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态度大变,让中国买俄油,不加100%税,鲁比奥替中国说好话

泽连斯基刚落地华盛顿,白宫门口就被堵得水泄不通,欧洲七国政要集体随行,却被特朗普拦在门外。

与此同时,印度被加征25%俄油税,中国却意外“豁免”。背后博弈远不止面子与外交,更牵动全球能源命脉与地缘秩序。一场关于石油、税率与霸权的较量,才刚刚开局。

对中国暂缓,对印度加码,美俄交易背后的第一张牌

特朗普的惯性操作,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一次美俄闭门会谈结束,随即带来一场舆论地震。接受采访时,他公开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对中国采购俄罗斯石油征税。一句话,打乱了此前围绕“次级关税”构建的压迫节奏。

此前,美国内部鹰派官员不断推动所谓“俄油税”二级打击机制——即对所有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再转化出口的国家加征附加税。外界普遍预期,中国将被列入首批名单。但特朗普按下暂停键,让人意外。

消息传出,美股能源板块瞬间止跌回弹。多家对冲基金停止原定于8月底的空头操作。这不只是贸易政策松动,而是一种信号释放。特朗普此举显然不为面子,更无意讨好。他选择在与普京会谈后说出这番话,既对俄表示合作意愿,也在国际舆论面前保留主动权。

美国此时不敢轻举妄动,有其现实压力。全球能源结构紧绷,中国是成品油最大出口国之一,其对俄原油的加工能力支撑了多国市场稳定。一旦美国对中国启动“100%次级关税”,不光是中美贸易遭重击,连带欧洲、日本、拉美都将陷入油荒风险。

而就在这“放缓征税”的背后,印度却成为第一个被精准打击的国家。8月6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印度进口俄油商品加征25%附加税,生效日期为21天后。重压之下,印度政府叫苦连天,却无计可施。美国明确表示,印度的“特殊地位”无法再延续。

对比之下,中国稳住阵地,印度却遭重锤。这一轮制裁目标明确,信号清晰:谁在乌克兰问题上摇摆,谁就要被先拿来“祭旗”。特朗普开打这张牌,等于在国际贸易牌桌上先亮一手,测试各国底线。

这一刻,所有人看明白,美国已经不再以价值观谈判,而是以市场秩序重新划线。“能不能加税”变成“敢不敢对抗”中国顶住了压力,印度却成了替罪羊。

印度失势,油路紧锁,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破裂前夜

美方制裁生效后,印度外交部迅速发出强烈抗议,称这一行为“极度不公平”。但抗议无用,关税系统已经切换,口岸调度开始调整清单,印度数十个港口被纳入“高税风险区”。

关税一出,卢比应声下跌。8月7日至11日,卢比对美元汇率持续走软,进口成本飙升。原油进口占印度外汇支出的近三分之一,此次冲击令国内油品价格几乎瞬间上涨。加油站排队长龙延伸至街口,社会情绪变得焦躁不安。

不只能源端受限,出口产业也遭到反向冲击。美国针对印度加工的俄油成品开征关税,直接影响其在美市场份额。孟买化工区数十家出口工厂收到取消订单通知。化纤、润滑油、石蜡类产品均被列入受影响清单。

贸易被断,外交也失速。原定于8月25日至29日举行的美印高级别贸易会谈突然取消。会谈文件未公布,议题未成型,连视频替代方案都没启动,显示双方在政治层面已拉响红色警报。

美国用这一手对印度打出“杀鸡儆猴”意味。此前印度与中国并列,皆为俄油主要买家。但中国稳住油品出口端口,保障全球供应线;印度则出口规模有限,缺乏议价能力。美方衡量之后选择从弱处下手,政策落地更快,效果更强。

面对压制,印度无牌可打。其国内油品依赖进口,尤其在全球市场动荡背景下,寻求替代供应成本高企,操作难度极大。此前曾试图从伊朗、中亚国家重构油路,但因制裁和运输成本问题进展缓慢。

市场专家指出,一旦对华加税,中国可能选择对等回击,美国国内通胀立即反弹;对印度下手,虽有舆论压力,但经济后果可控这也解释了为何鲁比奥会在这个节点跳出来为中国发声。

鲁比奥虽为鹰派人物,但对华贸易始终保留“风险评估”态度。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提出,中国在俄油加工出口上发挥关键作用,一旦被制裁,将造成成品油市场的系统性冲击。他并非为中国开脱,而是替美国国内产业“喊冷”。一旦中国被断,欧洲油源紧张,价格连锁反应会回弹至美国本土,加剧社会成本。

可以说,特朗普暂停对中国加税的决策,背后是对全球能源安全的一种“精准算计”。他试图用手中的政策节奏牵引全球动向,借此获得更大政治空间。但对印度的制裁却清晰传递出一个现实逻辑合作之外,还有惩罚

鲁比奥登场,油价震荡,市场神经被拉紧

镜头对准鲁比奥,话筒前一言定调。他并不常在这种场合抢话,但这次开口,直接打进核心。鲁比奥说,对中国的制裁“应慎之又慎”,否则全球石油市场会迎来新一轮震荡。这番话几乎在48小时内被各大财经媒体反复引用。

他说得不复杂。美国可以对中国施加次级关税,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让全球买油的国家跟着一起付账。原油通过中国加工,成品油再出口,不少西方盟友就是买家。这一层传导,击穿市场神经。

欧洲石油公司开始紧急评估炼油链路。德国方面传出警告,如果成品油价格上涨,冬季能源消费会面临供需错位风险法国也承认,中国石化企业承担了欧洲10%以上的柴油供应量,替代困难。

与此同时,芝加哥原油期货一度波动超3%。虽然并未大幅拉涨,但市场成交量激增。投资者判断:美国政策边界已明确,对中国下手之前必须三思。金融市场提前消化信号,油价上下震荡超过6美元区间

中国在全球石油价值链上的位置已非普通国家可替。即使不站队,中国也实质影响战局走向。这段分析在欧美政策圈迅速传播。

而鲁比奥这一讲话,与特朗普在白宫的态度保持高度一致:给面子也好,给喘息空间也罢,现在不对中国加税,不只是政治策略,而是市场需要。

短短两天,从舆论到政策,形成闭环。中国未变应万变,市场变成政策最强支撑。

印度焦头烂额,外交与贸易被双线夹击

8月6日,美国正式对印度加征25%的俄油税。行政令签署后,财政部随即发布实施细则。制裁条款明确,任何从俄罗斯采购原油并加工出口的印度企业,须对出口产品缴纳次级关税。这是美国首次对非西方盟友施加如此高强度的能源制裁。

消息传出当天,印度孟买股市直接下挫逾2%,卢比兑美元跌至阶段性低点。印度最大的国有炼油企业宣布削减出口订单,以应对新一轮成本冲击。仅48小时内,印度炼油行业蒸发市值近60亿美元

外交部随后发布简短声明,称正与美方密切沟通,寻求解决方案。但外界很快察觉,印度在这一轮制裁中几乎毫无回旋余地。

贸易谈判也遭遇冻结。原定8月25日至28日举行的美印高级别经济对话被美方取消,理由是“关税体系调整期间不宜重启磋商”。印度财政部高官对外界承认,这一轮调整对国内出口企业构成极大压力,尤其是在对美成品油出口方面。

最难解的,是能源结构困局。过去一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比例一路上升,已占其总进口量的35%以上部分炼油厂几乎完全依赖俄油。次级关税直接击穿行业利润底线,多个炼厂被迫减产或暂停出口。

压力不仅存在于贸易领域。外交层面,印度首次以官方形式在声明中提及“战略自主”,这被解读为对美国压力的隐性回击。莫迪政府转向中东,与沙特、阿联酋展开新一轮能源采购谈判,试图降低对俄油依赖。与此同时,外交团队在金砖平台与中俄沟通频率明显上升。

但调整需要时间,代价高昂。印度无法在短期内重构石油输入与出口链条,财政补贴跟不上,通胀压力上升,民间抗议逐步蔓延。多个出口企业联合发出声明,呼吁政府尽快与美方达成妥协。

对比中国,印度的处境显得尤为被动。中国同样进口俄油,加工后出口全球,却没有被施加次级关税。政策宽限、市场通道依旧畅通,甚至出口量持续攀升。欧美多个国家仍在依赖中国成品油输入。

美方“区别对待”的背后,是对中印能源角色的不同判断。中国在全球成品油市场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出口规模、加工能力和物流系统都远超印度。美国若对中国动手,冲击将直达欧洲市场核心。印度则不具备同等议价能力,成为第一波政策测试对象。

莫迪政府虽然尝试摆脱依赖,但现实掣肘太多。欧盟在多场会议中明确表态,若失去中国成品油供应,将面临严峻能源短缺。中印虽在地理上接近,却在政策应对与产业抗压能力上,差距愈发明显。

一轮次级关税,暴露印度工业脆弱性,也撕开美印“准盟友”关系的裂缝。印度国内政治压力上升,议会中开始有声音要求重新审视与美的战略合作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财经   中国   态度   印度   美国   关税   成品油   次级   市场   美方   政策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