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铜川,我们自然会想到路遥笔下的铜城,曾经以“煤”出名,扛起了工业的大旗,现在以“红色旅游”闻名,从资源型城市转型文化旅游新名片,这就得以它得天优厚的文化沉淀和自然资源的丰富。
它的宝藏,藏在它的文人风骨里。药王山上的古柏见证着1400多年的养生智慧,“药王”孙思邈在此铸就《千金方》,留下“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者箴言。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其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合称“颜柳”,代表作《玄秘塔碑》等。宋代画家范宽,与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代表作《溪山行旅图》。
它的宝藏,映在红色热土的记忆中。照金薛家寨的山峦间,红叶与云雾勾勒出英雄的轮廓,“红军四寨”的旧址上,一件件文物诉说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陈家坡会议旧址的展厅里,年接待数万人次的客流,让红色故事不断传承。1933广场上,“农民画里的中国故事”宣讲赢得阵阵喝彩,让革命精神在“小板凳课堂”上生生不息。红色马拉松赛事的脚步声中,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融,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宝藏。
它的宝藏,藏在千年不熄的窑火里。陈炉古镇的红砖墙间,耀州窑的炉火从北宋燃至今日,成为中国唯一延续至今的古窑场。在大门里陶瓷文化小院的展厅中,青釉刻花的碗碟流转着“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神韵,新落成的耀州窑陈炉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十里窑场”的昔日盛景,将千年来的陶瓷文明娓娓道来。而铜川博物馆与非遗展示馆的开放,更让这些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触摸历史的鲜活载体。
它的宝藏,流淌在每个铜川人的血脉里,从晨起的一碗咸汤面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它的味道刻在每个游子的心里。窝窝面的丰富,配料丰富,用料扎实,包含着满满的祝福和展望。七里铺蒸饺,独特而精美,入选第六批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邢家汽锅,独创加工烹饪方法,汤鲜味美,成为当地美食的代名词。小丘刀剺面:是耀州区小丘镇农村独有的传统面食和招牌美食,手工擀制的面条细长、筋道,吃起来爽滑、有嚼劲。荞面耳朵套,因形似耳朵套而得名,加入多种食材一起烹饪后,口感丰富,十分美味。
铜川的宝藏,更显在转型蝶变的新生里。曾以煤为基的城市,走出了旅游文化的新发展名片,绿色植被面积覆盖面大,已成绿色“氧吧”城市。工业、汽车装备配套、光电子等产业链增速迅猛 ,彰显着工业升级的力量,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
从窑火千年到科创潮涌,从红色记忆到绿色新生,铜川的宝藏藏在每一寸土地里,显在每一张笑脸上。这座“小而美”的城市,正用五色文脉编织出新时代的华章,等待每一位来访者细细品读。
·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