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短短五年间,7家4A级和3家5A级景区相继倒闭,这些曾经投入巨资打造的旅游胜地,如今却难以为继。全国A级景区数量已突破16541家,2024年接待游客67.6亿人次,总收入4814亿元,但真正盈利的景区不到两成。

张家界大庸古城堪称典型案例。这个投资24亿元的仿古项目,从2021年试运营就开始亏损,到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4.78亿元,总负债达17.66亿元。日均售票不足20张,198间商铺几乎全部关门,唯有停车场还能勉强盈利。杭州兰里景区投资200多亿元,运营不到一年就宣告失败,2025年启动拆迁。成都龙潭水乡投资20亿元,开业四年后便凋零荒废,成为成都最大的废弃古镇。

这些景区为何会走向衰败?过度依赖地产回款是致命伤。许多项目本质上是房地产披着景区外衣,想靠旅游概念卖房回本,结果两头落空。内容同质化更是雪上加霜,到处都是臭豆腐摊和烤肠,商业化气息过重,历史感荡然无存。游客千里迢迢赶到景区,却发现除了拍照点和售楼处外,毫无特色可言。
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加速了这一趋势。2025年国庆期间,全国跨区域流动24.33亿人次,但许多年轻人选择帐篷取代酒店。一晚几百上千元的酒店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帐篷加睡袋的组合既经济实惠又自由自在。这种"精致露营"不仅省钱,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酒店老板们措手不及,过去靠黄金周宰客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信任危机同样不容忽视。过度商业化毁了景区口碑,游客觉得花钱买罪受。乔家大院2019年被撤销5A级评级,正是因为产品单一、商业味浓、安全卫生差。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营,独特性丧失,当地文化难以体现,游客的吐槽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形成舆论反噬。
然而危机中也有转机。洛阳龙潭大峡谷重组后坚持平价策略,1元冰棍、2元矿泉水、2.5元黄瓜、4元西瓜,在景区内实属罕见。8年不涨价换来高重游率和良好口碑。神农架推出野人寻踪活动增加互动体验,贵阳三水景区注重导览服务和亲子友好设施,都取得了不错效果。
旅游业需要彻底觉醒。不能再靠老本吃饭,不能指望聚资投资撑场面,更不能依赖地产模式回本。未来景区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注重内容创新,用故事、活动、互动让游客觉得物有所值。定价要科学合理,信息要公开透明,服务要精益求精。年轻人穷游不是坏事,而是市场发出的转型信号。
旅游业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长期维护客户关系。那些还在高价割韭菜的景区,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这波倒闭潮实际上是文旅行业的重新洗牌,只有真正尊重游客、提供价值的景区才能笑到最后。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