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面布满斑驳字迹的战旗缓缓亮相,“十三日扬子江渡河”“大场镇陷落” 这些短句,瞬间将时光拉回1937年的上海街头。近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里,“烽火遗珍 英雄永怀”抗战文物征藏鉴研会顺利举行,一批沉睡数十年的文物文献,正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故事。
展厅里,每件展品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胡金仙捐赠的斯诺签名版《西行漫记》扉页上,墨迹依旧清晰,仿佛能看见外国友人跨越山海支援中国抗战的热忱;旁边的八一三伤病医院纪念册里,伤病员和医生写下的留言朴实又动人,“谢谢你日夜照料”“愿山河早日无恙”,字里行间满是普通人在战火中的坚韧。还有那张三寸见方的“大上海瓦斯股份有限公司”领收证,纸张早已泛黄,却真实记录下日军对上海实施经济统治的历史,成为不容磨灭的罪证。1946年沪江大学郑章成致涂羽卿的贺幅上,“八载婆娑同耐苦”七个字,道尽两位教育者在战时坚守讲台的不易;蚁社宣传队在溧阳茶馆宣传的老照片里,队员们举着标语的身影充满朝气,让人想起当年各界民众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的热血场景。
更令人动容的是,此次展出的七成以上文物,都来自市民的捐赠,捐赠者代表们的分享更让这些文物有了温度。赵小明回忆起父亲赵坚与战友庄索的相识往事,言语间满是对父辈们并肩作战的敬意;顾力丹讲述祖辈抗战经历时,特意提到“希望更多青少年记得这段历史”,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传承的期待。从新四军臂章到《大众日报》记者证,从文人感怀诗稿到义勇军后援会合影,个体记忆与城市记忆在此交织,让历史的重量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上历博(上革博)持续开展征集工作,丰富博物馆藏品资源,在抗战主题征集上以上海为主,兼顾各地;时间覆盖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初期。截至2025年下半年,共征集到两百余件抗战题材文物文献,其中不乏具有史料价值和城市特色的珍贵物件。未来,上历博将持续优化文物征集工作,守护城市记忆;并加强征藏保管、研究、展示和利用的功能转化,以实物为媒介,更好地展现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城市特色与精神品格。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