比 RTX 5090 D 32GB 有多大的差别。

Flux.1 文生图性能测试

An epic fantasy castle encircled by water, encapsulated within a snow globe resting on a mirrored tabl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is vividly clear. The scene exudes a magical and detailed atmosphere.

Flux.1 文生图性能测试我们依然使用上次的提示词和测试设置,使用 euler 采样器/30 步步骤/输出 1024x1024 分辨率图 5 张(具体设置工作流如上),分别运行和 FP8 官方模型和 Nunnchaku 的 FP4 量化模型,统计后 4 张完成的平均时间进行对比。本次测试 Nunnchaku 测试版本升级到 1.0.1,新版相比之前旧版的 0.3.1 性能有小幅进步,此外也优化了对 Control.net 和 LoRA 的支持。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在 FP4 量化模型同之前 RTX 5090 D 32GB 的性能差别也很小,并且 FP4 模型对于显存占用也比较低,大概用了 14 GB,而带宽和容量需求更高的 FP8,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相比 RTX 5090 D 32GB 就有 5% 以上的差距。

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有 FP4 量化,如果运行 FP8 显存占用还是会到 20GB 以上。再如果跑 WAN 这样的视频生成,那 24GB 就会完全不够,还需要吃 10GB 的系统内存,并且这还是 5B,生成质量并不怎么看得下去,如果 跑 14B 话显存容量那会更加不够,当然 32GB 的 RTX 5090 D 也一样不够,就是差多差少的问题。

DeepSeek R1 推理性能测试

DeepSeek-R1 推理性能测试依然使用的是
DeepSeek-R1-Distill-Qwen-14B-IQ4_XS 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 Qwen-14B 架构进行蒸馏的 IQ4_XS 极小量化的产物。

call LLaMA\LLaMA-batched-bench.exe -fa -ngl 99 -C 65536 -npp 1024 -ntg 1024 -npl 1,1,2,4,8,16 -m DeepSeek-R1-Distill-Qwen-14B-IQ4_XS.gguf

我们使用 LLaMA 的性能测试工具使用上述命令行测试 INT4 的
DeepSeek-R1-Distill-Qwen-14B-IQ4_XS 的推理性能,在测试过程中,模型会处理 1024-8196 个提示词 tokens 并生成 1024-8196 个文本 tokens,这三个场景分别模拟代码生成写作/高强度文本处理和极限测试场景,同时评估不同批处理大小(1、2、4、8) 下的吞吐量,衡量 GPU 并行计算能力。此外,该测试采用 99 层 GPU 加速,尽可能多地利用显卡资源,同时允许 65536 tokens 的超长上下文,以评估模型在长文本处理中的性能表现。

这个 14B 模型文件容量为 7.3 GB,再加上 KV 部分需要吃掉 12.3 GB,整体显存占用为大概在 22 GB。输出结果 S_TG t/s 代表每秒生成的 Token 数,以判断 GPU 运行 IQ4_XS 量化模型的效率,并分析不同 batch size 和计算资源分配对推理性能的影响。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相比 RTX 5090 D 大概有 4-5% 的性能损失,虽然这个性能损失要大于游戏,但也还是小于预期,384 bit 的带宽影响并不大。

但容量还是首要问题,我上面这个 14B_IQ4 量化模型就基本是 24GB 极限,如果需要运行更大的模型或者更多的 Batch,那还是需要更大的显存。如果你真深度学习用于生产力的重度需求,那我还是去建议找 32GB 的 RTX 5090 D 的尾货,现在应该还有点。

选 RTX 5090 D 还是 RTX 5090 D v2?


其实 RTX 5090 D v2 的购买价值结论是很清晰了,如果你有重度的 AI 生产力需求,可以选择买 RTX 5090 D 32GB 的尾货,甚至是专业的计算卡,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就是个臭打游戏的,也许偶然也玩玩 ComfyUI 这样的轻度 AI,那 RTX 5090 D v2 24GB 是更高性价比的选择,究竟和RTX 5090 D 32GB比起来这两张卡游戏性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但便宜下来的四到五千差价足够买一套 R7 9800X3D+X870 的板 U 套了。

再或者也可以多花一些钱,换一张更高规格的 RTX 5090 D v2,就如本文测试的 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2 Vulcan OC 24GB 的一样,换取更大的散热规模,更漂亮的外观和更好的情绪价值满足。

现在,你应该知道 RTX 5090 D 和 RTX 5090 D v2 怎么选择了吧? 最后,我对那些依然固守 RTX 4090 的朋友还有话说:你可以怀念它的满血规格,也可以自豪它是那个时代的巅峰,但时代早就变了。RTX 5090 D v2 虽然缩水显存容量和带宽让人不爽,但凭借规模碾压,其无论是游戏性能还是 AI 表现,都还是可以将 RTX 4090 按在地上摩擦。 再别忘了,RTX 4090 离发布已近 3 年了,首发卡都开始陆续过保,真要哪天挂了那苦果就只能自己吞。此时不如趁二手市场还有热度,把 RTX 4090 挂上咸鱼卖个高价,重新购置一片 RTX 5090 D v2,不仅性能全面提升,售后重置,甚至还能倒找一点钱,何乐而不为? 守着情怀不如拥抱现实,毕竟信仰再贵,也敌不过性能和保修更实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数码   性能   显存   测试   带宽   超频   游戏   机箱   火神   风扇   显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