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在京召开 多款创新机器人亮相

近期, “2025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暨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开幕,搭建起全球仿生科技智慧碰撞的高端平台。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系列大会的首届盛会,本次会议以“仿生科技·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仿生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路径,深入探讨“科技以自然为灵感,为未来发展注入动能”的命题。


开幕式上,月泉仿生科技的产品发布环节成为全场焦点。11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 M1”、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仿生灵巧手“应手Y-Hand M1”、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及全球最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人“博文W-Bot”等创新产品集中亮相,展现了仿生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突破。


其中,“信手X-Hand M1”通过仿生掌弓及环形斜轴设计,搭载530个感知单元,重新定义了新一代刚性灵巧手的性能标准。全身拥有51自由度的“博行X-Bot”兼具人类运动的流畅性与多场景适配能力;“博文W-Bot”则以最小底盘与仿人三折叠设计,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在狭小空间内的运动局限。而最受瞩目的“应手Y-Hand M1”基于任雷教授首创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以磁集电驱人工肌肉模拟人体骨骼肌特性,颠覆了传统刚性铰链设计,为仿生机器人树立了全新性能标杆。


大会特邀多位顶尖学者围绕仿生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社会价值展开深度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指出,共融机器人的核心是实现“人-机-环境”三者的动态协同,这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社会与复杂工业场景的需求,更是我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关键。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认为具身智能将推动仿生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升级为“智能协同”,未来十年有望在千行百业中落地,实现“机器为人服务”的普惠愿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戴建生则展示了从千纸鹤折叠工艺中汲取灵感的变胞机构技术,这一创新为康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提供了全新设计思路。


大会期间,国际仿生科学院正式成立,作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的最高学术机构,未来将引领全球仿生科技发展方向。同时,未来科学城集团、月泉仿生等多家机构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此外,仿生机器人应用实验室与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北京展厅同步落地未来科学城。

7月26日,“2025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暨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开幕。受访者供图



关于中关村论坛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是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等组织机构支持举办。中关村论坛年会主要包含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五大板块,在年会期外,举办贯穿全年的常态化系列活动,高位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科技   机器人   机器   大会   智能   科学城   中关村   国际   未来   全球   中国工程院   自由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