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青藏高原的风吹过扎陵湖畔,一块沉睡了2200多年的石英砂岩刻石被确认为秦代遗存,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由此向西延伸,一场关于秦代文明、河源地理与昆仑文化的学术探索也就此展开。这块刻石为何能改写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疆域与文化的认知?
2020年7月,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与团队成员在海拔约4300米的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畔调查时,偶然发现一处石英砂岩基部的秦代石刻。研究表明,这一地处黄河源区的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专家分析,按秦代马车日均20到30公里的行进速度,从“秦都”咸阳到扎陵湖至少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而这一路的跋涉,也印证了古人对“昆仑”孜孜以求的探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抵达这人迹罕至之地。
当刻石的真实性被证实,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开始浮现。为何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执着于“寻找昆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认为,昆仑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无法磨灭的精神情结。地理上的昆仑与文化上的昆仑互为依存,而追寻昆仑也早已超过地理科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追寻精神家园的“心灵史”。这种传承千年的神圣内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共同精神家园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与凝聚力。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认为,尕日塘秦刻石用“秦代中央权威+羌人地方知识”的合作模式,印证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渊源。
2200年前,秦人的车马向西而行,探寻的是河源与仙草;2200年后,各领域专家学者来到黄河源区,探寻的是尕日塘秦刻石的历史真相。而昆仑,这座跨越神话与现实的“圣山”,终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随黄河奔涌向前。据新华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