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上半年业绩飘红,可后续能否延续涨势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答案其实就攥在英伟达手里,如今全球人工智能的资本开支,全看它的芯片卖得好不好。要是英伟达业绩不达预期、增速降下来,科技股的好日子恐怕就要到头了。
英伟达业绩增速一旦下滑将引发AI资本开支降温,敏锐的机构资金必然率先撤离过度依赖芯片供应链的科技股。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波AI浪潮不只是资本市场的博弈,更是对就业市场的“碾压式”冲击,再加上长债务周期拐点的叠加,未来几年的影响可能远超想象。
科技股的业绩命脉,牢牢绑在英伟达的芯片上。现在判断AI产业火不火、科技公司赚不赚钱,根本不用看复杂数据,就盯紧英伟达就行。

美国人工智能的资本开支动向,核心指标就是它的芯片销量和营收增速。毕竟从AI服务器到各类智能应用,都离不开高端芯片的支撑。
科技股上半年的好业绩,本质是AI产业链的初期爆发带动的。
可要是英伟达接下来交出的成绩单不好看,比如增速下滑或者达不到市场预期,就意味着AI资本开支可能降温,整条科技产业链的业绩增长都得打个问号,这是投资者最该警惕的信号。

AI虽是未来5到10年的大趋势,但其早期更像是“破坏性创新”,首当其冲的就是劳动力市场。
按理说,这么伟大的科技革命该带来新需求,可目前除了OpenAI、DeepSeek这些技术平台,根本没出现能让大家愿意花钱买单的爆款应用。
反倒是企业用AI替代人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公司用上AI就不再招人,甚至直接裁员,劳动力被替代后,社会总需求还会跟着萎缩。

沃尔玛CEO直言“AI会改变每一个工作岗位,想不出例外”,福特、摩根大通等巨头也已在预测AI相关裁员,埃森哲更是在淘汰无法适应AI的员工,AI对就业的冲击已经不是空谈。
更严峻的是,AI的替代效应还撞上了长债务周期的拐点,双重压力下影响深远。
OpenAI首席经济学家提到,AI对就业市场的“涟漪效应”才刚开始,未来1年半到3年内会更明显,而未来3到5年大量工作岗位被替代将成常态。
虽然黑石等机构说历史上技术创新会催新岗位,但当下“不招人”是实打实的现状。

在长债务周期拐点的背景下,经济本就承压,AI带来的失业率上升会进一步挤压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有国外预测认为美国未来失业率可能飙升,这种压力也会传导到全球,不管是普通上班族还是投资者,都得提前做好准备。
科技股的业绩延续性要看英伟达的“脸色”,而AI带来的冲击已经从资本市场蔓延到就业市场。

它既是能引发生产力革命的未来主题曲,早期又是摧毁岗位的“破坏者”,再叠加长债务周期的影响,未来几年的挑战不容忽视。
对投资者来说,盯紧英伟达业绩是判断科技股行情的关键;对普通人而言,要么主动拥抱AI学习新技能,要么提前规划职业方向。
毕竟AI的浪潮不会停,与其被动应对,不如早做准备才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
#上头条 聊热点##财经##我要上头条##今日A股##投资##商业大事议##科技#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