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行?

11年前,一名17岁的高中生读中国历史时发出疑问:“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古文明?”

对此,或许可以换个方式问——“中国人,为什么行?”

回望历史,中国曾拥有长时段的统一与和平,为文化与经济的繁盛创造了条件,也积淀出令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底蕴。

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在磨难中成长、在挑战中前行——不管什么时代,都不缺艰难,也从不缺少挺身而出的人。

在辉煌的时刻,我们有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有打通丝路的李靖。

在黯淡的岁月里,我们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而到了近现代,家国蒙辱,风雨如晦,正是怀抱着“救中国”的信念,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志士,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党人,再到后来觉醒的工人、学生、农民、商人……他们纷纷投身救亡图存的大潮。

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共一大召开时,代表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的才19岁。当时中国有200多个党派和政治团体,谁又能想到,正是这群年轻人,将来会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长征路上,红军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战士只有9岁。就是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没有高官厚禄,没有确信无疑的前途,只有一个生死未知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踏上了北上抗日的漫漫征途。

而这理想,最终如星火燎原,燃遍神州。燃尽了这片大地上的陈腐,让大地迎来了新生。


抗战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

有一天,河北邯郸的几名区委干部正在村里开会,日军突然包围了村庄。他们来不及撤离,只好混进百姓当中。

全村5000人,其中1000多个孩子。日军拿出糖果,挨个递给孩子,说:“吃吧,随便指指哪一个不是村子的人。”

令人震撼的是,1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伸手接糖。有些糖被硬塞进手里,他们也立刻扔掉。

几十年后,有人问起当时的一个孩子:“你们那时候真的不怕吗?”

已成白发老人的他,回答:“咋不怕?可那糖一接,就成汉奸了。”

这些孩子,在枪口和糖果之间,没人教、也没人商量,却都凭着像棒子面窝头一样朴素的认知,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这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东西,用老百姓的话讲,叫做“种”。这1000多个孩子,个个有种!

金一南将军后来感慨: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乏积蓄于生命中的火种。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的关键,就是激发这些火种。点燃它,这个民族就不会堕落,不会被黑暗吞没,不会被侵略者征服。

靠着这份不屈与智慧,中国人民历经14年斗争,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那一天,“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

但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危难的彻底结束。和平年代,危机从未曾真正远离。

正如毛主席所说:“世界上从有历史以来,没有不搞实力地位的事情。任何阶级、任何国家,都是要搞实力地位的。”

今天的中国人,正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各行各业创造着奇迹,一点一点夯实这个国家的底气。

军事上,国产航母、高超音速导弹、万吨大驱、第六代战机、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我们不仅传递出捍卫和平的决心,更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实力。

钱学森的那句,“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依然在耳边回响。任何人行的,中国人也能行!

民用领域,中国正从追赶变为引领。2024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世界第一,乘用车产销量连续16年世界第一。民营企业也正在世界挺直腰杆,支撑着民族的脊梁。华为被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合封锁3年,却不仅没倒下,反而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新路。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今天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没有一个经济学者能说清楚中国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发展。他说,谁能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谁就具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资格。何止中国经济发展是谜,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均是如此。[2]

国际上也不乏不友好的、质疑的声音。但中国正在用事实回应一切质疑——我们已全方位追赶传统强国,甚至在部分领域站上了世界之巅。这一切,比任何呐喊辩解都更加有力。

今天,1840年已经过去185年了,1931年已经过去94年了,我们有底气同任何不友好势力讲:“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今天的我们,爱好和平,更有捍卫和平的实力。

今天,当我们自信地说“中国人,行”的时候,更该思考的是:中国人,为什么行?

《管子》有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廖实而知礼节。”这是一般规律,但中国人却常常超越这个规律——哪怕在最苦难的时候,仍有人选择挺身而出;哪怕现实再暗淡,中国人的脊梁也不会弯。

为什么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越加生生不息?

为什么每当危难之际,总有人愿意为国献身?

为什么中国人总能做到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事?

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

鲁迅先生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总书记说:“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中国人为什么行?

就是因为在我们文化的命脉里、在你我的心中,永远活着一个比“小我”更大、更坚韧的“大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中国仍然面临挑战,但只要我们不忘文化的根、心怀为国为家为民的大我——中国人,就永远能行。

注:[1][2]参看金一南著作《为什么是中国》

互 动


一段历史岁月,一部影像,一段文字,一张照片,都是“我和祖国”深情的链接。

这种链接,并非遥不可及,它往往就浓缩在一个小小的“信物”里——那是你每每看到,都会心头一热、记忆翻涌的“宝贝”。

今天,我们想发起一次“线上珍品展”:

请你在评论区,晒出那个承载着你家国心念的“宝贝”,并用几句话告诉我们它背后的故事。

➤ 它或许是一枚奖章,静静地诉说着父辈的荣光;

➤ 它或许是一张合影,定格了你与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次相见;

➤ 它或许是一张老票证,记录着时代变迁下的家庭足迹;

➤ 又或者,是一本日记、一封家书、一个老物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家庭的“微光”,汇聚成照亮历史长河的璀璨星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中国人   中国   孩子   和平   实力   大我   脊梁   民族   火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