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是林修,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瞬间:
对着外人永远温和有礼,客户的刁难、同事的求助,都能笑着一一回应;可转身面对家人,妈妈一句“天凉添衣”、爸爸一句“工作别太累”,却能轻易点燃你的烦躁,脱口而出“说了别管我”。
事后看着他们沉默的背影,满心都是愧疚,暗骂自己不懂事,可下一次,坏脾气还是会不受控制地爆发。我们总在困惑,为什么最亲的人,反而成了我们坏情绪的“回收站”?这真的是不孝吗?
2018年的我,就深陷在这种自我谴责里。那时我在北京一家出版社打拼,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回家时往往已是深夜。妈妈总爱趁着我吃饭的间隙,念叨着“这个月赚了多少”“啥时候把婚事定下来”,每次我都忍不住皱紧眉头打断她:“能不能别老问这些?”话一出口,妈妈眼里的光就暗了下去,默默收拾着碗筷,再也不说话。
直到妻子轻声提醒我:“妈只是太关心你了,你语气重了。”我才惊觉自己的残忍,可情绪上来时,终究还是管不住嘴。
直到2020年3月,我读完了莫言的作品集,其中一句话像惊雷般点醒了我:“对家人的不耐烦,很多时候不是不孝,是心里藏着没解开的结。”原来那些失控的瞬间,从来都不是“不孝顺”那么简单,而是我们没读懂自己情绪背后的真相。
莫言的文字总带着刺骨的真诚,把普通人面对家人时的矛盾与挣扎扒得明明白白,也让我开始学着剖开自己的内心。就像《礼记》所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真正的孝顺从不是表面的顺从,而是看清情绪的根源,解开与家人之间的疙瘩。
一、不是不孝顺,是童年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莫言在《丰乳肥臀》里写过上官金童,从小被母亲严厉苛责,哪怕一点小事也难逃责骂。
长大后的他,对母亲始终冷淡疏离,即便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也很少主动靠近。莫言说,那些童年被家人伤害过的人,长大后对家人的不耐烦,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怕再次被刺痛,便用冷漠筑起围墙。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成绩不好,爸爸总爱把我和邻居家的孩子对比,“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长大后,只要爸爸一提起“工作顺不顺利”“有没有进步”,我就会下意识地烦躁抗拒,其实是怕又听到熟悉的批评。
想通这一点后,有一次爸爸再问起工作,我深吸一口气,没有像往常一样发脾气,而是认真地说:“爸,我一直在努力,也想做好,但你总拿我跟别人比,我真的会有压力。”爸爸愣了许久,轻声说:“爸知道了,以后不说了。”
那之后,我们聊工作时再也没有过争吵,那些积压多年的隔阂,竟在一句坦诚的倾诉中慢慢消融。
原来,我们不是不孝顺,只是童年的伤口还没愈合,便把不耐烦当成了保护自己的盔甲。别再一味责怪自己“不懂事”,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小时候的痛还没散去?
试着跟家人说说当年的委屈,那些藏在心底的结,总会在真诚的沟通中慢慢解开,耐心也会随之回来。
二、不是不孝顺,是怕卷入父母的矛盾漩涡
莫言在一次访谈中说起自己的童年: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完,妈妈会拉着他抱怨爸爸的不好,爸爸也会跟他吐槽妈妈的不是。年幼的他满心恐惧,长大后对父母便多了几分急躁,总想躲着他们,不愿多说话。
他说,那些在父母争吵中长大的孩子,对家人的不耐烦,其实是想逃离——怕再次被卷入无休止的矛盾,怕重温当年的恐惧。
这让我想起了我爸妈,以前他们总为家务分工吵得不可开交。每次我回家,只要看到他们脸色不对,心里就会莫名烦躁,妈妈跟我说话时,我也总忍不住敷衍不耐烦。
直到妻子点醒我:“你不是不孝顺,是怕他们又吵架,所以才想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烦躁,从来都不是针对爸妈,而是对“争吵”的本能抗拒。
有一次,他们又因为家务吵了起来,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躲进房间,而是走过去说:“别吵了,家务我来做,有话好好说。”爸妈愣住了,争吵也戛然而止。
从那以后,我只要在家就主动分担家务,爸妈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他们的耐心,也在越来越和睦的氛围里慢慢回归。
原来,我们不是不孝顺,只是被父母的矛盾吓怕了,便用不耐烦当作逃避的借口。别再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看看是不是父母的矛盾影响了你的情绪。
试着主动化解他们的隔阂,当家里的氛围暖起来,你对家人的耐心,自然也会多起来。
三、不是不孝顺,是被溺爱得忘了感恩
莫言在《四十一炮》里写过一个被奶奶溺爱的角色,从小到大,想要什么奶奶都会满足他。可长大后,他却觉得奶奶的付出理所当然,对奶奶冷淡疏离,甚至奶奶生病时,也很少陪伴照顾。
莫言说,被溺爱长大的人,对家人的不耐烦,不是不爱,是忘了感恩——习惯了家人无底线的付出,便再也学不会珍惜。
这让我想起了妈妈的炸酱面。从小到大,只要我回家,妈妈总会提前做好我最爱的炸酱面,早起去买新鲜的食材,细细熬制酱料。可以前的我,总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妈妈做晚了,我还会抱怨“怎么这么慢”。
直到妻子跟我说:“妈为了给你做碗炸酱面,忙活大半天,你怎么不知道感恩?”我才猛然惊醒,看着妈妈鬓角的白发,心里满是愧疚。
后来再吃妈妈做的炸酱面,我捧着碗说:“妈,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炸酱面,辛苦你了。”妈妈笑得眼角都起了皱纹:“你喜欢吃,妈就常做。”那之后,我总会主动帮妈妈打下手,再也没有抱怨过一句,而家里的饭菜,也似乎比以前更暖更香了。
原来,我们不是不孝顺,只是被家人的爱宠坏了,忘了感恩,把他们的付出当成了天经地义。
再亲近的人,也没有义务一直为我们付出。多说一句“谢谢”,多帮家人做点小事,那些不耐烦会慢慢减少,家里的温暖却会越来越浓。
读完莫言的作品,我才真正明白,对家人的不耐烦,从来都不是“不孝”的标签,而是我们内心未被看见的委屈、恐惧与麻木。童年的伤、父母的矛盾、遗忘的感恩,这些都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
你是否也有过对家人不耐烦后,深夜愧疚难眠的时刻?是否也总觉得自己“不孝”,却又控制不住情绪?其实你从来都不是不孝顺,只是还没解开心里的结。
不如从今天起,试着多一点反思,多一句坦诚的沟通,多一份感恩的心意。别让那些失控的瞬间,凉了家人的心;别让那些说不出口的愧疚,变成一辈子的遗憾。
读莫言的书,懂家人的情,也懂自己的情绪。愿我们都能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少点矛盾,多点温暖;少点愧疚,多点心安。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