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坏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提出的理论:通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某些部分引入混乱,造成局部失范,从而发现实践活动的内部规律。
这本以此为名的作品,则是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2018年至2023年间在纽约生活期间的札记。
只要对这个时间段稍加留意,我们便会想起,在这期间,这个世界曾将发生过什么。
所以,副书名“纽约的损毁与愈合”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提到过书中的一个细节:2018年和2019年相关章节的首页是深咖啡色的,从2020年3月开始,则变成了深蓝——口罩的颜色。
我们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彼时,作者刚好因为身处纽约,而目睹了一场大型“破坏实验”:这座城市引入外部混乱——新冠疫情——时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背后若隐若现的规律。
但又正如刘擎序言里所说的那样,于纽约而言,“破坏因素”绝不仅限于新冠:“从美国政治的剧烈动荡,围绕种族、性别和移民等问题的纷争,意识形态的极化以及新一波‘文化战争’,到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病毒流行以及俄乌冲突爆发……”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作者特意把这句话放在扉页和书签里,并非矫情:“世界上没有谁像她那样,身上带着全世界的伤。”

对学者的作品,打开前还是有些担忧的,怕专业性太强,看不懂,没想到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好看。
最直观的“好看”,是书中呈现了大量照片,而出版社显然也下了血本,无论纸张选择还是印刷质量,都让这些照片以最清晰的方式出现在读者眼前。
这些由作者亲手拍摄的照片本身,也是表达的一部分——东哈莱姆区“墙画”所体现的精神,作者描述得再形象,其视觉冲击都远不及直接上图来得快。
对绝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可能一辈子也没法看到实实在在地纽约,但得益于这本书,我们至少可以管中窥豹。

好看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的文学底色。
李明洁教授是从中文系转战人类学的,每个章节首页引用的经典文学作品,每篇札记末尾时的余韵悠长,感性而又克制地叙述……都让人读来感慨万千。
还是刘擎总结得极精准:作者从未企图将“纽约的损毁与愈合”还原或“上升”到一种社会科学的理论解释。她宁愿让自己在感受与思考之间出现某些跳跃或裂痕,并坦然呈现两者之间的张力,也不愿让理论驯服生命。这是作者的真诚,也是这部作品的独特印记。
何必非得把一切都上升到“理论高度”?“普通百姓以及他们的常识、常情、常理,是潺潺流过心田的溪流。道不远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仅仅满足于动情地描述。“这部作品自始至终都交织着‘感受’与‘思考’的双重性”,刘擎用“具身融入”和“超然反思”做了高度概括。
参加房东海伦的天主教葬礼后,她写下“当文化精英试图以自己的理念改造社会甚至摧毁传统宗教时,他们又对普通百姓的日常和信念了解多少呢?”
对纽约官方以“涉嫌种族歧视”的原因,移除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前的前总统罗斯福塑像的做法,她不无愤慨,认为不是不能讨论与更新,也不是不能批评甚至批判:“但面对历史遗产和社会现实的态度及做法,往往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是否人道、理性、公允。”

在时代广场的十字路口,她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狮子王荣耀回归,可口可乐、三星电器、新华传媒分三层滚动播出的液晶屏柱子,网飞新剧《午夜弥撒》预告……特意将这些元素放在一起,是为了警醒:“人类很多时候恐怕都太自作聪明了,真以为是万物(包括新冠病毒)的主宰,忘了人其实需要太阳,人只能栖息在大地之上。人类似乎忘了,在所有的偶然与失序背后,还有天意存焉。”
我们永远无法通过一本书就全面了解纽约,更遑论它背后那个国家。但正如作者在上海朵云书院与复旦大学陆晔教授对谈时所说的那样:
完全的真相难以企及,但每个诚实的“片面”都是对谎言的抵抗。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