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深秋,天津海光公司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围着一台刚组装好的服务器反复测试。
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显示,这台搭载自主研发芯片的设备,运算速度比同类型进口产品快了15%。而支撑这一突破的,正是AMD授权的Zen架构技术。
这项交易的推动者苏姿丰,此时正在旧金山的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是否担心技术外流”的追问,只是平静地展示着AMD最新的财报:授权费让公司季度营收环比增长了32%。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在硅谷呼风唤雨的女人,童年最珍贵的玩具是父亲从台南带来的旧电路板。
1969年出生在台南的苏姿丰,3岁随家人移民美国,行李箱里除了母亲缝制的衣物,还有父亲攒了半年工资买的电子元件套装。
刚到纽约时,语言不通的她总躲在房间里拆东西,从哥哥的游戏机到家里的电话机,零件摆得满地都是。
母亲每次打扫都要叹气,父亲却找来中文标注的电路图,陪她一块琢磨“怎么让收音机声音更清楚”。
这种对“原理”的执拗,成了她一路闯关的密码。
7岁跳级上初中时,她靠拆解闹钟搞懂了齿轮传动;14岁考入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拿西屋科学奖的作品是用废弃零件拼的太阳能计算器——评委们没注意到,计算器外壳上贴着她用中文写的“能量守恒”四个字。
麻省理工的八年,她成了电气工程系的“特例”。别的学生按步骤完成实验报告,她总在备注栏写满“如果换种材料会怎样”;教授布置的芯片设计作业,她非要尝试用铜代替传统的铝。
有次熬夜做实验,铜离子污染了整片晶圆,导师气得把报告摔在桌上,她却盯着显微镜冷静表示:找到污染的原因了,下次就能解决。
三年后,她主导的“铜互联技术”论文发表,让芯片速度提升20%的同时,解决了铝制芯片发热的老难题,这项技术后来被IBM看中,成了她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1995年进入IBM,她用三年从研究员做到CEO技术助理。别人忙着应付高层会议,她带着团队扎在实验室,把铜电路技术从理论变成产品。
当时IBM的服务器芯片总被英特尔压制,她牵头和戴尔、惠普合作,根据客户需求优化芯片架构,硬是把市场份额从18%提到了35%。
有次为了赶项目,她在实验室睡了半个月,醒来时发现桌上多了份晋升通知,旁边放着父亲寄来的台南肉脯——那是她最爱吃的零食。
2007年跳槽到飞思卡尔时,她直接坐上了首席技术官的位置。这在当时的美企里,华人女性从未有过先例。
上任第一天,她就砍掉了三个不赚钱的项目,把资金集中到嵌入式处理器研发上。
有人说她“太冒进”,但半年后,亚马逊Kindle用上了飞思卡尔的芯片,续航时间从4小时提到了10小时;索尼的PS3游戏机搭载同款处理器后,画质提升让销量翻了一倍。
庆功宴上,她举杯时直言:技术不看肤色,只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2014年接盘AMD,堪称一场豪赌。彼时的AMD像艘漏船,负债22亿美元,股价跌到1.6美元,员工每天都在收拾东西。
她第一次走进总部大楼,发现走廊里的咖啡机都断了电,仔细了解才知道:账户里的钱其实根本不够继续运营的了。
当时没人相信这个刚上任的华裔女性能翻盘,直到她拿出三个方案:裁掉7%的冗余人员,省下每年1.2亿美元开支;
把非核心的封装业务剥离,与南通富士通合资,换来3.71亿美元现金;最重要的是,押注Zen架构研发,哪怕当时团队只剩32个工程师。
最受争议的,是她把Zen架构授权给天津海光。2016年协议签订时,美国媒体骂她“胳膊肘往外拐”,国会甚至有人提议调查。
但她算得很清楚:2.93亿美元的授权费,能让AMD撑过研发关键期;而中国市场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笔交易成了双赢——AMD靠这笔钱完成了Zen架构的最终优化,2017年锐龙处理器发布后,性能反超英特尔同级别产品,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而天津海光则在授权基础上研发出国产芯片,2020年搭载该芯片的服务器进入国家超算中心,打破了海外垄断。
当AMD的股价从2美元涨到120美元,当MI300芯片的算力超过英伟达同类产品,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每秒运算100亿亿次)用上AMD技术时,人们才看懂她的布局。
但她没止步于此:2024年北京AIPC峰会上,她推出的新品特意优化了适配微信、抖音等国产软件的算法,联想、华硕等厂商首批下单500万台。
2025年与同济大学共建的技术中心里,第一批投入使用的教学芯片,就有基于Zen架构改良的版本,学生们能直观看到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有人统计过,她的年薪高达5850万美元(约4.19亿人民币),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收入最高女性CEO”,还拿了有“半导体诺贝尔奖”之称的罗伯特・诺伊斯奖章。
2024年台南之行中,苏姿丰特意回到中西区老宅。这里承载着她童年拆解收音机、跟随父亲学习电路知识的记忆。
尽管3岁就离开,但父亲总跟她讲起老宅附近的电子铺。如今电子铺早已改建,但她站在街角时,或许想起了父亲说的 “技术无界,但根要有方向”。
这种信念,藏在她推动的每一次合作里,给海光的授权允许“本土化改良”,与同济的合作强调 “联合研发”,就像她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说的:好的技术,该让更多人能用得上。
从拆收音机的台南女孩,到执掌芯片帝国的“女王”,苏姿丰的故事里,最鲜明的底色是对技术的执着与对市场的洞察。
她推动的每一次合作、每一项研发,都在证明: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最终拼的是技术实力与开放视野。
而她为中国芯片发展提供的助力,既是商业决策,也是一位华裔科学家对技术无界的实践。这或许比 “芯片女王” 的头衔更值得被记住。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