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生黄金期!超绝“抽湿古方”90%人都能用?专家:但要注意三伏未至,高温先来!

上周开始,我国就有多地发出高温预警。不光是重庆、湖南、上海等地赶超40℃,曾经的避暑胜地东北,气温也在6月下旬飙到38℃,地表温度高达65℃。随着三伏逼近,不仅暑热来势汹汹,潮湿也与之随行。

01. 三伏切断“百病之源”

研究显示,三伏天空气湿度普遍超过80%,是冬季的3-5倍。在这种闷热潮湿的环境下,人体湿气积聚的速度明显加快。不少人一到伏天就会感到浑身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也变差,甚至稍微吃点油腻食物就容易拉肚子,湿邪困脾问题极其严重。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当人体湿浊内蕴时,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抑制,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这种代谢紊乱会引发全身性的连锁反应,这一系列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医"五脏相关"的整体观。

因此,在三伏养生黄金期,中医认为首先需要去除湿气这个“百病之源”。否则再怎么进补也无济于事,甚至会造成“虚不受补”的反向后果。我国医圣张仲景早在千年前就曾提出“苓桂术甘汤”这一经典方剂,通过四药协同起到调理水液代谢的作用,为数以千计人解决过湿邪困扰。良药苦口,现在很多人将古方慢慢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一杯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绿豆汤。

但由于现代人长期吹空调、吃一些辛辣重口外卖、还伴随着工作压力大久坐不运动等情况,湿气成因往往复杂多样。对于现代人的这种特殊体质,临床一项由中国科学家携手改良的祛湿古方“速湿轻”凭借古方智慧与前沿技术复配融合,适合近90%人群湿热、湿寒、湿痰体质。上线首月便在京东、天猫走红,成为湿重人群的常选。

公开资料显示,港企TimeShop研发团队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千年古方基础上,加入现代智慧,补气健脾的同时,还改善机体的水液代谢和脂质代谢能力。从源头改善湿气重、水肿、脾胃虚弱等情况。

三伏养生,贵在顺应天时。中医讲究“春夏养阳”,此时调理脾胃、祛除湿邪不仅能缓解当下不适,还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02. 抓住入伏每一天

三伏养生虽是个绝佳时机,但今年三伏天堪称“浓缩版”,仅仅只有30天,因此面对这宝贵的“黄金养生三十天”更需精打细算,中医认为“阳盛驱湿”需分阶突进。

入伏初期,可以适当晒背推拿,启动水液代谢。有助于健脾胃排湿,这一阶段相当于提前打地基,为后期的盖高楼也就是进补打下基础。在初伏这个全年阳气很旺的时机,驱走体内老寒气,冬天脚冷手冷及宫寒等问题也能得到改善。

随着进入中伏,暑气会更加严重,这段时间湿气最重,胜过前一阶段。很容易倦怠,胃口也会变差。因此注意饮食的同时,更不可忽视祛湿。一位坐标杭州的章先生就在“速湿轻”评论区留言,这是他第三次购入,主要希望爸妈和老婆能赶着三伏天把湿气去掉,秋冬状态才能更好。

这一养生理念恰好印证了三伏调理的节奏。当末伏来临,经过前期"调"的阶段,身体已为"补"做好准备。正是养阴润燥、迎接秋天的关键时期。正如章先生说的那样,中医强调出伏后仍需持续健脾润肺,循序渐进地过渡到秋季养生,方能有效抵御秋燥,实现四季健康的良性循环。

然而,在这段特殊的养生时节里,不少人却忘记了欲速则不达,不小心闯入“养生误区”。

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核心要义。

当外界阳气过旺时,人体本应借势排湿驱寒,但若此时贪凉饮冷,犹如在燃烧的炉火中浇下一盆冰水。盲目进补,则如同往潮湿的柴堆猛添薪火。过度运动,就会将身体能量一次性耗光。

这些错误做法值得注意,非但不能借天时之利,反而折损了人体宝贵的阳气储备,最终导致"越养越虚"的尴尬局面。

今年三伏时间虽短,但若能抓住这30天的关键节点,通过科学调理依然能够事半功倍。

编辑:蒋丽霞

审核:万里

主编:罗再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养生   超绝   古方   抽湿   能用   高温   黄金   专家   湿气   伏天   中医   黄帝内经   阳气   人体   潮湿   脾胃   阶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