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田东江
秋深蟹正肥,品鲜正当时。
如今言蟹,似乎必提大闸蟹,以江苏阳澄湖的最为知名。前一阵子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苏州工业园区还搞了个正式开捕仪式。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要待方家考证。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在记述阳澄湖所在的平江府“土产”时,只提到了三样:彩笺、太湖石和莼鲈。虽苏子美《论风俗》有“莼鲈稻蟹,可以适口”句,说明蟹在彼时也是一种美味,然而在平江特产里还排不上号。
明朝袁宏道当过吴县知县,其间写下了许多游记,偏偏有一篇《阴澄湖》而没有《阳澄湖》,“潼子门下船,北去一里,为阴澄湖”云云。那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他“与顾靖甫放舟湖心,披襟解带,凉风飒然而至,西望山色,出城头如髻,不知身之为吏也”。正高兴呢,“邮者报台使者至,客主仓皇,未能成礼而别”,立刻又给打回了本相。当代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某部连指导员郭建光有段著名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说明他们18个伤病员养伤的地方,正处在大闸蟹盛产的核心区,然而他们“一日三餐有鱼虾”,却并未道及此物,此中固有合辙押韵的考虑,但倘若阳澄湖大闸蟹已成名品,没有理由不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吧;道之,则军民鱼水情可以更深一层。
清朝戏剧家李渔对螃蟹极端偏爱,到了痴的地步,“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因而“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他把这笔钱夸张地称为“买命钱”。于是,“自(螃蟹)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不仅如此,李渔把与蟹有关的物事,一概以“蟹”名之。蟹上市的九月、十月叫“蟹秋”;担心过了季节没得吃,“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则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甚至把家里专门管蟹的丫鬟叫做“蟹奴”。到了这个程度,他还觉得做得不够,感叹:“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遗憾“所不能为汝生色者,未尝于有螃蟹无监州处作郡,出俸钱以供大嚼,仅以悭囊易汝。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
在具体吃法上,李渔也有心得:“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他觉得别人都不会吃螃蟹,“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地?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有趣的是,他把人家的那些吃法视为“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令人忍俊不禁。清朝另一位美食家袁枚不理他这一套,其《随园食单》中专有“蟹羹”一道,明确“剥蟹为羹”。
李渔还认为,吃别的东西他人都可以帮手,自己坐享其成,“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他把这比作“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这一点袁枚倒是认同,以为“自剥自食为妙”。《清稗类钞》介绍了一种类似鱼生的吃法,叫“蟹生”,具体而言,“以生蟹剁碎,将麻油先熬熟摊冷,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为末,再加葱、盐、醋与之拌匀”。这要是被李渔知道,大抵会认为草菅蟹命吧。
没有李渔对螃蟹这么深厚“感情”而只是要借题发挥的,显然是另外一样。宋人之“水清讵免双鳌黑,汤老难逃一背红”,就流露出幸灾乐祸的心态。文莹《湘山野录》云,南唐严续“位高寡学,为时所鄙”,有人作篇《蟹赋》,讥讽他“外视多足,中无寸肠”。不错,前人亦有“蟹厄”之说,元高德基《平江记事》云“吴下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皆荡尽”,吴谚因有“虾荒蟹乱”之说,指虾蟹泛滥成灾毁坏稻谷的现象,引申又将其视为战争动乱的预兆,“盖取其(蟹)被甲执锐,岁或暴至,则乡人用以为兵证也”。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他们小时候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有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在这个故事里,螃蟹又用来借喻坏人了。
杭州西湖边的岳王庙里,有岳飞父子墓和秦桧等四人的跪像,早些年我曾去过。墓后有副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螃蟹被以为兵证、被借喻坏人,实如“无辜”的“白铁”。
【作者】
南方评论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