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有方!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最新版发布

7月31日,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据诊疗方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在中医治疗方面,诊疗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热属于中医湿温范畴,病因为蚊虫疫毒,发病初期表现为卫分证,部分患者可传入气分或出现卫气同病,核心病机是风邪袭表、湿毒蕴热。

不同疾病分期有何治疗重点?发热、疲倦、关节痛怎么办?诊疗方案给出指引:

一、辨证分型

(1)急性期

临床表现:发热,或伴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可伴有关节肿胀,全身肌肉酸痛,四肢躯干弥漫性红斑或丘疹,或伴瘙痒,口渴,疲倦乏力。舌淡或淡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治法:清热化湿,疏风透疹

推荐方药:广藿香10g、葛根15g、羌活10g、滑石20g、赤芍10g、淡豆豉10g、淡竹叶10g、生地黄10g、连翘15g

煎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100ml~200ml,每日2~4次,口服。儿童剂量酌减,婴儿用1/3成人量,幼儿用1/2成人量,学龄儿童用2/3成人量或成人量。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情况,须遵医嘱)。

加减法:皮疹瘙痒较重者,加地肤子10g、荆芥10g。发热体温超过38.5℃者,增加中药服用量至每日2~3剂,每4~6小时服用一次;高热超过36小时不退者,加生石膏30g、香薷10g;出现高热、狂躁、谵语神昏、四肢抽搐者,予清瘟败毒饮加减,或加用安宫牛黄丸。

(2)恢复期

①湿滞经络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迁延不愈,四肢关节活动不利,或呈游走性疼痛,疲倦乏力,身体沉重。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濡缓。

治法:除湿蠲痹

推荐方药:羌活8g、独活12g、肉桂3g、秦艽15g、海风藤15g、桑枝15g、当归10g、川芎6g、乳香6g、木香6g、甘草6g

②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疲倦乏力,气短,汗出,胸闷,纳差,胃胀,大便稀溏或黏腻。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

推荐方药:党参15g、黄芪15g、陈皮10g、茯苓15g、炒白扁豆15g、炒麦芽15g、巴戟天10g、麦冬10g、五味子5g、炙甘草10g

③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心慌,情绪紧张,口干口苦,失眠,胃胀,纳差。舌淡红,苔少,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浮小麦30g、女贞子12g、炒酸枣仁15g、麦冬10g、茯神10g、炙甘草10g、陈皮5g、炒白扁豆15g、白芍15g、山药15g

二、外治法

(1)中药沐足

功效:清热祛湿解肌。可改善发热、疲倦、关节痛等不适。

操作方法:广藿香、淡竹叶各30g,煮水沐足。

(2)放血疗法

功效:泻热解毒,通络止痛。用于高热患者的退热治疗或关节疼痛治疗。

操作方法:高热者于大椎或耳尖点刺放血;关节疼痛者可对关节部位进行放血拔罐。

(3)中药熏洗

功效:化湿通络止痛。可改善关节疼痛。

操作方法:忍冬藤、威灵仙、宽筋藤各30g,煎煮后取煎汁,纱布浸药,冷敷于疼痛处。

(4)中药湿敷

功效:清热收敛。可改善皮疹瘙痒。

操作方法:黄柏、马齿苋各30g,煎煮后冷湿敷,每日2次。

文|记者 林清清海报|陈健怡

编辑:刘颖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养生   最新版   方案   关节   方药   疼痛   高热   疲倦   关节痛   皮疹   甘草   功效   临床表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