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亲自点将,安排这位开国少将任江西军区政委

2024年4月2日,覆盖着党旗的灵柩从南京东部战区总医院缓缓移出。棺中的张力雄将军面容安详,这位111岁的老人带走了一个时代——他是最后一位离世的长征亲历者、开国少将。

时间倒回90年前,江西于都河畔,21岁的张力雄怀揣一支左轮手枪踏上长征路。枪是团长所赠,话语刻骨铭心:"这是同志用命换来的,用它为牺牲者报仇!"

从闽西造纸童工到开国将军,从三过草地到百岁捐书助学,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党的光辉照我心"。

一、 纸坊童工的红军梦

1913年,张力雄生于福建上杭县贫农家庭。11岁被迫成为造纸童工,每日重复万次捞纸动作,掌心磨出血泡。1929年,红军在回龙镇开仓放粮的消息传来,16岁的他冒险前往,却见颠覆认知的场景:官兵同穿粗布衣,将土豪粮米分给面黄肌瘦的农民。一位红军干部笑着问他:"都说我们额头上刻'共'字,你看像吗?"

这支"不像兵"的队伍让他震撼。分粮现场,他接过半袋糙米,母亲生平第一次吃上饱饭。当晚他在茅屋泥墙上刻下决心:"这辈子非当红军不可!" 1932年,他告别父母徒步三百里投奔瑞金红军学校,毕业时获赠左轮手枪。握枪那刻他双手颤抖——曾经的造纸童工,从此踏上"力克百战方为雄"的征途。

二、 草地烽烟中的生死抉择

长征成为张力雄最惨烈的课堂。1935年阿坝草地,沼泽黑水吞噬战马,腐草下暗藏深渊。担任红5军45团政委的他,亲见炊事员老杨陷入泥潭,最后高举盐袋喊:"政委,拿好!留给同志们……"

更痛彻心扉的是三过草地的磨难。因张国焘错误路线,部队被迫南返。第三次进入草地时,野菜早已挖空。张力雄解下珍藏两年的宽皮带——这是红7军团长寻淮洲牺牲前赠他的纪念品。炊事员含泪将皮带剁碎入锅,黄褐色汤汁分给濒临昏厥的战士。

1937年高台血战,弹片贯穿他左腿。城破时他抓过扁担当拐杖,藏身老乡地窖七日七夜。归队时徐向前紧握其手:"回来就好!高台失败,革命没有失败!" 这句话支撑他走过中原突围、淮海战役,直至解放西南。

三、 半世纪后的"思源"情怀

1975年,毛主席审阅军级干部任免名单时,在"张力雄"名字旁停笔:"让他去江西军区。"此时张力雄刚结束特殊时期审查,重返岗位。他即刻赴任省军区政委,在革命老区兴修水利、整训民兵,直至1988年离休。

晚年病房成为他反哺的起点。2016年,103岁的他捐出10万元积蓄设立家乡助学基金;2023年8月,110岁的他在病榻签署捐赠协议:1236册藏书与10万元助学金送往福建上杭县。颤抖的笔迹附言:"我本造纸童工,是党教我识字。愿家乡孩子用知识建设祖国。" 书单中有《红星照耀中国》《苦难辉煌》,扉页均盖"思源"印章——这正是他晚年书法最常写的两个字。

四、 最后的长征火种

2021年建党百年,108岁的张力雄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女儿张炜炜回忆,父亲凝视勋章整夜未眠,反复哼唱1932年参军时的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2024年4月2日,将军安然离世。追悼会上,一条旧皮带静置灵柩旁——不是长征时煮掉的那条,却是他离休后请人复制的纪念物。皮质已皲裂,如主人般斑驳却坚韧。百战将军归于尘土,而福建上杭图书馆内,千册赠书墨香犹存。书架玻璃映出借阅少年的脸庞,恰似111年前那个在纸坊憧憬光明的孩童。


【参考资料】
《张力雄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开国将军与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福建中央苏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军事科学出版社)
《上杭县志》(福建地方志编委会)
《张力雄捐赠档案》(上杭县图书馆藏)
《百岁老红军口述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红五军团战史》(国防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历史   政委   少将   军区   任江   上杭县   福建   童工   红军   上杭   将军   思源   炊事员   左轮手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