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为呼吸“减负”——一位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新希望

61岁的敏先生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多年,常年被咳嗽、咳痰、气短所困扰,尤其是活动后,那种“上不来气”的感觉让他对日常生活都心生畏惧。经人介绍,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跨越数百公里来到西安,寻求针灸治疗。

01 认识“慢阻肺”:不只是“老慢支”那么简单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是由于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我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大部分都属于慢阻肺的范畴。

患者常表现为:

慢性咳嗽、咳痰:常年反复,秋冬加重。

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仅在劳力时出现,后期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气促。

西医治疗以吸入药物为主,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然而,很多患者像敏先生一样,即使规范用药,仍感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这时,中医针灸的“整体调节”优势便显现出来。

02 中医怎么看慢阻肺?根源在“肺脾肾”虚损

在中医理论中,慢阻肺属于“肺胀”“喘证”范畴。其病位虽然在肺,但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肺为气之主:主管呼吸,肺气亏虚,则呼吸功能减弱,出现咳嗽、气短。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体内生湿成痰,上贮于肺,故咳痰不止。

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能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肾虚则“根”不固,吸入之气不能下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吸浅短、动则气喘的严重表现。

因此,慢阻肺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即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标实”则指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阻塞气道。针灸治疗的核心思想就是“扶正祛邪”—补益肺脾肾之虚损,同时化痰祛瘀,通畅气道。

03 针灸如何为呼吸“减负”?

针对敏先生的情况,为他制定了个体化的针灸治疗方案,选穴原则重在“补肺、健脾、益肾、化痰、平喘”。

常用核心穴位包括:

1. 肺俞、膏肓俞:位于背部膀胱经,是肺的背俞穴,直接补益肺气,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要穴。

2. 定喘穴:经外奇穴,顾名思义,有非常好的止咳平喘功效。

3.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要穴,是强壮保健的要穴。针灸此穴可健运脾胃,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的生成,达到“培土生金”的效果。

4. 丰隆穴:被誉为“化痰第一要穴”,擅长清除体内有形和无形之痰。

5. 太渊穴:肺经的原穴,能补益肺气,改善肺功能。

6. 太溪穴:肾经的原穴,用于滋补肾阴,壮肾纳气,解决“根”不固的问题。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并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气道痉挛;改善膈肌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调节机体免疫状态,减少感染和急性加重次数。许多患者在接受几次治疗后,会明显感觉咳嗽、咳痰减轻,呼吸变得顺畅,爬楼梯、做家务的耐力也有所提升。

04 综合调理,效果更佳

针灸是核心,但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伏贴/三九贴:在一年中阳气最盛(三伏)和最衰(三九)的时节,将特制中药贴敷于穴位,可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急性发作。

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简单易学,能有效改善通气。

家庭氧疗: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至关重要。

避风寒、调饮食:预防感冒,饮食宜清淡、营养,忌生冷油腻,以免助湿生痰。

针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应对慢阻肺这类慢性疾病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并非要取代现代医学,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替代疗法,为患者提供多一种选择,多一份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养生   针灸   患者   呼吸   咳痰   补益   穴位   功能   肺病   核心   效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