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前阵子,央视新闻专门采访了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
主持人请教他: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本以为,彭教授会列出很多建议。
但他沉思片刻,说了很一句很简洁的话:“不要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他解释道,孩子的未来,只能他自己负责,我们不可能永远照顾着他。
更何况,父母管得越宽,孩子独立性越差,亲子关系越紧张。
我就听过很多妈妈这样抱怨:
劳心劳力地把孩子拉扯大,却得不到一丝回报。
于是她们又开始疑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但仔细想想,很可能不是“不够”,而是“太多”。
一个很扎心的事实是,满分父母,往往养不出满分小孩。
反倒是那些“不够好”的爸妈,更能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

满分父母养不出满分小孩
知乎超话#学霸父母学渣孩#中,就有不少高知父母吐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网友@苹果酱的分享。
她毕业于北京名校,一路拿下博士学位,有孩子后,便将全部心力收回到家里。
她辞去高薪工作,做起全职妈妈,肩负起孩子全部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
从大方向上,她给儿子规划出从早教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乃至到高中后留学的全部事宜,每一环节,她都对标国内最领先的教育模式,什么双语启蒙、学科交叉、实践融合。
在小事情上,她也做得无可挑剔,为给孩子做饭,她学了营养师;为了孩子身体,她三天叫一次“体育外卖”,就是体育老师上门训练孩子的各项体能;为了才艺,她给孩子报了三四个艺术班,每年去各地参加比赛。
在做父母这件事上,这位网友堪称楷模,打个一百分不过分。
但她的孩子什么情况呢?
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同龄人里,儿子一点也不突出。
就是各方面,都看不出她在背后做了这么多准备。
还有一点忘说了,孩子爸爸也是博士,但孩子成绩,在班里却是中下游。
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提出过一个“均值回归”的概念。
意思是,任何偏离平均值的事物,总有一种力量,使它们归于平衡。
即便你是个天才爸爸、满分妈妈,你的孩子也可能是个普通人。
即便你付出100分的努力,也可能换不回100分的孩子。
我们这代父母,或许是小时候经历过贫穷和孤单,就格外想给孩子一个非常圆满的童年。
再加上爱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妈妈们,特别容易掉进一个“完美父母”的坑里。
不惜一切代价抓学习,调动全部资源给孩子铺路,砸锅卖铁供他高消费……
一切都做得“太满”,到头来,孩子却被爱与关切压得喘不过气。
真是得不偿失。
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执念开始消失的时候,平静的幸福将贯彻始终。
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我们和孩子才会走入生活的正轨。


好的教育,都懂得留白
42岁的黄妹芳,是一名流水线女工,常年在深圳的厂房里干活。
为了整个家庭的未来,她决定考取文凭,攒积分落户深圳。
可这对仅仅有高中文凭的她来说,谈何容易。
面对巨大的挑战,黄妹芳下了狠心,“不死就把证考下来”。
她业余本就时间不多,只能从家务和孩子身上挤压出学习时间。
从前,她天天紧盯孩子学习,现在她只能先顾自己的复习。
那段日子,黄妹芳经常午夜12点睡觉,早上6点就去工厂。
她再没有那么多心力管孩子,只能百忙之中对孩子说一句“好好学习”。
黄妹芳以为,孩子肯定会因为缺少管束成绩下滑。
没想到期末的时候,老师竟然反馈说,她儿子这学期表现格外好。
成绩提升还是其次,关键是做事主动了,有担当了,更懂事了。
黄妹芳很诧异:这孩子,怎么不管了,反而变好了。
这很好解释。
是她用“身体力行”,给孩子上了重要的一课。
这一课的题目是: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黄妹芳专注培养自己的时候,孩子有了宽松的成长空间。
既有妈妈这个榜样在前,又能自己说了算,这样的孩子,一般进步得很快。
这也启发我们,好的教育,不是塞满,而是留白。
正如英国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说:
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
比如吃饭,你不用成为美食家,偶尔搞砸一顿饭,说不定孩子就想自己学做饭;
比如学习,你不用成为专家,把一些难点留给孩子,他自己会想办法解决;
再比如社交,你也不用充当中介角色,把他扔进人群,他自然会闯出一片天地。
心理治疗师马勒说:“刚出生的时候,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是共生的。婴儿处在和母亲心理融合的阶段,母亲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孩子也通过母亲表达需要。然而,这种共生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母亲亲自剪断。只有让孩子和母亲在心理上剥离,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
小树扎根需要松软的土壤,孩子成长也需要留白的空间。


高分父母,都做到了这3点
央视新闻的采访中,还有人问彭凯平:
“不做满分家长,但也不能做零分家长,怎么才能成为高分家长呢?”
彭教授结合多年研究,很笃定地说:家长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
第一件事:管好孩子的身体。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
身体底子,是孩子一生的基础,管好孩子饮食起居,是父母的第一大责任。
具体说来,就是三餐规律、卫生,作息上,早睡早起,加强体育锻炼。
这些琐碎日常,看似无关紧要,但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不可疏忽。
少点外卖,少熬夜,多做运动,多户外。
孩子身体素质过关,一切才有可能。
第二件事:注重德育的尺度。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做事先做人”。
对孩子德育的培养,很多家长做得非常到位。
但彭凯平教授提醒大家:是让孩子有“正常”的品德,而不是“高尚”的品德。
我的理解是,就是不要养出道德感过高的小孩。
那样的孩子,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变得不敢争取,唯唯诺诺,还容易内耗、自责。
第三件事:教会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
作家刘墉的儿子,胆子小,容易紧张,一碰到问题就害怕。
为了改变孩子的这种心态,刘墉就带儿子去玩丢飞盘、投球、三级跳。
每回,刘墉都当仁不让,儿子则接连输掉比赛。
刘墉还不许儿子哭,还要求儿子继续挑战他。
经过反复锤炼,儿子终于养成了不怕事、不怕输的性格。
有智慧的父母,不会一味溺爱孩子,更不会在小事上一直消耗孩子。
他们既会帮助孩子练就一颗坚韧的心,让他们始终拥有积极的心态。
有句话说得好,人这辈子,活的就是心态。
出众的孩子,无一不是赢在心态上。
看过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来自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先生说,做父母,要做“一只手的父母”。
意思是,不要事事插手,处处管制,腾出一只手来管自己,剩下一只手管孩子。
别给自己那么高的要求,也不要在孩子身上有过高期待。
在教育上拿个“高分”,或许远比“满分”更有用。
与朋友们共勉。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