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球政经版图骤然变脸。仅三天内,欧盟、美国、加拿大牵头,29国针对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密集出台制裁。数据震撼:全球约45%的关键原材料供应链在这场风暴中受到波及。彭博社、路透社等权威机构均发出警告: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再分化”。
7月16日至18日,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落地,两家中国地方银行被纳入黑名单,涉及对俄罗斯金融系统的合作。美国商务部同时宣布,对中国阳极级石墨产品加征高达160%的综合关税,其中反倾销税达到93.5%。加拿大则在此期间宣布,对所有含中国冶炼成分的钢铁产品征收最高50%的关税,额外加征25%的配额外关税。29国在72小时内的协同“围堵”,引发全球市场剧烈震荡。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此次制裁表面针对俄罗斯,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的“上榜”,直接切断了中俄之间部分结算通道。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捆绑式制裁”将西方的地缘博弈推向了新高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强调,相关制裁将持续至俄乌冲突结束,且“不设后门”。
美国的动作更为直接。阳极级石墨,是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4年全球石墨产量中,中国份额超过65%。美国市场70%以上的电池石墨依赖中国进口。此番制裁,直接导致电池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特斯拉、松下等龙头企业首当其冲。高盛最新测算,每千瓦时电池成本预计提高7美元,令美国新能源车战略遭遇新挑战。
加拿大的政策同样颇具针对性。7月16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宣布,所有含中国冶炼成分的钢材,除现有关税外将额外加征25%,配额外产品税率最高达50%。加拿大钢铁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加拿大钢铁行业因美国贸易壁垒已损失超10亿加元产值,大量企业裁员。业内普遍评价,卡尼政府此举,实为“甩锅”式转嫁国内矛盾。
中国方面的反应极为迅速。加方宣布新关税不到24小时,中国商务部即宣布恢复进口澳大利亚油菜籽,这一举措直接让加拿大失去价值27亿加元的庞大市场。此举被《南华早报》形容为“战略级反制”,精准打击加拿大农业支柱。
与此同时,中国对包括钐、钆等在内的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美军87%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F-35战斗机每架含有50磅受管制稀土。中国稀土出口政策引入“一批一证”追踪体系,并援引WTO安全例外条款,将稀土定性为“军民两用物资”。路透社评论称,这一措施对西方军工和高端制造领域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压力。
多边层面,中国加速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面对美国对柬埔寨纺织品征收36%关税,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3.0版协议,将柬埔寨服装纳入零关税清单。彭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同比增长12.7%,自贸区新协议成为中国“稳链”关键。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在7月的一次闭门会议上坦言,尽管美国持续施压要求在半导体领域脱钩,但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材料供应能力“难以被替代”。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报告也证实,中国大陆半导体材料市场的全球份额已突破22%。
西方国家本轮制裁的动机高度复杂。俄乌冲突持续升级,西方在“经济战”中将中国视为俄罗斯的关键支撑。通过打击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试图切断中俄之间的贸易和金融通道。
新能源与原材料领域成为新的博弈焦点。中国在全球石墨、稀土、锂、镍等关键矿物中占有压倒性优势。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关键矿产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占比超过60%。这也是美国、欧盟“围堵”中国高端制造业与新材料产业的直接原因。
更深层次的动因,是西方对中国全球产业链控制力的“警觉”。美国加征石墨关税的同时,在推进《芯片与科学法案》第二阶段,试图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本土高端制造回流。欧盟也在推动“绿色协议”,试图重组新能源产业链,减少对中国依赖。
但现实难题摆在西方国家面前。美国短期内难以自建石墨供应链,欧盟难以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脱离中国的结算网络。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均对西方制裁可能带来的“自损效应”提出警告:制裁将推高本土制造成本,并加剧全球通胀。
加拿大的局部“甩锅”行为亦难以掩饰产业困境。美国对加钢铝产品加征35%关税,导致加方不得不对中国“转嫁压力”。加拿大钢铁行业协会公开呼吁政府“不要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但现实利益使其难以摆脱“中美博弈”的夹缝。
面临多重挑战,中国战略性调整全球供应链。自2024年以来,中国加速推进与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协定谈判。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增幅高达15.2%。中埃、中印、中非经贸合作正不断深化,部分关键原材料出口已实现多元化布局,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存度。
国家发改委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产业链安全蓝皮书》中提出,“关键原材料、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中国在高端制造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材料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长18.5%,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中方还积极推动区域自贸安排,强化国内替代产业。华为、中芯国际等头部企业在人工智能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国内供应链“内循环”体系逐步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中国通过“国内大循环+国际双循环”相结合,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在多边外交层面,中国持续主张通过世贸组织等国际平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中方将根据国际规则和自身利益,采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坚决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72小时,29国对中国的密集制裁,成为2025年下半年全球政经舞台上最具爆发力的事件。全球产业链分化、地缘格局重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中方以冷静、理性和高效的应对,展现大国战略智慧。
西方国家的制裁并非“零风险操作”。全球多家智库和投行均指出,制裁链条越拉越长,全球产业链风险同步升高。中国以多元化市场、技术自主创新和精准反制,稳步推进自身利益。
未来的全球经济博弈,将不再是单一市场和政策的对抗,而是复杂多极、利益交错的博弈场。谁能掌握关键资源、供应链安全、技术自主,谁将在新一轮全球博弈中占据先机。
这场制裁与反制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国的每一步应对,世界正目睹一个新型大国如何在风暴中稳健前行。
参考资料:欧对俄制裁名单含两中资银行,中方提出严正交涉
2025-07-19 09:50·参考消息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