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的贵金属市场,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 “过山车” 行情。10 月 14 日盘中,伦敦现货黄金一度冲高至 4378.41 美元 / 盎司,伦敦现货白银更触及 54.45 美元 / 盎司的高点,双双刷新历史纪录。然而狂欢转瞬即逝,当日午后行情急转直下:黄金由涨转跌,日内振幅超 2%;白银从涨 2% 骤跌至跌 3%,振幅高达 5.3%,剧烈波动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10 月 17 日深夜,跌势再度升级。现货黄金单日最大跌幅达 2.69%,收于 4235–4247 美元区间,较 14 日高点回落超 130 美元;现货白银暴跌超 4.3%,盘中跌破 50.56 美元 / 盎司,最终收于 51.91 美元,COMEX 白银期货短暂失守 50 美元关口。国内市场同步承压,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 T+D 价格回落至 970.38 元 / 克,沪银主力合约跌至 11748 元 / 千克。
监管层的反应更凸显市场风险。10 月 16 日至 17 日,上海期货交易所连续发布风险提示,宣布调整风控措施,通过扩大黄金、白银期货涨跌停板幅度、提高保证金比例等方式降温市场,这一举措在近年实属罕见。显然,监管层已敏锐捕捉到异常波动背后的潜在风险。
这场 “高台跳水” 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压力共振的结果。
地缘风险缓和是首要诱因。近期巴以停火谈判取得实质进展,市场避险情绪快速降温,资金从黄金等安全资产撤离,转而涌入美股等风险资产。作为传统避险工具,黄金失去情绪支撑后自然承压下行。
美元强势回归形成直接压制。10 月以来,美联储多位官员释放鹰派信号,市场对 2025 年降息的预期大幅减弱。叠加美国政府短期停摆导致美债发行暂停,推升美元流动性溢价,美元指数升至近两个月高点,而以美元计价的贵金属价格必然受到压制。
技术面超买则成为抛压的 “导火索”。截至 10 月中旬,黄金年内涨幅已超 65%,白银更是暴涨逾 85%。技术指标显示,黄金 RSI 一度突破 78,白银高达 82 以上,均进入极端超买区域。在量化交易主导的市场中,RSI 超 80 的信号触发大量程序化止盈,而 17 日亚洲盘流动性偏低,几笔大单便引发连锁抛售反应。
白银的暴跌更暴露其结构性弱点:全球日均交易量仅为黄金的十分之一,且缺乏各国央行持续购金的 “压舱石” 支撑。投机资金一旦撤离,价格极易失控,如同未装稳定器的跑车,加速迅猛但刹车易打滑。
短期市场情绪已转向谨慎。国内投资者在交易所新规出台后普遍减仓观望,保证金提高直接抬高了持仓成本;但国际主流投行并未因回调改变长期看多逻辑。高盛将 2026 年金价预测上调至 4900 美元 / 盎司,摩根士丹利预计 2026 年下半年金价可达 4500 美元 / 盎司,瑞银则看好短期升至 4200 美元 / 盎司。
投行的信心源于坚实的基本面支撑:2024 年前三季度全球央行净买入黄金已达 694 吨,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印度、土耳其等国购金活跃;黄金 ETF 资金重新流入,三季度全球黄金 ETF 净流入达 95 吨;更重要的是,中长期通胀压力与货币宽松预期的核心逻辑并未逆转。
对比 2020 年疫情初期的黄金波动,此次回调虽幅度不小,但支撑更强。当年黄金主要依赖避险情绪,如今则兼具地缘溢价、货币属性与资产配置需求的三重支撑。不过白银不确定性更高,其工业金属属性意味着若全球经济放缓,工业需求下滑将进一步拖累价格。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当前最需警惕的不是方向而是波动率。过去一周,金银日内振幅动辄 3%–5%,远超股票、债券常规波动区间。追涨杀跌极易被 “洗” 出场:以为抄底却站在半山腰,刚割肉又遇 V 型反弹,情绪化操作的代价往往大于亏损本身。
这一轮回调究竟是 “黄金坑” 还是趋势反转?答案在于时间维度:短期震荡难免,但长期趋势尚未逆转。央行购金、去美元化、全球债务高企等结构性因素仍在,黄金的长期逻辑坚实如初。白银则需更谨慎,高弹性背后是高风险,仅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
手中有仓位该逢低加仓还是观望?这取决于持仓周期与风险偏好,但高波动环境下,轻仓、设止损、不恋战是更理性的选择。市场从不缺少机会,缺的是狂热中清醒、恐慌中守节奏的能力 —— 这场跳水,正是对投资者心态的终极压力测试。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