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空调病频发!医生忠告:无论多热,吹空调时牢记4不做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这几天总觉得肩膀发凉,喉咙也不太舒服,家里空调吹得不算低啊,就调到26度,我也不对着吹,怎么就这么容易中招?”

这是一位在建筑单位办公室工作的男性,年约四十,衣着整洁,面色略显疲倦,说话时候用手不停搓着脖子后面的皮肤,看得出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他并不是个特别怕冷的人,但进入盛夏没多久,空调开得久一点,身体就开始出问题。

这类人不算少。每年六七月份开始,门诊里总会出现一批“说不上哪儿不舒服”的人,症状说轻也轻,说重不重,但就是断断续续、反反复复。

有的说是头晕,有的说是咽痛、肌肉酸、肩颈僵,有的说肠胃忽冷忽热,还有人突然出现月经紊乱、睡眠不好、精神易怒。

这些表现并不能归结为某一种明确的疾病,但追查生活方式,有一点是共通的——空调长期、频繁、不规律使用。

不是空调本身有问题,而是人用的方式有偏差。外界温度一高,心理上容易出现“快速降温冲动”,身体其实还在出汗、在应对热压,一下子进入冷空气环境,交感神经马上进入防御状态。

很多人以为只要温度设定在26度以上、不正对着风口就没事,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够的。

影响身体状态的不是“温度”本身,而是冷空气引发的“局部神经和循环反应”,再加上湿度控制失衡、温差波动频繁,一套组合拳下来,身体疲于调节,防御系统出问题。

空调房里的干燥空气和低湿度环境容易造成鼻黏膜收缩,尤其是早上起床后,很多人有咽干、喷嚏、痰黏不出等现象。

这些不是感冒,是黏膜的代偿性损伤。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下,局部微炎状态慢慢形成,咽喉和鼻腔处于敏感反应期,抵抗力下降,病毒入侵门槛降低。不是病毒变强了,而是防线被耗空了。

室内空调吹久了,肌肉层的温度下降得更快。人体浅层组织散热快,深层循环调节慢,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肌肉冷刺激收缩”。

表现就是肩膀发紧、后背酸痛,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呼吸发浅、心跳快。这个不是心脏病,是肌肉对长时间冷刺激的过度反应。

中老年人更明显,尤其是平时活动量少、血循环弱的人,肩背痛、腰僵、甚至坐骨神经痛都可能是空调环境诱发的。

很多人喜欢在空调房里打盹,尤其是午饭后。这个习惯看起来舒服,其实很容易出问题。

人在饭后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这时候神经放松、肌张力下降,若再遇上低温冷风刺激,会引发植物神经短暂紊乱。

有人因此出现午后低血压、腹泻、头晕、低热,这不是饭的问题,是外部环境和身体调节能力失配了。年轻人可能撑得住,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就吃不消。

空调病常常和循环系统有关。空气流动方式不当、温湿度调控失衡,会影响皮肤表层血管的扩张与收缩。

长期这样,血管反应性变差,冷热适应能力下降,有人表现为怕风、怕冷、晚上腿凉、脚抽筋,这些症状大多发生在夜间,跟空调风直吹下肢有很大关系。

还有一点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空调过滤网。很多家庭和办公室多年不清洗过滤装置,结果灰尘、霉菌、微生物反复吹回空气中,被人吸入肺部。

长期下来,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反复发作,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咳嗽的患者明显变多。这不是空气污染,而是封闭空间内的生物污染。

这些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空调,而在“使用模式”。不是开空调错,而是吹的方式错了。有4个常见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没什么,但它们恰恰是身体出状况的起点。

第一个,是刚出汗时马上进空调房。皮肤表层毛孔还没闭合,汗液蒸发需要热量支持,这时候进到低温环境,身体热交换突变,毛细血管收缩快,造成末梢循环紊乱。

有些人会觉得头部紧绷、脖子僵、甚至眼睛发酸,这些症状往往在一两个小时后消退,但如果反复发生,会形成慢性疲劳综合状态。

第二个,是夜间整晚不开窗,只靠空调控温。封闭环境里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空气含氧量下降,早上起床后会感觉胸闷、口干、精神差。

这种状态不是失眠,而是室内氧交换不足引发的低氧症状。尤其是睡眠过程中呼吸频率下降,更容易出现微型缺氧反应,长时间会干扰血压调节、激素分泌。

第三个,是躺着时空调风直吹身体。这个时候身体处于静态,基础代谢降低,散热功能变弱。

如果风口正好对着头部或腹部,很容易造成局部温度骤降,诱发头痛、腹泻、胃胀、月经异常等功能性紊乱。

很多人一感冒就责怪温差,其实和风口方向更有关系。建议风口永远不要直对人,即便是热得厉害,也要靠空气流通带动温度变化,而不是靠冷风硬打。

第四个,是白天空调温度低,晚上温度高。白天设在23度,晚上调到27度,看起来是合理分段,其实这种波动容易让身体神经调节出错。

人不是温度计,不是机械的自动调节,而是靠神经、激素、循环、汗腺、呼吸一起完成的。

这种大幅度温差波动,会加重调节负担,出现乏力、出汗紊乱、睡眠浅、体温感知迟钝等现象。

空调病还有一类表现,不是躯体症状,而是精神状态变化。研究发现,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焦虑感增强等问题。

这些变化和室内空气离子结构变化有关,也和低温环境下交感神经持续紧张有关。人在炎热中能自然出汗、代谢活跃,而在低温环境下神经系统常处于轻微紧绷状态,导致情绪难以放松。

这一切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人不是被动的环境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环境适配者。空调不是坏东西,但不能用“越凉越好”的思维去驾驭。

身体需要的不只是凉快,而是稳定、安全、可控的内外环境协调。如果连最基本的温差规律、气流走向、湿度控制都忽视了,那么哪怕温度表显示26度,身体依旧在遭受冲击。

研究还发现,一年四季长期生活在恒定冷控环境中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气温突然升高时比普通人高出22%。

这说明身体调温能力真的会“退化”。所以关键不是躲避热,而是适度适应它,保留身体本有的调节机制,而不是彻底依赖空调去替代它。这才是空调时代下,每个成年人更该懂得的“新体质常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余旭超,范滨.中医调理夏季空调病有妙法[J].家庭医学(下半月),2025,(06):41-4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养生   空调   忠告   夏季   医生   身体   环境   温度   紊乱   风口   温差   状态   症状   低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