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货架上落了薄灰的礼品装饮料里,六个核桃的身影越来越难寻,谁能想到,这款曾让家长们抢着买、年销近百亿的“补脑神器”,如今竟让母公司养元饮品市值蒸发几百亿,真的是成也“六个核桃”,败也“六个”核桃。

1999年的姚奎章,正握着衡水老白干生产处长的“铁饭碗”,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可上级抛来的一个烂摊子,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接手养元饮品前身。
这可不是啥好事,当时这家厂负债几百万,别说盈利,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没人理解他的选择,但其实他是看出了里面的商机:当时的植物蛋白饮品市场开始崛起,有椰奶有核桃露,但核桃这种营养价值高的饮品,却还没人做。
带领团队研究出合适的口味之后,就要考虑市场问题了,打开市场,他避开大城市,带着团队坐大巴跑县城,给小超市搞零风险代理,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法子铺渠道。

而且他的营销做的也非常好,讲真的,“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句广告没听过的应该不多吧。
一直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成了转折点,动物蛋白饮料遇冷,六个核桃趁机崛起。

营业额一路猛冲,到了2015年已经能达到91.17亿了,当时一年差不多能卖出25亿罐,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喝两罐。
到了2017年,公司上市,姚奎章直接登顶河北首富,谁都得说一句,这波操作确实神。

不过随着“六个核桃”的名声越来越响,相应的,这个名字埋的雷也越来越危险,这个让姚奎章封神的“六个核桃”,从一开始就是个不稳定因素。
人多了,较真的人也多,有人计算过,六个核桃至少应该有9克蛋白质,可配料表上只有1.44克,而面对质疑,公司只轻飘飘地回应“‘六个核桃’这只是个名字”,这话让不少人觉得被忽悠了

更致命的是“补脑”宣传的争议,包装和广告处处暗示保健功效,却连个保健品标识都没有,消费者三次把公司告上法庭,虽然每次都靠“没明确说有保健功能”脱了身,但信任早就碎了。
有家长吐槽:“与其给孩子喝这个,不如直接剥两个真核桃,还能看见实打实的果肉。”

口碑崩塌的同时,产品本身也没跟上趟,这些年饮料市场早就变天了,元气森林靠“无糖”走红,东方树叶成了年轻人新宠,可六个核桃除了把细长罐改成宽扁罐,几乎没进步。
2024年数据显示,公司研发费一年才几千万,花在广告上的钱却有20亿,典型的“重营销轻研发”。

单一产品撑不起大盘,养元饮品开始跨界找活路,可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
2016年砸7.5亿搞房地产投资,2021年投1亿蹭AI热点,2022年砸8亿进新能源,2023 年又涉足线下媒体,短短几年把投资版图铺得极大。

但钱花出去了,回报却没影,2023年到2024年,公司投资净收益连续两年亏损超1.2亿,光是联营企业中冀投资三年就亏了近5亿。
更糟的是渠道也出了问题,2023年某地经销商卷款上千万跑路,总公司却甩锅“早解除合同”,让下游商户欲哭无泪。

2020年疫情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线下送礼场景骤减,超市里的礼品装六个核桃堆成山没人买,当年营收直接跌到44.27亿,不到巅峰时的一半。
2024年营收勉强回升到60.58亿,但比起15年的时候还是差很多,而且净利润更是腰斩到17.22亿。

如今姚奎章又押了新赌注:2025年4月豪掷16亿入股半导体龙头长控集团,想从饮料界跨界到芯片行业。
可半导体行业技术壁垒高、投资周期长,养元饮品连饮料新品都做不好,突然闯进完全陌生的领域,能成吗?

回头看养元饮品的起落,其实很明白:它的成功是踩准了时代的空白,当时没人把核桃乳做成顺口的礼品饮料,加上营销到位、时机凑巧,才造就了神话。
可它的失败,本质是把偶然的成功当成了必然,躺在功劳簿上不愿改变,消费者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听几句广告语就买单的群体了,大家更看重成分、健康和新鲜感。

六个核桃既不解决“含量不足”的质疑,又不推出无糖、低脂等适配新需求的产品,反而把钱一个劲砸在广告上,被市场抛弃是迟早的事。
市值蒸发200亿的教训摆在这:靠一款产品打天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姚奎章当年能把烂摊子盘活,靠的是敢闯敢试,如今想救企业,或许该找回当初的劲头,好好打磨产品,而不是寄希望于跨界“赌一把”。

毕竟饮料做得好不好,消费者一口就能尝出来,这可比任何广告都实在。
对此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国际金融报《七大区域全线下滑,六个核桃卖不动了》。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