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小梨和
编辑|黄毅来了
灾难面前,善意本应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可总有人将慈善变成道德绑架的工具。
当韩红携930万善款奔赴贵州榕江灾区,用行动诠释大爱时,令人不齿的一幕却悄然上演。
演员聂远为家乡灾情发声,竟遭网友借韩红之事逼捐围攻。
明明关心家乡,只因为没捐款就被人嘲讽是虚情假意。
什么时候“做不做慈善,是不是好人”由网友说了算了?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榕江洪灾清淤工作进入巷道攻坚战”预示着榕江人民即将从洪灾噩梦中脱离。
视频中看到人民子弟兵徒手清淤,网友哽咽泪崩,不禁又让人想到,上月洪水肆虐时,他们也是这样尽心尽力。
这场洪水让榕江城市被淹,大量基础设施损毁,百姓流离失所,连庄稼和良田都成一片滩涂。
幸好我们有这样的部队能够在人民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解救民众于水火。
而在这一群年轻的寸头小伙中,有一位“特殊的军人”在洪灾中也发挥着重要力量。
韩红——曾是军队文艺团一员,2015年转业,主攻音乐。
因此,说韩红是军人家庭的一份子毫不为过。
作为“赈灾专业户”,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韩红,此次她也如约出现在榕江洪灾现场。
据报道,韩红基金会首批捐赠200万元“风雨同舟”专项款,韩红本人还带去了730万善款,用于解决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等问题。
除了捐款,韩红及其团队还调配了大量的物资,并亲自赶到现场进行指挥救援。
其中就包括冲锋衣、棉被、帐篷等应急物资,急救室设备、全地形救护车等灾后救援工具。
可以说,他们在这场灾情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极大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的风险。
在韩红筹集资金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榕江本地的慈善机构发文“洪水无情人有情,榕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灾,房屋冲垮、农田淹没,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孩子们盼着重返校园,受灾群众急需物资!”
明明是很严肃的事情,评论区竟然清一色的调侃,以及到处都是捐款0.01的截图。
深究之后才发现,原来由于过程不透明,善款去向无保障的问题,许多基金会已经扛不起大家的信任了。
有人说“捐给基金会不如直接给灾民”便是很好的证明。
反观韩红却是出奇的顺利,仅用了5天就筹集到730万善款。
在网友心中地方机构的公信力甚至不如一位普通人。
这件事虽然有些魔幻,其实也更反映出韩红的尽职尽责被大家认可。
也印证了那句话:“只要认真做事,为民为本,百姓自然会把你高高捧起。”
不过,韩红捐款本是好事,有人却借着这件事道德绑架其他明星,甚至出现逼捐的一幕。
此前,贵州籍演员聂远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
视频中他言辞恳切地向外界讲述家乡榕江及邻近从江县的受灾情况,呼吁大家关注灾区,助力群众重建家园。
这本是一份出于对家乡热爱的善意发声,可评论区瞬间被大量逼捐言论占领。
部分网友翻出聂远曾在采访中说“每月给老婆300万生活费”的旧闻。
虽然后被证实是误读,实际是收入上交妻子管理并非单纯生活费。
但网友却依然以此为“把柄”,质疑他身家丰厚却“只说不捐”。
“赶紧晒捐款记录”“捐五千万才够诚意”“不捐就别蹭热度” 等尖锐刺耳的话语层出不穷。
甚至有人发起“聂远捐多少我捐多少”的接龙,将个人捐款意愿强行与聂远的行为捆绑,逼捐的架势咄咄逼人 。
针对这种情况,聂远没有回应,也没办法回应。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无论捐不捐,捐的多与少都会被骂,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冷静。
如今聂远的沉默其实是舆论暴力的负面结果。
在前几年河南洪灾中就出现过大量的逼捐事件。
当时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点名未及时捐款的明星,要求其“必须捐钱”。
甚至以“不捐就是没良心”“赚那么多钱却吝啬” 等言论进行道德谴责,一度让网络戾气飙升。
有网友列出“捐款明星名单”进行扩散,未出现在名单上的明星就会成为群众攻击的对象,试图对艺人形成舆论压力,让他们捐款。
而对已捐款的明星,网友也会对捐款金额评头论足,认为“金额太少,不如网红”。
比如杨颖工作室在河南洪灾中捐了50万,评论区被大量围攻,她为了平息舆论又捐了100万。
似乎在网友眼中,明星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捐款就是理所当然。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背后的“自愿原则”。
无论是聂远还是杨颖,他们捐与不捐都是自己的选择,不需要网友们来评头论足。
而那些试图用“某某捐多少我就捐多少”言论将明星和自己捆绑的行为,也如跳梁小丑,上不得台面。
如果这些网友真的有心,兴许早就像韩红和她的团队那样奔赴灾区了,哪还能在网上叫嚣。
而他们叫嚣的后果就是,即使有像聂远这样关心家乡,关心灾区的人,也因为不敢面对舆论风暴蹑手蹑脚。
除了对明星、公众人物个人的影响,逼捐行为更容易让部分网友对慈善事业公信力产生质疑。
当公众看到这些人因为舆论被迫捐款,就会质疑捐款行为是否出于真心。
如果让“捐款都是作秀”“捐款都是应付舆论”的观念深入人心,将会导致人们对所有公益行为持观望、怀疑态度。
因此,逼捐行为不仅伤害了善意,还可能让更多人对慈善望而却步,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获得援助的机会。
从2021年河南水灾到2025年贵州洪灾,类似的逼捐现象层出不穷,这反映出部分公众对慈善的认知仍存在偏差。
真正的社会进步,需要建立在对“自愿慈善”的尊重上。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善意的价值从不由金额衡量,而在于是否发自内心。
灾害面前,更应聚焦于如何高效救援、帮助受灾群众,而非对他人的捐款行为进行苛责。
部分资料: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