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也许是中式教育中最大的谎言…


那些被“深远之计”压垮的中国孩子


前段时间看青少年心理学家和很多来访家长的对话,我发现这些患病儿童的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如果不………那他以后怎么办呢?”

《战国策》中有句名言,叫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后来《知否》热播,这句话被主角配角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听起来充满了智慧和关爱,成为育儿的经典名句,也成为无数父母为孩子未雨绸缪,指导行为,规划人生的理由。

然而,这句看起来无比正确,被世代传颂的箴言,或许正是中式教育中最大也最沉重的谎言。


02


远见幻觉:父母真的能为孩子预见未来吗?


说句比较伤人的话:绝大多数的父母,其实是没什么能力为孩子“计深远”的。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变化如此迅速且不可预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想根据自己前三四十年的成长经验,试图为二十年后的孩子规划出一条“康庄大道”,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自负。

想想如果时间回溯一下,二十年前我们了解网络购物的有几个人?十五年前我们是否能预测到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颠覆?甚至五年前,我们提起短剧、deepseek,AI视频,又有几个人能听得懂?谁能预料下一个行业风口会出现在哪里?谁又能知道哪些行业会被时代浪潮所颠覆?

我上学的时候,邮电还是铁饭碗,银行还是香饽饽,十年前,土木专业还炙手可热,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百花齐放各种扩招……而做电商做自媒体,还是小众的不能再小众的路线,这个时代正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淘汰大多数人,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似乎具有远见卓识的所谓“专家”们,所有的预测也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大多数的家长都很难意识到,自己很难突破自身的认知层次,反而陷入一种“远见幻觉”中,总以为自己能够预见未来,而实际上不过是在重复过去的经验。当孩子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辛苦前行,违背着自己的意愿,压抑着自身的需求,好不容易熬到最后,也许发现时代已经斩断了此路前行的空间,又或者,被太多人拥挤着连翻身都不能。

更残酷的是,这种“远见幻觉”往往伴随着对当下真实需求的忽视。父母们一厢情愿、高瞻远瞩地规划着孩子的未来,却看不见眼前孩子眼中的迷茫、脸上的疲惫、心中的呐喊。


03


焦虑传递:以爱为名的压力绞杀


在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总会重复一句话“焦虑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而中国的父母,最擅长的就是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忧愁。

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担心:

这样的焦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包装成“关心”与“责任”,毫无保留的传递过去,用各种对未来的恐惧来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与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压力下的孩子,会逐渐丧失对事物本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转而形成强烈的结果导向思维。他们不再因为兴趣而学习,不再因为热爱而追求,仅仅是为了避免那个可能出现的“糟糕未来”而机械地努力。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我们培养出的往往都是统一规格的,被驯化的按照固定标准路线成长的孩子,机械刷题的考试机器,而磨灭了孩子最珍贵的灵性、创造力和内在驱动力,而这些品质恰恰是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生存所最需要的能力。

当孩子被焦虑裹挟着去学习的时候,他也许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丧失了在现实世界中创新、冒险和适应的能力。

我们这两年常听说一个词——空心病,很多在家长看来很优秀的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没有为任何事情努力的动力,这是我们期待中的孩子的未来么?


04


个体湮灭:你的计划不是他们的未来


我们真的认真观察过我们的孩子么?

当他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时,我们会不会焦虑的想,学艺术没前途?当他认认真真的去观察昆虫的时候,我们又会不会觉得,有这个时间刷两道题背两首古诗好不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天赋、兴趣和理想,但这些,在我们的“为之计深远”的笼罩下,在“我都是为你好”的理由下,被忽视到角落中无法发芽。


一个个看似理性的建议和要求,实质上是都是父母自我意志的延伸,甚至是未完成心愿的转嫁。

我们未享受到的高层次人生,期待孩子替我们甚至带着我们去享受,我们未能实现的理想和高光时刻,期待着孩子帮我们完成。在一句句“为你好”“你不懂”“这个必须会”“这些都没用”“父母还能害你么?”“你的想法都太幼稚”中,将孩子慢慢炼成符合我们心意的提线木偶。

那些拼命挣扎的,有些成功逃离了,有些中途陨落了,那些终于屈服的,将自己定位在“废物”的耻辱柱上,相信自己的无知无能,相信自己必须依赖父母的安排,活成一具空心的傀儡。



05


爱的新定义:陪伴而非规划


如果说“为之计深远”是谎言,那么什么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也许,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规划一个看似深远的未来,而是陪伴他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真正的爱不是传递焦虑,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未知。

真正的爱不是否定孩子的个体性,而是尊重他们的独特性,支持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规划师,而是守护者——当孩子展翅高飞时,为他们提供温暖的港湾;当孩子跌倒受伤时,给予疗伤的怀抱;当孩子迷茫困惑时,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



06


放下远见的傲慢,拥抱不确定的智慧


醒醒吧,自负的大人们,放弃自己爹味十足随时能为他人指点江山的幻想,如果你真的能看到未来,你自己早就成功了,还用指望孩子么?

真正的“计深远”,从来不是一条固定的路,而是培养孩子在未来的变革和浪潮中立足的能力——观察与探索、创造与激情、批判性的思维……以及,最重要的,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这些东西从来不是刷题和补课能获得的,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呵护孩子的灵性,相信孩子的潜力,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允许孩子自主探索才能实现的。

也许,是时候打破这个延续两千年的教育谎言了。对那些正在为孩子未来焦虑不已的父母们,我想说:放下远见的傲慢,接纳不确定的智慧,相信孩子的内在力量。

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大礼物,不是那个你为他规划的虚假未来,而是陪伴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勇敢创造属于自己未来的能力和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育儿   爱子   深远   谎言   父母   孩子   未来   焦虑   远见   家长   能力   幻觉   小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