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医的晋升相对公平,但也有离职情况,他们离职都为啥?

医员的升迁、考核与离任是太医院人事管理最基本的方面。清代取消医户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医师,并且 “官无崇卑,一体入直”,使得医官与普通医员的界限不再难以逾越。

一个在太医院效力的医生,有望通过勤奋当差,精进医学,最后升至太医院的最高长官院使。

这样的晋升渠道,使得清太医院医员的升迁、考核、离任管理形成了较为稳定、公平的模式。

《太医院志・升迁除授》记载:“太医院院使员缺,由左右院判升补。左院判员缺,由右院判转补或由御医升补。右院判员缺,由御医升补。御医员缺,由七品吏目升补。

七品吏目员缺,由八品吏目升补。八品吏目员缺,由医士升补。医士员缺,由恩粮生除授。” 其中提到 “七品吏目、八品吏目” 而无 “九品吏目”,说明该材料反映的是宣统元年(1909)太医院官阶整体提高之后的规定。

事实上,这种逐级升补的方式,贯穿清太医院的始终。院判以下医官的升补是由太医院开列拟升人员的清单,奏请皇帝决定的。医员凭借其业务能力 “差使勤慎、医学堪用” 和资历逐级顶补。

若某个官缺已有候选者,即以候选者顶补;无候选人的官缺则开列拟正、拟陪各一员,由皇帝钦点补授。院使、院判员缺补授的详细流程,《太医院志》也有记载:“如遇院使缺出,将左右院判开单,请旨圈放。

左院判缺出,则列右院判、各御医为两单;右院判缺出,仅列御医一单,请旨圈放。” 医士、恩粮的升补工作一般由太医院安排,内务府参与考核。由于医员人数众多,为公平起见,太医院曾一度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升补人选。

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月,内务府收到来自太医院的咨呈,称 “(本衙门)每逢医士、恩粮缺出,拣选当差年久并差使勤慎暨医学堪用之员内各拣选数人入筒掣补,以照平允,此向来办理之定例也”,又说 “今尚有恩粮入筒未经掣补医士者九人,效力入筒未经掣补恩粮者十一人……

相应将应行掣补医士、恩粮之员咨送贵府考验,以便令其签掣咨补,仍将考试日期先行知照可也”。清太医院医员的考核,有考试、考满、京察三种方式。考试主要针对吏目及以下级别的医员,是关于医学水平的考核。

《太医院志・考试》载:“定制:太医院肄业生由本院堂官每年分四季考试,于《内经》《难经》《脉经》《本草经》及各科要紧方书内出题作论,分别等第,申明礼部注册。每届三年,由礼部堂官来院考试。

取中者曰医士,不取者仍照常肄业,以待再考。” 同治五年(1866)设立医学馆后,改四季考为二季考:“凡交月课之医士、恩粮生、肄业生,统由堂官面考二艺,出题多本《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间用《内经》《难经》。

每届寅、申年,本院院使、院判会同礼部堂官,除御医毋庸考试外,所有吏目以下各员生均一律会考。” 考核成绩对医员的升迁至关重要,“凡考取一、二等者,如无处分事故,按名挨次拟补;三等者,照旧供职,暂停升转;

四等者,罚停会考一次;不列等者,革职留院效力,下届仍准入考”。考满和京察的对象是有品级的医官,是对官员政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所谓 “考满”,是 “任满考绩” 之意。明制,内外官员自任职起,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清初继承了明代的考满制度,"(顺治)八年(1651),议准钦天监、太常寺、太医院官九年考满,有缺升任,无缺升俸二级。” 康熙四年(1665),考满制度宣布停止,是年定太医院官京察制度,“由该院正官考核,申送礼部,礼部送吏部、督察院复考”。

京察是清代京官的考课方式,其标准为 “四格八法”,具体方式有皇帝引见、官员自陈和专员考审等。太医院官作为拥有特殊技能的文官,其京察方式也具有特殊性。

此外,光绪五年(1879)正月,京察引见三品以下京堂各官,太医院院使纪振纲、左院判冯钰 “年力就衰,均着以原品休致”,其余医官照旧供职。光绪八年(1882)京察,左院判庄守和、右院判李德昌也均 “照例供职”。

清制,太医院官专司医药,院使、院判级别的堂官已居高位,故京察结果只能是 “照旧供职” 或 “原品休致”,而不能向院外升转。那么对于太医院的司官,京察结果是否有助于其升任堂官呢?

《太医院志・京察》提到康熙时期京察一等之御医、吏目免带引见;乾隆十七年(1752)奉旨 “将京察一等人员签注明晰,其非奏明请假者,仍照旧开列”; 同治五年(1866)以后,“太医院官升迁,专依会考名次,其京察一等人员已归虚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御医悬缺,应升无人。经吏部议令京察一等者拟正请简,嗣后仍不得援引为例”。

光绪三十年(1904),院使庄守和等上奏称本院医员 “至御医,由肄业生挨次推升,非三四十年不可”,“此外更有京察一等人员,每届御医二员,八九品吏目各一员,得一等者于署既无升阶,于外选又无推转”

可见京察长期以来对医员的升迁起不到太大作用,只是作为京官的例行考核而存在。清太医院医员的离任,分为临时离任、常规致仕、非常规离职三种情况。

临时离任多发生在医员因病无法当差或丁忧告假期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院使栾泰丁父忧之事由院具奏,朱批为 “赏假百日服阙后即行当差”; 道光三十年(1850),栾泰丁母忧,亦 “赏假百日,勿庸开缺”。

咸丰四年(1854),栾泰患便血之症,休假一个月调理未痊,呈请管理太医院事务大臣阿灵阿为其代奏开缺,奉旨:“着暂准开缺调理,俟病痊时仍照旧当差。” 次年二月,栾泰奉旨随扈,后改为派安育喜差使,可见栾泰病愈后回到太医院继续供职。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乾隆年间派往云南军营的御医栗世功抱病回京调理,病愈后仍准其在上宫值行走。道光年间的御医赵永年丁父忧后仍担任御医。清末太医院院使张仲元,曾在御医任上丁忧。

相关档案中频繁出现的 “准其告假”“照例开缺”“停俸开缺” 等词句,表明医员因故离任是常见现象,而且太医院对此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规定。

尽管医员暂时离任并不会妨碍他们最终返回太医院,但离任若超过一定期限,其性质就是 “开缺”,或从 “告假” 转变为 “开缺”,从而对他们的仕途造成不利影响。

前述御医栗世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具呈告退休养,先是停俸半年,然病不能痊,继而开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七月病愈,呈请继续入院当差,虽获批准,但需要等待班内有御医缺出才能奏补。

八品吏目舒岱,于嘉庆七年(1802)冬丁忧开缺,至嘉庆十二年(1807)仍是 “候补服满八品吏目”,在八品吏目王作霖、姚德义病故后才得以补八品吏目之缺。

吏目舒岱丁忧开缺,乃五年后才官复原职,更不用说错过晋升御医的机会了,足见医员升迁竞争之激烈。常规致仕指医员因病告退、年老休致或于在任期间病故。

嘉庆十四年(1809),太医院院使花映墀因病呈请告假,由管理太医院大臣为其代奏,文中写道:" 窃映墀由九品吏目擢升四品职衔,正当图报,奈现年七十五岁,向有腿疾,步履维艰,又兼二目昏花,视物不明,两耳重听。

嘉庆十一年(1806)曾蒙恩赏假三个月调理,但年力就衰,一时不能全愈。假满后仍勉力当差,迄今三年之久。日甚一日,精神更觉恍惚;日夜筹思,难供内廷差使…… 叩恳皇上天恩赏假调理,俟病痊之日再效犬马。”

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十三日的上谕有 “花映墀年老有疾,着原品休致” 一条。像这样因年老多病而致仕的医官还有同治、光绪年间的太医院堂官纪振纲、冯钰。在充满明争暗斗的宫廷中供职数十载,“原品休致” 应当说是医官仕途生涯最理想的结局。

嘉庆

在常规致仕中,相较 “原品休致”,更普遍的情形是医员因病告退或于在任期间病故。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档案数量更多,另一方面在于原品休致仅针对院使、院判级别的医官,而病故、因病告退发生在各等级医员身上。

档案显示,上至院使,下至恩粮,都有因病离职的记录。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十九日,院使庄守和病故,享年七十三岁。管理太医院事务大臣继禄于两日后上奏:“今太医院院使庄守和现在病故,所遗院使一缺应由左、右院判内请旨简放,续出院判之缺应由御医内简放。

光绪

谨将左右院判、御医等各履历分缮清单,恭呈御览,伏候简放。” 我们看到,院使庄守和 73 岁高龄病故于任上,这是医官在任期间病故之例。在笔者所搜集到的有关太医院医员 “补授员缺” 的档案中,这种因病(包括病故)造成员缺的情况是相当常见的。

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御医李德晟因患痰症,步履维艰,不能应差,太医院准其告退;恩粮孙玫、李永年患病日久,具呈告退,也得到院方批准。乾隆四十年(1775),医士熊苍龄、杜元臣病故。

嘉庆八年(1803),八品吏目吴荫龄病故。嘉庆十二年(1807),八品吏目王作霖、姚德义病故。这些例证反映出清太医院医员因病离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最后,医员还会出于某些特殊原因离任。

由于每一例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档案资料也比较零散,故将之归为非常规离任。非常规离任的原因可再细分为来自院方和来自医员本身两种。

医员以自身特殊原因离任的情况有很多种。一种是医员因违纪、犯法遭到革职。如同治六年(1867),九品吏目张维均、吴殿臣控告医士范绍相匿丧不报,因指控不实受到降级处分,又因二人无级可降,遂被革职。

光绪九年(1883),九品吏目杨溥因过失杀人被革职,并处以绞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医士周鹤龄串通太监偷盗官物,革职逐出太医院。第二种情况是医员因无法胜任其工作(指医官的医术未能令皇帝满意或未通过例行医学考核)而离任。

如道光十八年(1838),御医赵永年因医学考试平庸休致。道光末年,右院判张世良、御医魏广元等多名医官被逐出太医院为民,这很可能是他们医治皇帝不力导致的。

第三种情况是医员因贫自愿离任,见于太医院下层医员。乾隆三十六年(1771),恩粮强采章 “因贫不能当差,其呈告退” 四,效力医生何奇秀 “家计甚寒,不能培植当差”。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太医   清朝   公平   情况   御医   医院   医士   光绪   嘉庆   当差   乾隆   致仕   考试   道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